作者:主創(chuàng)團·豬媽媽
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受:
打開手機,滿屏相互矛盾的訊息——
A專家說:“被催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自律’”;
B博主控訴:“千萬別指望孩子能自覺”;
C課程宣稱:“21天養(yǎng)成好習慣”;
D釘釘群提醒:“XX家長未上傳打卡視頻”.......
身處信息時代,仿佛每走幾步,都有一個十字路口;
我們面臨的,不是缺少方法,而是信息過載下,選擇癱瘓和方向迷茫。
“怎么做才對?到底該聽誰的?”
在蕪雜的教育聲浪中,到底怎么篩選出真正科學、有效、符合成長規(guī)律的方法呢?
好的家庭教育,始于父母在喧囂中的清醒和篤定。
與其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焦慮、彷徨,我們不如依據(jù)權威,回歸教育核心。
《人民日報》近期發(fā)布的“三多、三少、三不要”原則,正好可以幫家長們撥開迷霧,直抵教育本質。
掌握好這九個家庭教育的黃金法則,便能在孩子6-18歲成長關鍵期,錨定方向,為其賦能。
“三多”原則:
用對力氣,加強孩子心理保護
孩子小時候,最依賴、信任的人是父母。
孩子遇到挫折,我們的反應、態(tài)度,陪他度過的時光,深刻塑造著其抗壓能力。
1、多擔當
一位中學生網(wǎng)友分享:
她期末測驗沒發(fā)揮好,回家卻撞見爸媽給她點了奶茶。
本沒心情慶祝,但媽媽說:“沒考好咋啦?沒考好心里不好受,更要喝奶茶。走,看電影去!”
爸爸也安慰,“沒事,先放松一下,等試卷出來,爸爸陪你復盤。”
她感慨:“前一秒還覺得天塌了,后一秒發(fā)現(xiàn),有爸媽在,沒什么好害怕,好傷心的!”
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以支持態(tài)度回應挫折,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會更活躍(負責理性決策的區(qū)域)。
他們能更好地調節(jié)情緒,更快地從“逃避失敗”轉向“解決問題”。
多擔當?shù)母改?,面對孩子犯錯——
不是居高臨下“審判”:“早說過......”“這點抗挫力都沒有?”
也不是趕緊“撲火”:“沒什么,不重要。”“爸媽給你擺平!”
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對,做孩子的情緒后盾。
這份擔當,會將任何受傷、失敗都轉化為心理養(yǎng)分,讓孩子愈發(fā)自信、獨立。
2、多陪伴
好友是醫(yī)生,她一直愧疚于陪孩子的時間不多。
但后來她發(fā)現(xiàn),只要每次陪伴都“用了心的”,女兒反而跟她最親。
現(xiàn)在,即便到了“惱人的青春期”,也什么話都跟她講。
所謂陪伴,質勝于量。
關鍵在于我們能否走近孩子的世界——
幼兒時,需要你放下手機、蹲下來,和他一起看螞蟻、搭積木;
小學時,等著你放下架子、拼盡力氣,同他一起游戲、瘋跑;
初中生,期待你能理解他的偶像,支持他的喜好;
高中時,渴望你會認真聆聽他的理想,解答他的困惑......
常被用心陪伴的孩子,內(nèi)心充盈,自尊心、歸屬感、溝通意愿都更強;
這才有了“家長角色”,在孩子成長關節(jié)點發(fā)揮作用的基礎。
3、多配合
當然,孩子成長依靠的是整個系統(tǒng)。
更普遍的情況是,孩子大點,會將注意力從父母轉向同伴,從家庭轉向學校、社會——父母的影響,會越來越弱。
這時候,家校配合,就尤為重要。
這種配合,不是三天兩頭打探成績、排名;也不是大咧咧一句,“有事要跟爸媽講”。
而是清楚,孩子各階段可能面臨的問題,協(xié)同老師,給予支持——
在集體中扮演何種角色?
身心發(fā)展是否經(jīng)歷“困擾”?
目前教學進度,重、難點是什么?
孩子需要什么資源或幫助?
適合孩子的升學路徑、規(guī)劃是怎樣的?
只有父母做到“心中有數(shù)”,孩子才不是在“單打獨斗”。
“三少”原則:
減少犯錯,激發(fā)孩子自主成長
如果“三多”,是提醒我們,給孩子心理賬戶“儲值”;
那“三少”,則是讓家長們注意,別讓一些習慣性行為,阻礙孩子的成長。
1、少命令
“趕緊去寫作業(yè)!”“給我立即關掉手機!”“把外套穿上!”
這些命令式語句,聽著沒大毛病,長期使用,卻容易扼殺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缺少思考決策的空間,就像被動執(zhí)行的“提線木偶”。
《人民日報》強調,健康的溝通是,“父母的話,孩子樂于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想達到這一狀態(tài),我們可以——
年幼時,用選擇代替使喚:“你是想現(xiàn)在去洗澡,還是想再玩五分鐘?”
小學后,變命令為目標引導:“你覺得什么時間寫作業(yè),能更高效完成?”
初高中,用協(xié)商代替包辦:“你怎么規(guī)劃的?”“需要監(jiān)督/幫助你嗎?”
別小瞧這每一次詢問,它既傳達肯定、尊重,又是鍛煉孩子“思維力”。
孩子在一次次思考、決策中,會越來越自控、有主見,你也會越來越信任他;
這就避免了“千萬別指望孩子能自覺”的消極預設產(chǎn)生。
2、少說教
孩子沉迷游戲、拖延、頂嘴......
很多家長本能開啟“唐僧模式”,恨不能把人生經(jīng)驗通通倒給他。
可孩子和大人,隔著幾十年的生活閱歷差距。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聽,是對于欠缺生活體驗的他們來說,大道理太枯燥、太抽象了!
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也表明,冗長的說教,會讓人產(chǎn)生“聽覺疲勞”,關閉溝通頻道。
有效的溝通是——
- 點到為止:“你玩手機超過約定時間了哦。”(只陳述事實,給孩子留下反思空間)。
- 積極傾聽:孩子表達(哪怕抱怨),也別著急反駁,試著“變成他”,去感受他的想法和行為。
- 開放提問:“那你覺得怎樣更合理?”(引導孩子多角度考慮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 親身體驗:“行,按你說的先試試。”(允許試錯,讓孩子在實踐中體會、總結)。
孩子對父母的理解,也是從實踐中來的;
他積累的經(jīng)驗越多,我們才越容易和他對話。
3、少物質獎勵
“考100分獎1000塊”“做完練習就買xx”......
物質獎勵短期看,省力、有效;
長期用,卻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交易”心態(tài)——
“沒獎勵?那我不做!”
孩子對事情本身,反而興趣缺缺。
真正能激勵孩子的方式是:“強化內(nèi)在動機 + 關注成長過程 + 善用精神獎勵”。
- “你把房間打掃得這么干凈?太舒服了!”(強調行為的積極影響/價值)。
- “這次解題思路比上次更清晰!”(肯定微小進步/努力結果)。
- “考這么好,我們?nèi)コ灶D大餐慶祝一下?”(用特別體驗/真誠贊賞/擁抱等,代替物質獎勵)。
“三不要”原則:
守住邊界,成就孩子獨立人格
教育之復雜,不亞于“造火箭”。
有了方法,不意味著就能一帆風順。
最后這“三不要”,是《人民日報》提醒父母,即便遇到困難,也要恪守的邊界;
它保護著孩子的獨立人格,也守護著親子關系的健康生態(tài)。
1、不要事事包辦
從系鞋帶,到收拾書包;從解決同學矛盾,到選專業(yè)......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孩子成長的階梯。
我們?nèi)舫鲇趷邸鷳n或效率,習慣性“代勞”,就很容易模糊“這是誰的事”的界限。
孩子難以清晰感知,“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就不利于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責任感。
沒能在各項挑戰(zhàn)中,學到如何面對困難、承擔責任、調整策略;
動手能力、獨立決策、解決問題的信心等,也會萎縮。
有邊界的父母是:
在孩子能力范圍內(nèi),只提供必要指導、資源和支持;
溫和提醒、引導反思,讓孩子自己承擔自然后果;
這才完成了,從孩子“拐杖”,到“腳手架”的轉變。
2、不要拿孩子作比較
“XX又考了第一”“XX真自覺/懂事”......
教育中,我們總忍不住把目光瞟向別人。
羨慕也好,激勵也罷,這些對“別人家孩子”的關注,很容易成為傷人的軟刀子——
讓孩子對被比較對象產(chǎn)生敵意(“都是他!”),破壞社交心態(tài);
對父母心生怨恨(“什么都是別人好!”),影響親子關系;
若暗含貶損,還會傷害孩子自尊,讓他們產(chǎn)生“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的自我否定感;
孩子做事的目標,從內(nèi)心熱愛、自我提升,轉為“要超過別人”,這種外在動機也很脆弱。
孩子做得再好,也很難有真正的獲得感。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特質和優(yōu)勢。
我們想孩子好,要多聚焦孩子的“縱向成長”:
今天的他比昨天有哪些進步?
克服了什么困難?
展現(xiàn)了什么閃光點?
真誠肯定孩子的努力、進步,贊賞他獨一無二的特質。
當孩子感受到,被看見、接納和欣賞的是他“本身”;
他就有了“堅持自我,向上生長”的力量。
3、不要放棄自我成長
這是九條法則中,最重要,也最易被忽視的一條。
它揭示一個扎心的教育真相:空洞的說教,在鮮活的反例面前,不堪一擊。
要求孩子自律學習,自己卻沉迷手機?
希望孩子情緒穩(wěn)定,自己卻暴躁焦慮?
期待孩子熱愛生活,自己卻消極抱怨?
孩子很難找到“按你說的做”的動力。
教育孩子,是一場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們只有持續(xù)學習、拓展認知、反思調整,才能真正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與矛盾;
才能避免用僵化的、過時的觀念,應對新時代的挑戰(zhàn)。
如果你也覺得,“養(yǎng)好孩子真的太難了!”;
不如把“成為更好的自己”,作為養(yǎng)育的核心目標吧!
當你專注自身成長與豐盈;
傳遞給孩子的,就不再是焦慮、犧牲、控制,而是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很容易在層出不窮的標準、方法中,迷失教養(yǎng)初心。
《人民日報》提煉的這“三多、三少、三不要”原則,正好是一份去偽存真的家庭行動指南:
“三多”是根基,給予孩子內(nèi)心強大的能量;
“三少”是關鍵,夯實孩子能力生長的沃土;
“三不要”是邊界,筑起孩子人格健全的屏障;
這不是冰冷的教條,而是充滿智慧、溫度的實踐哲學。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手握這九條黃金法則——
以清醒的頭腦、穩(wěn)定的內(nèi)核,持續(xù)成長的姿態(tài),在6-18歲這段陪伴孩子成長的關鍵旅程里,成為他們堅實的后盾。
記住,最好的教育,最終是我們自己活出來的姿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