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眾日報一則《最低376分!山東今年高考4900人一段線下“撿漏”上本科》的新聞引發(fā)全網熱議。“376分上本科”的爆炸性標題,配上“4900人成功撿漏”的宏大敘事,瞬間點燃了無數家庭的逆襲幻想。然而,當翻開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的原始數據,剝開“撿漏”的浪漫外衣,真是在撿漏嗎?
“撿漏”狂歡的背后,是民辦院校的招生寒冬
根據山東省招生考試院數據,2025年山東本科征集計劃共6050個,最終投檔6399人,其中4900人高考成績低于一段線(441分)。最低分376分的考生,全省排名第47萬名,被山東英才學院金融工程專業(yè)錄取。表面看是考生“幸運逆襲”,實則暴露一個殘酷現實:83%的低分錄取者涌入民辦院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辦院校的征集志愿反成高分戰(zhàn)場——康復大學的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投檔分達582分,中國農業(yè)大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581分,均與首次投檔線持平甚至反超。
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根源,在于民辦院校的生存困境。以山東某學院為例,其金融工程專業(yè)年學費高達3.78萬元,四年僅學費就超15萬元,遠超普通工薪家庭承受力。當高昂學費嚇退大批考生,首輪投檔遇冷成為必然。為填補空缺,部分民辦院校在征集志愿中大幅降分。所謂“撿漏”,實則是民辦院校用降分換生存的無奈之舉。
38萬買張入場券:就讀民辦的代價
這場“撿漏”的代價,最終轉嫁到考生家庭身上。以山東某學院金融工程專業(yè)為例,四年學費加生活費總成本逼近38萬元。這筆錢在2025年的山東意味著什么?相當于某縣城一套90平米住宅的首付款(按均價8000元/㎡計算)。而更殘酷的是,這筆巨額投入未必能換來對等回報。
企業(yè)招聘早已形成潛規(guī)則:民辦院校簡歷直接劃入“次級池”。公開數據顯示,山東民辦本科畢業(yè)生起薪比公辦院校低32%,管理類專業(yè)就業(yè)率連續(xù)三年不足40%。那些376分“撿漏”的考生,本就因基礎薄弱在大學掛科率高企,疊加學歷歧視后,陷入“高投入低回報”的惡性循環(huán)。
為什么會降分錄?。?/strong>
政策初衷是為保障低分考生升學權。山東新高考合并錄取批次后,規(guī)定二段線(150分)考生可填報本科缺額計劃,這為民辦院校降分錄取提供了政策依據。信息差則放大了效應——4900名低分錄取考生中,83%來自縣級以下中學。對這些家庭而言,“征集志愿”是陌生概念,極易將“降分補錄”誤解為“政策紅利”。
更深層的原因,是民辦院校的生存焦慮。2025年山東高考報名人數下降12%,但本科招生計劃反增,民辦院校面臨生死存亡。為維持運轉,部分院校嘗試通過國際項目提升吸引力,用留學噱頭支撐高收費。分數線不再是人才標尺,而是招生的定價籌碼。
低分考生的理性選擇
低于一段線的考生,“撿漏”民辦本科未必是明智選擇,務實的路徑有三條:
其一,瞄準“3+2”??疲?025年山東高職貫通培養(yǎng)最低投檔分464分,比民辦本科低20分,且因為培養(yǎng)了職業(yè)技能,畢業(yè)對口就業(yè)率達72%,升本通道明確;
其二、死守公辦冷門專業(yè):441-500分考生可緊盯公辦院校的冷門缺額(如曲阜師范大學非師范類),學費僅為民辦的1/5;
其三,量力選擇民辦:如果家庭能承擔38萬成本,且考生決心考研/考編(網友指出部分民辦院校上岸率約60%),大可以選擇民辦院校。
沒有真正的“撿漏”,376分上本科的“神話”,本質是教育市場化催生的畸形產物。當民辦院校為生存不斷擊穿分數底線,底層家庭為文憑賭上全家積蓄,這場游戲中沒有贏家。教育的公平性,不該由財富重新定義;寒窗十二年的結果,更不應淪為院校存亡的賭注。那些歡呼“撿漏”的考生,終將在四年后發(fā)現:用38萬換來的不是逆襲,而是另一條賽道的起跑線。
你認為筆者分析得有沒有道理?評論區(qū)留下您的高見。
(圖源網絡,侵聯刪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