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一詞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脈絡如下:
1. 早期起源與學術討論
?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陰謀論的概念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學術討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尚未形成固定術語。歷史學家馬克·芬威克(Mark Fenster)指出,19世紀的政治辯論中已有類似概念。
? 1920年代正式出現(xiàn):根據(jù)《牛津英語詞典》(OED),“conspiracy theory”最早出現(xiàn)在1920年的學術文獻中,用于描述對歷史事件的非主流解釋。
2. 肯尼迪遇刺與“陰謀論”的流行
? 沃倫報告引發(fā)質疑:1964年,美國政府發(fā)布的官方調查報告(沃倫報告)認定李·哈維·奧斯瓦爾德是單獨作案,但許多民眾、記者和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可能存在更復雜的陰謀。
? 中情局的公關策略用語:1976年解密的CIA文件顯示,該機構在1967年向媒體分發(fā)了一份備忘錄(CIA Dispatch 1035-960),建議將質疑沃倫報告的觀點歸類為“陰謀論”,以削弱各種民間猜測的可信度。這一策略客觀上推動了該詞的廣泛使用。
3. 學術界的界定與爭議
? 從描述性到貶義:在20世紀之前,“陰謀論”主要是一個中性術語,指代對事件的非主流解釋。但20世紀60年代后,由于中情局的推動,它逐漸帶有貶義,常被用來指代缺乏證據(jù)的、輿情的猜測。
? 合理質疑 vs. 無根據(jù)猜測:學術界強調,對歷史事件的多元解釋及推測(如肯尼迪遇刺、911事件等)本身是合理的,關鍵在于是否基于可驗證的證據(jù)和邏輯推理。
4. 當代視角
? 陰謀論的心理學研究:現(xiàn)代研究表明,人們傾向于相信陰謀論,源于對不確定性的認知需要、對權威評論的不信任,或對復雜事件的簡化解釋需求。
? 信息環(huán)境的影響: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陰謀論更容易傳播,但也更容易被事實核證。
5. 總結
“陰謀論”一詞的流行確實與肯尼迪遇刺事件及后續(xù)的政治公關策略有關,但它的歷史更早,且含義隨時代演變。
關于陰謀論
簡單一句話總結:
在真相難明情況下,邏輯推測真相即陰謀論,是保持對陰謀的警覺,防騙自衛(wèi)的利器。惡意咒罵陰謀論可能是為了掩蓋陰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