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經貿高層談判,再度呈現(xiàn)出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復雜且微妙的互動。
此次談判聚焦新一輪關稅暫停條款的延長,但一個突出的沖突點是美國將中國與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貿易強拉上了談判桌,并以關稅威脅為要價。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明確表示,如果中國繼續(xù)從俄羅斯購買石油,可能會面臨高達100%的關稅。美方還對中國繼續(xù)購買伊朗石油表達不滿。
這一現(xiàn)實,再次顯示特朗普想要的是對貿易規(guī)則的改變。美國堅持要把貿易和關稅作為霸權主導世界的政治工具。
首先,這一做法破壞了國際貿易基本原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貿易應當基于非歧視原則,而將貿易與政治掛鉤顯然違背了這一理念。
其次,貿易政治化,貿易成為霸權工具,增加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提高了企業(yè)經營成本,最終損害消費者福利。
第三,貿易政治化可能導致報復性措施,引發(fā)貿易戰(zhàn),進而對全球貿易秩序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本輪中美瑞典談判中,中方與美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矛盾實質上就成為談買賣還是談規(guī)則的問題。中方堅守貿易談判的基本準則,不僅是維護自身的利益,更是在維護全球貿易的秩序。
能源安全是任何主權國家都無法妥協(xié)的核心利益。中方在談判中嚴正回應美方:石油采購選擇應基于經濟和產業(yè)安全原則,不容任何外部壓力干預。
中俄貿易是正常的大國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
地理優(yōu)勢、供應多元和成本因素,使中俄中伊石油貿易更具競爭力。失去這一能源多元結構,將加劇進口成本、危及能源戰(zhàn)略安全,也增加全球市場波動風險。
事實上,中國自美采購液化天然氣(LNG)、石油的意愿一直很強。根據(jù)界面新聞的報道,去年前5個月,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同比增長五成多。只要談判遵循市場邏輯,中國完全可以進一步擴大采購美產能源,但前提是這類商業(yè)決策不得被政治綁架。
中國堅拒“能源選擇需以減少與俄羅斯和伊朗采購為交換條件”的美國要價,顯示的是對商業(yè)理性的尊重,也是對全球能源市場穩(wěn)定的保障。
特朗普的關稅政治化、霸權化,不僅削弱了談判效率,也使本應通過討價還價解決的分歧被人為擴大成為對另一方的政治干預。
據(jù)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官方數(shù)據(jù),2024年中美貿易總額為688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6萬億元),同比增長3.7%。中美雙向投資與產業(yè)鏈深度融合。任何一方試圖以政治手段操縱經貿走向,最終只會傷及自身,也無助于解決實際爭端。
中美在瑞典雖未就所有條款達成一致,但仍能就關稅暫停達成90天的臨時共識,充分說明堅守原則、堅持理性對話和利益平衡才是處理復雜大國經貿關系的長久之道。
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有責任共同守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堅持貿易問題歸貿易,不將能源、糧食等基本品種政治化,這也是維護全球市場穩(wěn)定的前提。
美國有媒體稱,特朗普似乎在全球貿易戰(zhàn)中取得階段性勝利,主要貿易伙伴均作出重大讓步,美國聯(lián)邦政府也獲得了更多收入,而且談判結果對美國經濟和市場的負面影響現(xiàn)在看來不大。
然而,這些貿易協(xié)議缺乏傳統(tǒng)貿易協(xié)定的具體細節(jié)和相互承諾,僅為粗略框架,對國際貿易秩序和規(guī)則的破壞性正不斷顯現(xiàn)出來,最終有可能引發(fā)很多國家的強烈反彈。
美國與巴西貿易戰(zhàn)的升級,正是因為特朗普堅持關稅政治工具化的結果。
短期的協(xié)議如果無法轉化為長期的貿易規(guī)則,很多國家采取的策略是先達成協(xié)議再等待時機“翻盤“,意味著高度的不確定性。
最關鍵的是,白宮越是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就越是會促使更多國家失去對美國的信任。
(本文轉自7月31日丁剛看世界,歡迎關注“人大重陽”平臺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