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都不信!德陽這10樣,5塊錢就吃撐
德陽的吃食,藏著老輩人的講究。
三星堆挖出來的三足陶鍋,看著就像現(xiàn)在火鍋的祖宗,
四千年前,古蜀人圍著它煮肉,花椒的麻早就在那會兒扎了根。
李調(diào)元這人有意思,在《醒園錄》里說做菜得講中和,
把宮里的法子和鄉(xiāng)下的道道揉一塊兒,德陽街頭就有了那股又香又辣的味兒。
他在羅江弄的豆雞,腐皮裹著香菌,素的吃著比肉還香,成都花會都給了好名聲。
廣漢纏絲兔,那麻繩纏了三百年。
嘉慶年間,老鄉(xiāng)用十幾種香料腌兔肉,麻線從脖子纏到腿,掛在房檐下,風(fēng)一吹,香味能飄半條街。
代木兒在連山供銷社做回鍋肉,肉片大得像巴掌,在油鍋里滾成燈盞窩,香味能勾得人直咽口水。
本來是窮人家解饞的,就因他認(rèn)死理,連山鎮(zhèn)成了回鍋肉之鄉(xiāng),桃花開時,好多人坐拖拉機(jī)來吃。
移民來的人多了,德陽的飯桌也熱鬧起來。
北方的醬肉、江南的糖,跟本地花椒一混,啥味兒都能融到一塊兒。
孝泉鎮(zhèn)回民做的果汁牛肉,外酥里嫩;
中江人壓的面條,薄得能透亮。
這些手藝在祠堂里傳著,過節(jié)擺九大碗,白果燉雞混著咸燒白的香,老人說這是吃福,年輕人直播給外頭的人看。
現(xiàn)在廠里能大批做火鍋料,可小店里還守著老法子炒底料。
三星堆的陶鍋進(jìn)了博物館,可那股熱辣勁兒,還在德陽人骨子里。
這兒的吃食,既有李調(diào)元說的雅致,又有鄉(xiāng)下的豪爽,就像那回鍋肉的辣,吃得痛快,還讓人記掛。
中江八寶油糕
這名字聽著就透著股富貴氣——清朝那會兒,它可是中江大戶人家茶桌上的稀罕物。
《中江縣志》里記著,乾隆年間這糕點就端上了達(dá)官貴人的宴席,八樣寶貝料湊一塊,金貴得很。
如今倒好,街頭老灶臺一擺,咱普通百姓也能咬著皇家同款,你說這日子過得,美不美?
做這糕的講究,跟繡花似的。
雞蛋得挑土雞下的,打進(jìn)木桶里還得用手把蛋黃擠爛,摻上川白糖、花生油、面粉、蜂蜜、玫瑰泥,揉得跟綢子一樣順滑。
裝盒更有門道,梅花形的銅模子里先抹層菜籽油,倒上拌好的料,撒把碎桃仁、蜜瓜片,中間還得擱顆蜜櫻桃,活脫脫一朵金邊梅花。
烘烤時底火比蓋火旺些,烤得糕體鼓起來,表面泛起谷黃色,那香味能飄半條街。
咬一口試試?
外皮酥得掉渣,里頭軟得像咬著云朵,蜜瓜的甜、桃仁的香、玫瑰的鮮全在嘴里打轉(zhuǎn)。
老中江人會說:“這味道,硬是安逸慘老!”甜而不膩,油而不齁,連牙口不好的老人都能抿化。
什邡米粉
湯頭一端上來,那股子酸香直往人鼻子里鉆,像極了老輩子說的“嵐喲得很”。
這碗粉的淵源要追溯到光緒年間,城北鼓樓街的周永興最初擺攤賣合脂粉,
后來琢磨出用本地大米發(fā)酵的絕活兒,
生漿粉勁道得能彈牙,熟漿粉軟糯得化在嘴里,全憑那甕子里捂足半個月的酸漿。
米粉店遍布街巷,老什邡人清晨五點半就揣著搪瓷缸缸來排隊,
喊一聲“二兩熟漿,牛肉清紅”,師傅抄起竹篾網(wǎng)就把粉燙得恰到好處。
紅油湯底飄著白芝麻,清湯里浮著蔥花,夾一筷子粉裹滿肉臊子,再嘬口骨湯,渾身毛孔都張開了,比涮壇子還解饞。
外地人總問為啥啥邡粉這么“響呱呱”,
老食客瞇眼笑:“你嘗口發(fā)酵的酸香就懂了,這味道捂在米漿里,跟啥邡人的日子一樣,越陳越有滋味。”
羅江豆雞
這物件兒,打清末光緒年間就飄著香了。
袁通儒老爺子在羅漢寺當(dāng)和尚那會兒,把各家佛門的素食手藝摸了個透,還俗后拿房東送的豆皮搗鼓,硬是把這素雞做出了肉滋味。
你說怪不怪?
豆?jié){面上那層薄皮,拿竹簽兒挑起來晾干,裹上芝麻、花椒、醬油,蒸得透透的,
咬一口“巴適得板”,咸香里帶著麻,軟乎又化渣,跟真雞胸肉似的。
老輩子說,1936年成都花會上,這素雞一擺出來,和尚老道都搶著嘗,直接得了“羅江豆雞”的金字招牌。
現(xiàn)在工藝更講究了,黃豆要泡足十二個鐘頭,磨漿、濾渣、熬皮,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
你瞅那金黃的豆卷,裹著秘制調(diào)料,蒸得油亮亮的,光聞著就流哈喇子。
德陽人擺龍門陣總說:“這豆雞硬是安逸,比肉還香!”外地人來了,不揣兩包走都算白跑。
廣漢金絲面
這碗細(xì)得能穿針的“神面”,可是廣漢人百年來的驕傲。
說起它的來頭,要追溯到1912年,廣漢城西的高家面店。
老高家不用一滴水,全靠雞蛋和面,再用竹杠壓、大刀切,硬是整出了這細(xì)如發(fā)絲的金絲面。
你曉不曉得?這面細(xì)到啥程度?
最細(xì)的地方只有0.067毫米,比頭發(fā)絲還細(xì),真的能穿針!
2023年,這手藝還成了省級非遺,算是給咱廣漢人長臉了。
這面吃起來,那叫一個巴適!
面條滑溜溜的,像小溪水一樣鉆進(jìn)喉嚨,蛋香混著面香在嘴里打轉(zhuǎn)。
湯頭清亮得很,用老母雞和棒骨熬了四五個小時,
再撒點蔥花、滴兩滴紅油,那叫一個安逸!
廣漢人早上來一碗,精神一整天,比喝咖啡還管用。
現(xiàn)在到三星堆耍,哪個不切嘗一碗?
玻璃抄手
那可是老饕們心頭的一顆明晃晃的“寶器”。
這抄手皮薄得透光,像玻璃片兒似的,里頭餡料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得了這個名兒。
早年間,廣漢人靠這手藝在街頭支起攤子,清湯紅湯各有一番天地,清湯鮮得眉毛都要飛起來,紅湯麻得人舌尖打顫顫,巴適得板!
要說這抄手的皮子,可是個技術(shù)活。
面粉里摻蛋清、撒鹽巴,揉得軟和和的,再醒上兩回,搟面杖來回壓,最后薄得能透字,跟蟬翼似的。
餡料也講究,薺菜切得碎碎的,混著火腿丁和肉餡,鮮香直往鼻子里鉆。
煮的時候火候要準(zhǔn),水開了下鍋,點兩回涼水,皮子半透明,餡心剛斷生,這會兒吃最是嫩氣。
廣漢人吃抄手愛配句方言:“這抄手,安逸得喊!”
紅湯里頭浮著層紅油,撒把蔥花,香得人吞口水;
清湯則用骨湯打底,鮮得眉毛都要掉進(jìn)碗里。
要是冬天來一碗,熱乎氣兒直往心窩里鉆,渾身都暖洋洋的。
什邡蕎面
光緒年間永興鎮(zhèn)楊家祖輩琢磨出來的壓榨工藝,原本是當(dāng)藥膳給病人吃的。
蕎麥面摻點白面,壓成細(xì)絲,再拿竹匾攤開曬,白天曬得脆生生,夜里靜置吸露水,
這“陰陽調(diào)和”的法子,跟馬祖禪道的“道法自然”一個理兒。
這蕎面顏色發(fā)灰,煮出來卻透亮,夾一筷子“吸溜”入口,麻、辣、酸、燙四味在舌尖打轉(zhuǎn),
比普通面條多股子野性。
最絕的是那股子蕎麥香,像山風(fēng)裹著青草味往鼻子里鉆。
老輩人說,當(dāng)年走馬祖寺燒香的香客,都要揣把干蕎面當(dāng)干糧,說“吃口蕎面,心就靜了”。
德陽粉子醪糟
這碗軟糯香甜的“嵐喲”,藏著巴蜀大地的煙火氣。
傳說唐明皇為哄楊貴妃,在驪山修宮時,民夫剩飯發(fā)酵成醪糟,自此這口甜潤便在蜀地扎了根。
德陽人做醪糟講究“手挼”,糯米粉子揪成不規(guī)則小坨,
丟進(jìn)紅糖醪糟湯里煮得浮起,打個蛋花撒把枸杞,熱乎乎端上來,那叫一個“巴適”!
粉子入口彈牙不粘牙,醪糟湯甜中帶酒香,冬日喝一碗渾身暖,夏日冰鎮(zhèn)著吃更解暑。
老德陽人講究“自家曲子自家米”,酒曲里摻著草藥,發(fā)酵出的醪糟酸甜平衡,比買的更“安逸”。
街頭老攤子常說:“這碗粉子,煮的是光陰,喝的是人情?!?/strong>
紅白豆腐干
民國那會兒,山里人用石磨磨豆?jié){,拿漆樹葉子消泡,
五倍子花汁當(dāng)鹵水,做出的豆腐灰黑如墨,卻成了鎣華山香客的“白牛滾水”,
嫩豆腐蘸鹽辣子,配兩盅山釀,解乏又頂餓。
后來尼姑庵的秘方傳入,五香鹵汁一浸,干香麻辣,成了佐酒的“硬通貨”。
這豆腐干四角方正,表皮深褐如棗,里頭卻白得像羊脂玉。
咬一口,緊實有嚼勁,五香味里混著漢源花椒的麻、20味香料的醇,后勁還帶點山泉的甜。
老饕們都說:“這味兒,比羊肉還暖胃!”當(dāng)?shù)厝斯芎贸越小皪箚选保?/p>
這豆腐干確實當(dāng)?shù)闷稹槔钡摹鞍瓦m得板”,本味的“涮壇子”清淡,咋吃都香。
德陽片粉
這事兒要追溯到光緒年間。
梓潼東壩的仇師傅用綠豆粉兌菠菜汁,拿銅鍋在沸水里蕩出張張綠膜,冷卻后切成兩指寬的條,這手藝在旌湖邊傳了四代人。
片粉滑得跟德陽旌湖的春水似的,夾起來顫巍巍的透光。
老饕們都知道要"三拌":先淋紅油讓每根粉條裹上琥珀色,再撒花生碎增香,最后點兩滴保寧醋激出酸味。
夏天來碗綠的,冬天要碗白的,調(diào)料臺上的蒜水、花椒面、大頭菜顆顆擺得齊整,跟化學(xué)實驗室的試劑瓶似的。
"老板,多加點海椒!"文廟廣場的夜市里,這樣的吆喝聲能飄半條街。
片粉攤子前頭永遠(yuǎn)圍著一圈人,塑料凳上坐的盡是端著不銹鋼碗的食客。
嚼雪包子
白面皮子裹著精瘦豬肉餡,蒸出來雪白松軟,
像剛落的頭場雪,咬一口肉汁直冒,巴適得板!
這包子皮有講究,五斤白面摻半斤老面,加飴糖蘇打發(fā)得暄騰騰。
餡心更實在,五斤肉剁得細(xì)碎,炒得噴香,摻玉蘭片、金鉤、醪糟,咸鮮里帶點回甜。
老德陽人早上端碗稀飯,夾個嚼雪包子,嵐喲,那叫一個滋潤!
如今雖演變成小籠湯包,但老味道還在。
蒸籠一揭,熱氣裹著肉香撲面來,響呱呱的食客們擠成一團(tuán),生怕?lián)尣恢^鍋。
這嚼雪包子,吃的不僅是味道,更是德陽人骨子里的實在勁兒。
灶上的煙散了,碗底的紅油凝了,人還坐著。
德陽的吃食啊,說到底,是吃個‘人味兒’。
甭管三星堆的陶鍋擱博物館多金貴,廠里的料包賣得多遠(yuǎn),
您瞅——街角那家,老板還守著油鍋等燈盞窩呢。
日子啊,就在這熱辣辣的碗里泡著,燙嘴,可您舍得放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