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短視頻平臺上公開抵制電影《南京照相館》,聲稱“家長帶孩子看這片就是沒腦子”,甚至警告“小心孩子變成U型鎖”。
更魔幻的是,她一邊痛批電影“煽動仇恨”,一邊強調(diào)自己80年代成長時“中日友好”的美好氛圍,還順帶嘲諷導演“攝影機都是日本的,吃人血饅頭”。
這番言論一出,網(wǎng)友直接炸鍋,連著名編劇汪海林都忍不住爆粗:“臭XX!”
“別讓孩子看抗日片,會變U型鎖!”
這位女主播在視頻里情緒激動,講述了自己帶孩子觀影的經(jīng)歷:
“我朋友的孩子看完《南京照相館》,哭得稀里嘩啦,回家后一直喊打喊殺,這電影到底在傳遞什么價值觀?家長帶孩子看這種片子,不是沒腦子嗎?小心孩子以后變成U型鎖!”
“U型鎖”這個梗,源自2012年西安反日游行中,一名男子用U型鎖砸傷日系車主的惡性事件。她以此類比,認為抗日題材電影會“煽動極端民族情緒”,讓孩子變得“暴力”。
更絕的是,她還翻出老黃歷,回憶自己80年代的成長環(huán)境:
“我們那時候,中日友好醫(yī)院還在北京蓋著呢,學校里教的都是‘一衣帶水’的友好,現(xiàn)在怎么變成這樣了?”
最后,她還不忘“升華主題”:
“戰(zhàn)爭片的真正意義,應該是讓人珍愛和平,而不是制造對立!”
“攝影機是日本的,導演吃人血饅頭?”
如果說前面的言論還能勉強算“個人觀點”,那她接下來的話就徹底暴露了邏輯硬傷——
“拍這片子的攝影機都是日本的,導演用日本機器拍抗日電影,不是吃人血饅頭嗎?”
好家伙,這邏輯堪比“用iPhone就不能批評美國”。按這個標準,全世界拍二戰(zhàn)片的導演都得先查設(shè)備國籍?
果然,評論區(qū)立刻有人回懟:
“照這邏輯,用德國車是不是不能罵納粹?用美國電腦是不是不能反霸權(quán)?”
更有人扒出她的背景:
“這女的2018年才移民加拿大,之前是土生土長北京人,現(xiàn)在天天曬‘感恩加拿大’,中國養(yǎng)她幾十年,沒見她感恩過!”
汪海林爆粗怒罵,網(wǎng)友:罵得對!
2號那天,著名編劇汪海林也刷到了她的視頻,直接發(fā)博開噴:
“臭XX!”
雖然用詞粗暴,但這條微博瞬間收獲數(shù)萬點贊,網(wǎng)友紛紛表示:“話糙理不糙!”“汪老師這次我挺你!
有人翻出她過往的社交媒體記錄,發(fā)現(xiàn)她移民后風格大變,不僅每逢加拿大國慶必發(fā)“感恩帖”,還經(jīng)常以“過來人”身份“教育”國內(nèi)網(wǎng)友,比如:
“中國家長太卷了,加拿大孩子才叫快樂教育!”
“國內(nèi)空氣差,加拿大隨便呼吸都是甜的!”
這種“踩一捧一”的調(diào)調(diào),自然招來一片嘲諷:
“這么愛加拿大,咋不把國籍改名叫‘感恩·楓葉·圣母’?”
《南京照相館》到底冤不冤?
事實上,《南京照相館》并非虛構(gòu)的“抗日神劇”,而是基于真實歷史事件的嚴肅題材電影,旨在銘記歷史、警示后人。
而這位女主播的言論,本質(zhì)上是混淆了“銘記歷史”和“煽動仇恨”。
有網(wǎng)友一針見血:
“按她的邏輯,猶太人拍《辛德勒的名單》是不是在煽動反德?美國人拍《珍珠港》是不是在挑撥美日關(guān)系?”
真正的歷史教育,從來不是讓孩子忘記傷痛,而是讓他們明白——和平珍貴,但絕不能以遺忘為代價。
結(jié)語
移民是個人的選擇,但一邊享受著西方生活,一邊對祖國歷史指手畫腳,甚至用“U型鎖”這種極端案例來否定整個民族記憶,未免太雙標。
畢竟,真正的“珍愛和平”,不是假裝歷史沒發(fā)生過,而是讓下一代知道——有些事,絕不能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