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德·庫寧以其精湛而又極具個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而聞名。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為了達到特定的視覺效果,在繪畫中巧妙地融合了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材料。本研究項目聚焦于他三十年來創(chuàng)作的著名女性形象,旨在探究藝術家重要的風格轉變與其技術的演變之間某種程度上的對應。《紅心皇后(Queen of Hearts)》(1943-46)是德·庫寧早期描繪女性題材的作品?!杜耍╓oman)》(1948)則體現(xiàn)了德·庫寧在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繪畫風格。 《女人,薩格港(Woman, Sag Harbor)》(1964)代表了藝術家1960年后對人物形象的處理方式。
《紅心皇后》,纖維板油彩和木炭,117.2 x 70.2cm,1943-1946
《紅心皇后》創(chuàng)作于 1943 年至 1946 年的三年間,是德·庫寧的過渡作品,既體現(xiàn)了藝術家嚴謹的訓練,也預示著他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標志性的“女人”系列的到來。對這幅畫作的審視和技術分析表明,它經歷了一系列清晰可辨的階段,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繪畫方法與非傳統(tǒng)材料和實踐的融合,而這些融合正是藝術家后期作品的一大特征。
德·庫寧在初稿上勾勒出背景的矩形,并在人物預留區(qū)域周圍涂抹不同顏色的顏料。橫截面顯示,藝術家經過多次修改后才最終確定了配色方案。他首先在這片區(qū)域涂抹了兩層黃色,然后是一層粉色,最后是一層藍綠色。從這幅畫作以及其他從畫作中截取的樣本來看,德·庫寧顯然在背景上花了很長時間,分階段逐漸疊加顏料層。
從左上角的繪畫橫截面可以看出,藝術家經過長時間的重大修改后才確定了最終的配色方案
介質分析表明,《紅心皇后》中顏料的粘合劑是一種干性油,可能是亞麻仁油。這一鑒定結果與顏料分析相結合,支持了這幅畫作中顏料為藝術家管狀顏料的推測。用顯微鏡觀察這幅畫表明,德·庫寧是在完成背景后才繪制人物的,而他在此采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摒棄了傳統(tǒng)的繪畫技巧,轉而采用更直接的方式處理材料。對于女人斷斷續(xù)續(xù)的手臂和頭部,他使用金屬刮刀等工具的寬刃,在白色石膏底料上直接涂抹一層白鉛漆,然后再薄薄地涂上一層粉色顏料。人物的黃色連衣裙無法展現(xiàn)出背景中精心疊加的不同顏料層,但顏料橫截面顯示出,在涂抹時,濃密的底層木炭涂鴉中的纖維是如何與稀釋的黃色顏料混合的。
人物裙子上的顏料橫截面顯示,藝術家將黃色顏料與木炭上密集涂鴉的纖維進行了物理混合
勾勒人物身體輪廓并在畫作表面潦草書寫的炭筆線條網絡,無論在這幅作品中,還是在德·庫寧同時期的其他畫作中,都至關重要。在《紅心皇后》中,炭筆線條暗示了人物眼睛、肩膀、手臂和胸部的多種位置。這似乎暗示著德·庫寧的創(chuàng)作方法包含早期但至今仍可見的修改,每個身體部位都用炭筆勾勒、繪制、重繪、再繪制了數次。事實上,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可見的炭筆線條要么直接刻在顏料表面,要么略微刻在半透明的上層顏料下方。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德·庫寧調整了女性眼睛和胸部的位置,保留了早期版本的痕跡,這顯然是他有意為之。
《紅心皇后》細節(jié),那些暗示人物眼睛和嘴巴有多種和不同位置的木炭線條網絡并非山花飾,也不是對構圖可見的早期修改,而是直接刻在畫作表面
《奔跑的女人》,紙上木炭筆和粉彩畫,21.9 x 27.9 cm,約1975
憑借1948年的《女人》,德·庫寧開啟了一項意義非凡的、更自由的繪畫運用方式。然而,盡管這幅作品看似快速、即興的渲染,略顯凌亂或刻意粗糙,但技術檢驗表明,德·庫寧是分階段創(chuàng)作的,并從各種非藝術作品中精心挑選,并利用這些作品的特性來強化和強調其意象。
《女人》,纖維板上的油彩和瓷漆,136.2 x 113.3 cm,1948
德·庫寧最初將《女人》構思為黑白抽象畫,后來才添加了解剖元素。從女人裙子上取下的顏料橫截面證實,在粉紅色的上層下方,顏料堆積厚重,層層疊加,僅限于暖白色、灰色和黑色。這幅畫作以及在整幅畫作中取下的其他幾個樣本表明,人物使用的彩色顏料以及左上角星星周圍的灰白色顏料,都是在構圖的最后階段添加的。
《女人》細節(jié),畫中明顯的紋理也歸因于藝術家運用稠度截然不同的顏料的方法。左上角的星星是用厚厚的灰白色顏料一層層疊加而成的,幾乎就像雕塑般厚重
《女人》及這一時期其他作品的表面結垢,部分原因在于德·庫寧所使用的顏料類型。與《紅心皇后》中藝術家使用纖維板的光滑面來獲得光滑的效果不同,他現(xiàn)在使用的是沒有底層的纖維板的粗糙面,以減弱板子突出的屏幕圖案。對《女人》(1948 年)中的顏料進行中等分析表明,德·庫寧不再使用藝術家顏料,而是轉而使用 20 世紀 40 年代向公眾提供的一系列商業(yè)油畫顏料。白色和灰白色顏料,以及女人裙子的深粉色顏料,是亞麻仁油和松香(松脂)的混合物,這表明是一種可能作為瓷釉出售的油性樹脂商業(yè)涂料。黑色顏料是房屋涂料,是一種油改性醇酸樹脂。
從女人的裙子上取下的顏料橫截面顯示,人物使用的彩色顏料是在繪畫構圖的最后階段添加的
這幅畫略顯粗糙的表面也是藝術家在廉價市售顏料中摻入顆粒材料的結果。例如,用立體顯微鏡檢查表面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右下角附近的灰色顏料中混入了石英(可能是沙子或小卵石),并在坐著的人物周圍的白色和粉色顏料中混入了棕色玻璃碎片。這些材料的碎片在表面和橫截面上都很明顯。此外,德·庫寧在用于描繪人物軀干和左上角星星邊緣的灰白色顏料中混入了大量熟石膏,并在最后的許多層顏料中添加了調色板上的刮屑。與同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德·庫寧還在顏料表面混入并擦拭木炭,故意弄臟了原本明亮的色彩。
這幅畫作略顯粗糙的砂礫表面,部分原因是藝術家將顆粒狀材料混入廉價的市售顏料中;用顯微鏡觀察右下方附近的灰色顏料,發(fā)現(xiàn)其中混入了一塊棕色玻璃碎片
然而,《女人》中清晰的紋理,既源于德·庫寧的用筆方法,也源于他所使用的顏料及其添加物本身。在這幅作品中,他巧妙地運用了不同濃稠度的顏料,并用畫筆、調色刀和刮刀組合涂抹,創(chuàng)造出幾乎掩蓋人物細節(jié)的層層遞進。例如,女人輪廓分明的胸部、肩膀和多條手臂,以及左上角的星星,都是用不透明的灰白色顏料層層疊加,形成近乎雕塑般的質感。相比之下,德·庫寧將勾勒人物胸部和軀干輪廓的黑色醇酸樹脂顏料稀釋至水彩的稠度,讓顏料順著畫面流淌,使下層顏料染上一層粗糙的黑色。藝術家更具表現(xiàn)力的顏料處理方法,或許正朝著他在20世紀6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技法發(fā)展。
《女人》細節(jié),背景右側角落,藝術家將稀釋后的黑色醇酸樹脂漆涂抹在人物乳房和軀干的輪廓上,使其達到水彩畫的質地,并使其在畫面上呈流線狀流淌
1964年至1966年間,德·庫寧在空心門上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大型女性圖像,其中一幅是創(chuàng)作于1964年的《女人,薩格港》。這些作品證實了他自1960年左右開始的技法轉變。他使用以光滑不透明白色底色打底的支撐物、大量混合的白色顏料以及流動性更強的繪畫媒介,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力,創(chuàng)作出令人聯(lián)想起長島水鄉(xiāng)環(huán)境的畫作。
照片和軼事表明,在創(chuàng)作《女人,薩格港》時,德·庫寧已經停止使用家用涂料,而是在藝術家油畫顏料中添加紅花油。1964年,他向一位來訪者吹噓,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可以代替昂貴藝術家油畫顏料的色拉油。 1978 年,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使用紅花油是因為它“能長時間保持濕潤,不會像亞麻仁油那樣變干,這樣我可以工作更長時間”。
在創(chuàng)作《女人,薩格港》時,德·庫寧正在根據自己研發(fā)的配方,用貝利尼藝術家的管狀顏料混合顏料。他將一些管狀顏料在玻璃調色板上充分混合后,舀入碗中,然后加入紅花食用油、水和溶劑,用刷子攪拌至蓬松狀。中等分析證實了這一說法:這幅畫中的七個顏料樣本與自然陳化的紅花油與藝術家管狀顏料混合的樣本相符。赫希洪收藏中,同樣收藏于1964-65年的《女人》中的幾個樣本也存在同樣的情況。
《女人,薩格港》,木板油畫和木炭,203.2 x 91.4 cm,1964
德·庫寧使用的粘合劑流動性和滑爽性增強,加上他使用光滑的白色支撐物,使他能夠更快地在畫面上移動畫筆??焖俚墓P觸當然也是他早期作品的一大特征,但在《門》系列中,他運用更流暢的顏料時,速度更快,這一點在畫筆快速觸及面板時顯而易見:畫筆滑落、扭曲,抬起時還經常突然翻轉。德·庫寧這一時期的顏料干燥速度較慢,且富含介質,這使得作品的表面比之前更加復雜。這一時期的畫作充滿了豐富的紋理和色彩,采用濕筆觸,后期的筆觸與早期的筆觸相互交織融合。
《通往河邊的門》,亞麻布油畫,203.5 × 178.1 cm,1960
色彩在《門》系列中扮演著重要的表現(xiàn)角色。德·庫寧搬到東漢普頓后,他說自己被新住所的光線和色彩深深打動,于是開始自己調配色彩,以融入戶外的氛圍。通過對《女人,薩格港》顏料的鑒定,我們發(fā)現(xiàn)德·庫寧的顏料并非精心調配,而是由幾種顏色及其粉彩組成的相當有限的調色板。畫作中濃烈的色彩是鎘紅、橙色和黃色。較淡的粉色、橙色和黃色則是鎘色與大量白色混合而成。
右邊緣細節(jié),德·庫寧的粘合介質流動性更強、更滑順,加之他使用了光滑的畫布,這使他能夠快速地在畫布上揮灑畫筆,在濕畫布上濕畫濕地混合顏料
德·庫寧在1964年(創(chuàng)作《女人,薩格港》的那一年)的言論表明,在這一時期的繪畫中,他一直在尋找一種方式來傳達他新環(huán)境的本質,并且這一時期的圖像在某種程度上與他周圍的水景相關:“現(xiàn)在我騎著自行車去海灘,尋找一幅新的風景畫……當我看到水坑時,我會凝視著它。后來,我不再畫水坑,而是畫它在我內心喚起的意象。反正,所有我內心的意象都來自自然?!?/p>
對這三幅畫作的顏料和粘合劑的分析證實,德·庫寧通過以極端的方式運用傳統(tǒng)和非藝術材料,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視野。無論是他直接使用管狀顏料,用木炭和磨砂玻璃將市售的家用涂料弄粗糙,還是將油畫顏料、食用油和水淋灑在畫布上。
德庫寧工作現(xiàn)場
文章翻譯自:
HIRSHHORN. Willem de Koon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Accessed August 6, 2025. https://hirshhorn.si.edu/explore/willem-de-kooning-methods-materials?utm_source=chatgpt.com.
8月與東京藝大材料專家
面對面交流與創(chuàng)作
繪畫材料物質研究
國際名師工作坊
期待你的加入
特邀導師:秋本貴透(日)
特邀講師:樂麗君
舉辦日期:2025年8月20日——27日
(8天,每天9:00——18:00)
講授形式:理論講授+創(chuàng)作實踐+一對一指導+參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知名教授工作室
舉 辦 地:北京
招收人數:15人(小班制確保指導質量)
策 劃 方:庫藝術教育
主 辦 方:藝時代(北京)國際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特別支持:日本Kusakabe畫材公司、麥克美迪
工作坊亮點
Workshop features
1, 足不出國,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獲得國際 權威導師 親傳核心材料技法;
2, 歐洲傳統(tǒng)技法的亞洲化改良 , 契合東方創(chuàng)作者思維的教學法 ;
3,建立科學認知框架取代經驗主義 , 培養(yǎng)以材料特性驅動創(chuàng)作的思維模式 ;
4, 完成1-2幅具有材料研究深度的創(chuàng)作 。
長按或掃碼立刻報名
報名微信:kuyishu001
聯(lián)系電話:010-847861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