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課堂的ABC發(fā)音,到高考卷上占比150分的權(quán)重,英語作為“主課”的地位在中國教育體系中穩(wěn)固了數(shù)十年。但走出校園后,不少人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埋頭苦背的單詞、刷題到深夜的語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幾乎毫無用武之地。當“學了十幾年英語卻連簡單對話都磕磕絆絆”成為普遍現(xiàn)象,當多數(shù)崗位的日常工作與英語徹底絕緣,我們不得不追問:英語,真的有必要一直穩(wěn)坐“主課”的寶座嗎?
投入與產(chǎn)出的失衡:被高估的“必要性”
一個普通學生的成長軌跡里,英語幾乎貫穿了整個求學周期:每天至少1小時的課堂學習,周末額外的補習,高考前的集中刷題……算下來,十幾年的教育時光里,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精力被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但現(xiàn)實是,畢業(yè)后真正能用上英語的人,比例低得驚人。
在事業(yè)單位、制造業(yè)工廠、基層服務崗位等領域,英語幾乎是“閑置技能”。一位鄉(xiāng)鎮(zhèn)公務員坦言:“除了偶爾收到英文標識的文件需要機翻,工作五年從沒開口說過英語”;一名車間技術員也表示:“設備操作手冊都是中文版,客戶溝通用方言比英語管用”。即便是在城市白領中,真正需要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也只是少數(shù)——外貿(mào)、外企、科研等領域的從業(yè)者占比,遠低于“學了英語卻用不上”的群體。
這種投入與產(chǎn)出的嚴重失衡,本質(zhì)上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當學生為了英語分數(shù)犧牲掉閱讀名著、鉆研興趣學科的時間,當學校為了提升英語升學率壓縮音體美課程,最終培養(yǎng)出的可能是“英語成績優(yōu)秀卻缺乏生活技能”的“考試機器”,這顯然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主課地位的反噬:擠壓了更重要的成長空間
英語的“主課”身份,不僅帶來了資源浪費,更在無形中擠壓了其他更具實用價值的教育內(nèi)容。對多數(shù)學生而言,比起“用英語寫論文”,“看懂電路圖”“會修家電”“能清晰表達觀點”等能力,對未來的工作生活影響更大;比起背誦雅思托福詞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掌握基礎法律知識、學會情緒管理等,更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素養(yǎng)。
但在“唯分數(shù)論”的指揮棒下,這些更貼近生活的技能往往成了“副科”。學校的課程表上,英語課的課時永遠排在前列;家長給孩子報的輔導班,英語永遠是優(yōu)先級;就連學生自己,也不得不把“補英語”當成頭等大事——因為它占分高、影響升學,至于“用不用得上”,似乎沒人在乎。
更值得警惕的是,過度強調(diào)英語的重要性,可能會削弱學生對母語和本土文化的認同。當孩子能流利背誦英語短文卻寫不好一篇中文作文,當學生熟知西方節(jié)日卻不知清明、端午的由來,這種“重外輕內(nèi)”的教育傾向,顯然不利于文化傳承與個人全面發(fā)展。
回歸“工具屬性”:讓英語成為選擇而非必須
當然,反對英語作為“主課”,并不意味著否定英語的價值。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對特定領域的從業(yè)者而言依然重要。但“重要”不代表必須成為“全民主課”,就像電腦編程很重要,卻沒必要讓每個學生都必修;開車技能很實用,也沒人要求所有人必須考駕照。
理想的教育模式,應當是讓英語回歸“工具屬性”——作為一門選修課存在,供有需求、有興趣的學生深入學習;對多數(shù)學生而言,掌握基礎的日常用語和閱讀能力即可,不必用“主課”的標準去苛責。這樣既能讓真正需要英語的人學深學透,也能讓其他學生把精力放在更適合自己的領域,實現(xiàn)“各取所需”的教育公平。
教育的本質(zhì),是讓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而非用統(tǒng)一的標準“一刀切”。當英語從“必修主課”變成“可選工具”,或許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有技能、懂生活、愛文化”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一群“為了考試學英語,考完就忘光”的被動學習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