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道:“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最大區(qū)別,常在于面對批評時的態(tài)度?!?/p>
這句老話剝開殼子看下去,無非就是這么一個道理:臉皮薄了吃不著,臉皮厚了吃個夠。
所謂“不要臉”,不是不知廉恥,而是卸下那層虛浮的自尊甲胄,肯真正打開自己。
然后在現(xiàn)實的荊棘叢里邁出實在步子——這便是一個人生存的硬道理,亦是成就一番事業(yè)的軟實力。
生存的根基:臉皮要舍得
人在亂世里,命比紙薄,面子更是輕飄如灰。
民國初年,有個叫胡老五的窮漢子。
家鄉(xiāng)鬧旱災(zāi),他毅然決然攜家?guī)Э诹髀渖虾?/p>
起初他干起了拉黃包車的活,可連腿都跑腫了也難糊口。
后來他清醒放下“憑力氣吃飯”的執(zhí)念,日日守在富商聚集的茶樓門口。
見貴人下車,他立刻弓腰上前,堆著笑遞上一塊擦汗的熱毛巾:“先生您受累!”
許多車夫嘲笑他“丟人現(xiàn)眼”。
可他靠著這份殷勤與堅持,專心和負(fù)責(zé),漸漸竟成了幾位富商固定的“跑腿人”。
后來他更是攢下了本錢,開了間小雜貨鋪,全家得以溫飽。
愛默生說:“在薄冰上滑冰,安全在于速度?!?/p>
這話樸實得很:當(dāng)你猶豫糾結(jié)之時,尷尬便如冰面裂紋蔓延;而行動一旦迅捷,冰面反而承得住人。
胡老五的“熱毛巾”哲學(xué),正是以快破局,用行動擊碎無謂羞怯的生存智慧。
在關(guān)乎生存的根系里,向來只有扎在務(wù)實而非面子的土壤中,才得以存活下來。
所以,不要臉,恰恰是一個人在生存當(dāng)中最有力的手段,甚至也只有靠這種不要臉的勇氣和智慧,才能足以讓自己更快地從困境里走出來。
破繭的勇氣:心里那道坎
蘇聯(lián)畫家伊利亞·卡巴科夫早年蝸居在一個相當(dāng)狹小而破舊的地下室里,每日不辭辛苦地作畫。
但所有畫作,均無人賞識,困頓生活如影隨形。
某日,他忽發(fā)奇想,竟將那些無人問津的畫作直接貼滿了莫斯科地鐵通道的墻壁上!
路人起初驚詫側(cè)目,紛紛視其為“瘋子行徑”。
可那些畫作色彩濃烈、視角奇詭,時間久了,漸漸地竟有人駐足細(xì)看。
而這“不要臉”的街頭畫廊,最終意外地為他敲開了藝術(shù)殿堂的大門,后來他也成了蜚聲國際的裝置藝術(shù)先驅(qū)。
王陽明有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說白了就是,外界的阻礙如山,尚能攀爬;但內(nèi)心的藩籬如賊,才最易噬咬勇氣,最容易打敗自己。
很顯然,卡巴科夫撕下的不只是地鐵墻壁的空白,更是心中那層“怕人笑話”的厚繭。
而一旦具備了這種破繭之力,那么源自無視虛妄評判的果敢一躍,勢必會給自己帶來新生,甚至是重生。
不要臉,往往就是最快跨越自己心中那道坎的渠道。
成事的境界:放下虛名,方得始終
日本經(jīng)營之圣稻盛和夫初創(chuàng)業(yè)時,為了爭取訂單,曾低聲下氣拜訪某大企業(yè)采購部長。
豈料對方態(tài)度倨傲,竟將他的名片隨手扔在地上。
稻盛默默彎腰拾起名片,平靜而坦誠地說:“看來今天不是談話的好時機,我改日再來拜訪。”
此后他依然不卑不亢,持續(xù)接洽。
而這份看似“厚臉皮”的執(zhí)著,終以誠意與技術(shù)打動了對方,贏得了關(guān)鍵訂單,為京瓷的騰飛鋪下第一塊基石。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大丈夫處世,當(dāng)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此語可謂是落地有聲,志在四方者,豈能困于方寸顏面的得失?
稻盛拾起的不只是被輕擲的名片,更是成事者必備的務(wù)實筋骨。
要想成就一番真正的事業(yè),總需要讓自己在放下虛名的重負(fù)后,才邁得開腳步,繼往開來。
而這些“不要臉”的智慧和勇氣,如暗夜行路上的一絲微光,陡然照亮了自己生存的路徑。
就像一個志在四方的人,靠自己的主動改變,成為點燃突破的火種,托舉了自己事業(yè)的基石。
可以說,不要臉,并非世故油滑,而是一個人卸下虛飾鎧甲后,以坦蕩之軀直面風(fēng)雨的生存韌性與行動勇氣。
畢竟,成大事的人,褲腿上總沾著泥點子。
而這些泥巴,恰恰放下臉面,俯身耕耘大地時,泥土贈予的誠實勛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