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淡水危機日益嚴峻,而傳統(tǒng)海水淡化技術因高能耗、鹽堵塞等問題難以普及。武漢紡織大學徐衛(wèi)林院士團隊在《工程》期刊發(fā)表突破性成果:通過核鞘結構紗線(CSY)設計,成功制備出高效太陽能界面蒸發(fā)織物,蒸發(fā)速率達2.12 kg·m?2·h?1,能量轉換效率高達93.7%,并在5%高鹽度溶液中長期穩(wěn)定運行。這項技術首次將紡織工藝與光熱材料結合,為低成本、規(guī)模化海水淡化開辟新路徑。
核鞘紗線:紡織工藝打造“智能水橋”
傳統(tǒng)太陽能蒸發(fā)器依賴多孔材料供水,但鹽分易在蒸發(fā)界面結晶堵塞孔隙,導致效率驟降。研究團隊創(chuàng)新設計核鞘結構紗線——以超親水模態(tài)纖維(Modal)為核,光熱碳纖維為鞘(圖1)。Modal纖維通過毛細作用快速輸水,而碳纖維層吸收92%的太陽光并轉化為熱能,形成局部高溫蒸汽區(qū)。通過調節(jié)Modal纖維的根數(0/8/16束),可精準控制水流量:實驗顯示,8束Modal的核鞘紗線(8-WCSY-F)蒸發(fā)速率最高,較無Modal紗線提升32%(圖4f)。這種“按需供水”機制既避免水分過多導致熱損耗,又防止鹽分堆積,破解了蒸發(fā)器“鹽堵”死結。
92%光熱轉換:碳纖維織就“太陽能捕手”
碳纖維鞘層通過獨特編織結構形成多重反射通道,將太陽光吸收率提升至92%,遠超傳統(tǒng)碳纖維布(58%)。在1太陽光照(1 kW/m2)下,織物表面溫度迅速升至61.4°C(圖3h),蒸汽生成速率達2.12 kg·m?2·h?1,相當于每小時從1平方米織物提取2升淡水。戶外測試中,大面積織物(圖6a)日均產水7.5 L/m2,且連續(xù)運行7天無鹽結晶(圖6e),滿足WHO飲用水標準(Na?≤0.64 mg/L)。
可擴展制造:紡織機量產“淡水工廠”
該技術最大亮點在于完全兼容傳統(tǒng)紡織工藝。團隊采用工業(yè)級花式捻線機(圖2b)和二維編織機(圖2d),實現核鞘紗線的大規(guī)模生產。紗線經水洗去除聚乙烯醇包覆層后,碳纖維直接暴露形成光熱表面(圖2g)。這種“紡織即生產”的模式,使得設備成本較納米材料蒸發(fā)器降低80%,且可通過調整織機參數快速適配不同產能需求。目前,團隊已建成中試生產線,單臺織機日產織物可達500平方米,可滿足萬人日用水需求。
應用前景:從沙漠到海島的“織造水站”
在青海鹽湖的實地測試中,10平方米織物日處理高鹽鹵水(鹽度15%)達75公斤,淡水回收率超95%。該技術還可整合于農業(yè)大棚(利用余熱灌溉)或海上浮動平臺(圖6c),為干旱地區(qū)和島嶼提供可持續(xù)淡水方案。據估算,規(guī)模化應用后淡水成本可降至0.5元/噸,較反滲透法降低70%。
結語
將紡織技藝與新能源材料融合,中國科學家不僅織出了“光熱布”,更編織出解決全球水危機的希望之網。這項“織造水站”技術,正以傳統(tǒng)工藝的創(chuàng)新蛻變,書寫著“向太陽要淡水”的綠色篇章。
來源: Engineer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