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諾格公布了他們給美國海軍設計的下一代艦載戰(zhàn)斗機,名字叫F/A-XX。這飛機還在圖紙階段,放了張電腦畫的想象圖出來。結果眼尖的網友們一看:哎?這飛機前臉長得,咋那么像之前網上傳的中國新戰(zhàn)機殲-36呢?
美國新戰(zhàn)機啥樣?背上“背了個包”,最顯眼的就是它的發(fā)動機進氣口,不像現(xiàn)在F-35那樣開在肚子下面,而是開在了機身的背上,像個“背包”。專業(yè)詞兒叫“機背進氣道”或者“上部進氣道”。
機身下半部分看著圓滾滾的,像個大肚子。這說明里面能裝很多油和很多導彈。外形很順滑,沒有棱角,一看就是為了隱身設計的。
為啥說“撞臉”呢?因為就在去年年底,網上就流傳過中國正在搞的第六代戰(zhàn)機的消息或者模糊圖片。它用的進氣口設計,偏偏也是這種“背上背包”的款式!
當時殲-36這設計一出來,西方很多軍事專家和媒體可沒少挑刺兒。他們主要噴一點,進氣口在背上?那飛機做大動作的時候,機身不就擋住進氣口了嗎?吸不到氣,發(fā)動機沒勁了甚至熄火了怎么辦? 所以他們拍著胸脯說,殲-36肯定不是用來打空戰(zhàn)的“真戰(zhàn)斗機”,撐死了就是個扔炸彈的“戰(zhàn)斗轟炸機”。
這下可好,美國海軍自家的六代機F/A-XX也用上了同款“背包”。奇怪的是,當初噴中國殲-36的那些西方專家和媒體,這時候一個個都“啞巴”了。沒人再提“影響機動性”這茬兒了。反過來,他們開始猛夸F/A-XX的“背包”好,說這樣雷達從下面更難發(fā)現(xiàn)飛機,大肚子能裝油飛得遠,特別適合在太平洋這種大地方打仗。 這臉翻得比翻書還快!
這場景是不是有點眼熟?就在不久前,美國空軍搞的六代機F-47亮過相。它破天荒地用了鴨翼布局。要知道,美國戰(zhàn)斗機幾十年來的“祖訓”就是不用鴨翼,覺得它影響隱身。
可巧了不是?中國的殲-20,可是世界上第一款用鴨翼的第五代隱身戰(zhàn)斗機!當年殲-20出來,西方也是一頓噴,說“鴨翼不隱身”、“中國抄技術”什么的。結果呢?美國的F-47六代機,也“違背祖訓”裝上了小鴨翼?,F(xiàn)在美國海軍的六代機又在“背包”進氣道上跟中國殲-36“撞衫”。
一次是巧合,兩次三次呢?與其說是“誰抄誰”,不如說是兩邊最頂尖的飛機設計師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塊去了! 為啥大家都看上這些以前覺得“不好”的設計了?原因只有一個,未來的空戰(zhàn),玩法變了!
以后打仗,誰先被發(fā)現(xiàn),誰就離被干掉不遠了。機背進氣道能大幅降低飛機肚子下面的雷達信號,讓敵人從下面更難發(fā)現(xiàn)你,隱身效果更好。太平洋太大了,航母上的飛機要是腿短,根本不夠用。“背包”進氣道配上圓滾滾的大機身,正好能塞下更多的燃油,讓飛機飛得更遠,覆蓋更大的海域。
既然重點變成了“先發(fā)現(xiàn)、先開火、打得遠”,那么飛機能不能做出特別花哨的空中動作,就沒以前那么關鍵了。為了獲得前面三個更重要的優(yōu)勢,稍微犧牲一點點極限的機動能力,這筆賬算下來是非常劃算的。
所以,爭論美國的新飛機是不是“抄襲”了中國的設計,其實沒啥意思。這更像是兩邊的聰明人,在琢磨未來怎么打仗時,都算準了未來的需求,找到了目前技術上最好的解決方案。
這其實也說明了一個重要變化,在造飛機這種頂級軍工領域,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后面學的“學生”了。在一些關鍵技術上,中國甚至開始領跑了。美國的設計師們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些“新思路”,并且很務實地覺得“這法子確實好,拿來用吧!”。
當美國空軍的六代機也裝上“鴨翼”,美國海軍的六代機也背上“同款背包”,這本身就說明了:未來的天空怎么玩,規(guī)則正在變。而這次制定新規(guī)則的,不再只有美國一家了。這場關于未來戰(zhàn)機的“暗戰(zhàn)”,最終比的不是誰模仿得像,而是誰能把這些好想法真正變成戰(zhàn)場上能贏的戰(zhàn)斗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