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吹,湖北這10種大米,就比那啥好吃
長江漢水在這里打了個結,把湖北泡成了一鍋熬了三千年的濃湯。
楚人的鼎鑊里,青銅映著稻菽的影子,云夢澤的魚蝦至今還在餐桌上蹦跳。
過早的竹床在晨霧里排開,芝麻醬拌著熱干面的香氣,
比戶部巷的吆喝更長久,
這面條是抗戰(zhàn)時碼頭工人的干糧變的,如今成了九省通衢的晨鐘。
武昌魚在《詩經(jīng)》里就游得自在,毛主席揮筆寫下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時,
早有鄂州人用清蒸留住了魚的魂。
洪湖的蓮藕燉著排骨,粉糯里藏著水鄉(xiāng)的溫柔,就像黃鶴樓的詩,得慢慢品才出滋味。
碼頭邊的辣是船工們的火,一鍋排骨藕湯又能熨帖所有風霜,這一辣一暖,是湖北人的性情。
如今巷子里的熱干面還冒著熱氣,就像楚文化從未走遠。
這飲食里的江湖與詩意,早刻進了湖北人的日子里,一口下去,都是歲月的味道。
關廟山貢米
可是有4000年歷史的“活化石”!
新石器時代遺址里挖出的古稻谷,跟現(xiàn)在種的米基因幾乎一樣,真正是“爺爺?shù)臓敔攤飨聛淼姆N子”。
這米長得也特別,三寸長的稻穗上只結三粒米,顆顆飽滿如珍珠,當?shù)厝私兴叭缛C住?/strong>,
煮飯時水剛沒過米,電飯煲一跳閘,滿屋子都是清香味,
怪不得劉備夫人當年躲難時,吃一口就夸“好米!好米!”,
還編出“關廟山米兩頭尖,一人吃飯兩人添”的民諺。
現(xiàn)在關廟山貢米成了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
想吃地道味?記住小竅門:米先泡20分鐘,涼水淘兩遍,煮時加滴油,跳閘后燜一刻鐘,
保準你吃出“岔巴子”的熱情——這米太香,鄰居都得過來蹭飯!
景陽大米
在湖北恩施的深山里,藏著一種“金貴得很”的大米——景陽大米。
這米粒大細長,蒸熟后白得透亮,像玉珠子似的,湊近一聞,香得勾魂!
咬一口,軟糯中帶點嚼勁,甜絲絲的,空口吃都能干兩碗。
當?shù)厝斯苓@叫“岔到吃”,意思就是隨便造,管夠!
景陽大米為啥這么金貴?
除了環(huán)境刁鉆,還因為它富硒!每公斤含硒500微克以上,妥妥的“天然保健品”。
以前是皇室貢品,現(xiàn)在更是釣魚臺國宴的“座上賓”,拍賣價曾飆到8400元一斤,堪稱“米中勞斯萊斯”!
當?shù)厝俗類鄣淖龇ê唵蔚煤埽?/p>
米淘干凈,加水煮到半熟,再上鍋蒸透,米香能飄半條街!
要是再拌點辣椒油,那叫一個“蠻扎實”,香得人舌頭都要吞下去!
法泗大米
湖北江夏的千年“貢米”,唐朝就是皇室專享,當?shù)厝私兴?strong>“水桂仙”。
金水河的水養(yǎng)出的米,粒小而細長,玻璃似的透亮,蒸熟后油光光的,筷子一挑就散,涼了也不硬。您猜怎么著?
這米煮飯時滿屋飄香,吃一口軟和得很,回甘還帶點甜絲絲,老輩人說“法泗米養(yǎng)人,連吃三碗都不撐”。
做法也簡單,米水1:1.2,木甑蒸出來的飯最香。
當?shù)厝诉€愛拿它做米酒,甜而不膩,酒精度低,姑娘伢都愛喝。
這米不止好吃,還養(yǎng)胃。直鏈淀粉含量17%-22%,膠稠度≥65mm,堊白粒率不到10%,數(shù)據(jù)擺這兒,您就放心吃。
法泗人靠水吃水,把一粒米做到了極致,這“江南糧倉”的名頭,可不是吹出來的!
承恩貢米
可是個有故事的“米中貴族”!
明永樂年間,朱棣皇帝巡襄陽時,被這米香勾住了魂,
米粒大而透亮,像串珍珠,蒸飯時香得人鼻尖發(fā)癢,
嘗一口軟糯回甜,當場賜名“承恩貢米”,還撥萬兩銀子修承恩寺,這排面夠硬核吧?
老襄陽人愛拿它做米羹:
石磨磨漿,配豬肚腸、豆腐慢燉,邊攪邊添米漿,最后撒把葷油,香得鄰居都來蹭碗。
現(xiàn)在雖有了袋裝米,但老法子做的米羹,還是那句“吃嘛嘛香!”最貼切。
孝昌太子米
自唐代就是皇室貢品,連皇太子都點名要吃,這才得了“太子米”的名頭。
這米粒兒橢圓飽滿,透著亮光,煮出來油潤潤的,香得能勾魂,嚼著軟和又不粘牙。
牛跡山腳下的富鋅土是它的命根子,離了這兒就變味,妥妥的“生態(tài)型”寶貝。
孝昌人蒸米講究“火候三重奏”:先猛火煮沸,再文火燜透,最后關火焐香。
掀鍋那刻,米香直往鼻子里鉆,配點臘肉、藕湯,能多吃兩碗飯!
老輩人常說“這米嘬實,吃一碗頂半天”,
別看它金貴,做法卻實在。
最簡單的就是白米飯,但孝昌人愛變花樣:夏天拌藕帶,冬天煨湯,咋弄都香。
洪湖再生稻米
三國時候曹老板都夸它是“再生之米”!
這米啊,頭季收割后,稻茬子還能冒新芽,跟變戲法似的。
洪湖的水土得天獨厚,米粒細長透亮,
煮飯時一開鍋,香得人鼻子都要掉進去,嚼起來綿軟帶甜,不粘牙還回甘,空口都能扒拉兩大碗!
當?shù)乩削易類勰盟?strong>米粑,
泡好的米打成漿,發(fā)酵后蒸得蓬松,咬一口軟乎得像咬住云朵。
老輩人常說:“這米造業(yè)(可憐)好,不吃虧大噠!”
現(xiàn)在洪湖人還玩出新花樣,米漿烤成脆片,米渣熬成粥,連剩飯都能炒得噴香。
竹溪貢米
自唐以來便是皇家餐桌上的珍饈。
話說唐中宗李顯被貶房州時,偶然嘗到竹溪中峰鎮(zhèn)的大米,那米粒如玉,香得勾魂,趕緊給母后武則天獻上。
武后一嘗,龍顏大悅,當即封為貢米,從此竹溪人年年納貢,
連種地的老農(nóng)都笑稱“咱這米,是給皇帝老兒種的”!
這米好在哪?米粒細長如梭,堊白少得像星星,煮飯時香飄半條街,冷飯回生?不存在的!
嚼起來軟糯帶點嚼勁,黏得嘴皮子都扯不開,吃完哈口氣都是米香。
當?shù)乩陷吶酥竺子薪^活:山泉水泡米,柴火灶慢煨,米湯稠得能掛勺,吃一口直喊“安逸”!
如今竹溪貢米成了地理標志產(chǎn)品。
京山橋米
湖北京山,提起橋米,老輩人總會瞇眼念叨這句土話。
作為明嘉靖年間的御用貢米,京山橋米已香了四百多年,
當年嘉靖皇帝吃罷直拍龍椅,命人年年從孫橋鎮(zhèn)劃地圈田,專供這“青梗如玉、腹白似雪”的珍饈。
橋米的妙,全在“細長透亮”四字。
米粒纖長如柳,煮后顆顆分明,軟而不黏,咬下去帶點Q彈,空口吃都能干三碗。
當?shù)厝酥竺子兄v究:米水比1:1.2,少放一成水,燜足15分鐘,揭蓋時那股子甜香能飄半條街。
老饕更愛往里撒把臘肉丁,米香混著肉香,直往人鼻子里鉆。
“橋米香,三碗賽沉香”,這口四百年的軟糯,你不想嘗一口?
孝感香米
孝感香米的歷史,得從董永故里那縷飄了千年的飯香說起。
傳說七仙女贈米,董永一鍋蒸成飯山,從此孝感人把“香”字刻進了稻種里,
百年前就有“香子晚”品種,4000年前新石器遺址里還挖出過稻殼灰,這米香,是刻在澴川大地DNA里的。
這米長得也實在:谷粒大、扁長、透亮,抓一把能反光,千粒重比別處重2克,活脫脫是稻田里的“壯實伢”。
煮飯時更絕,水一開米香就竄出門縫,隔壁王嬸端著碗來借火,直夸“這米煮飯,香得人鼻子都要掉下來”!
米飯軟乎不粘牙,冷飯回鍋還是一粒粒,孝感人管這叫“有筋骨”。
蘄春再生稻
頭季收割后留三寸稻樁,像老輩人說的“稻子歇口氣,又冒新芽”,
再生季的稻穗彎得像月牙,畝產(chǎn)能頂半畝田。
這米子煮飯香滴很,米粒細長透亮,嚼起來軟中帶點黏,空口吃都能嘗出甜味。
蘄春人管再生稻叫“二道谷”,
收割時總念叨“頭季狠心割,二季才發(fā)窩”。
飯點到了,隨便誰家灶上,鍋正噗噗響。
揭開蓋,那白汽裹著米香直往人鼻子里鉆。甭管是剛放學的伢,
還是碼頭歸來的漢子,筷子扒著碗底,嚼著這粒粒透亮的飯,日子就泡在這米香里了。
日子再忙,這碗飯,它熱乎著呢。吃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