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書道”是中國書法的分支,該國很多書法大師都受到了華夏書家的影響。唐代時,日本派遣大量使者來華,學習佛法和書法,回國時帶走了很多碑帖真跡,這些作品可以看作“書道筆法”的源頭。
啟功認為,日本書法家在繼承魏晉隋唐筆法,尤其是“純正性”上,絲毫不輸唐人,他寫詩道:“羲獻深醇旭素狂,流傳遺法入扶桑。不珍古墨徒三筆,小野藤原并擅場?!辈⒔忉尩溃骸叭毡踞隙氲?、橘逸勢、釋空海書,號為三筆。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小野道風,號為三跡。日本書道,實傳東晉六朝以來真諦,蓋自墨跡熏習,不染刀痕蠟漬也。”
因為始終以墨帖為師,沒有被拓本、刻板“誤導(dǎo)”,所以盡得晉唐筆法之精髓?!叭P三跡”雖然名氣大,但要論開創(chuàng)之功、影響之廣,最澄更勝一籌,他被譽為“書道的真正鼻祖”“島國王羲之”。
最澄,生于766年,他是歸化日本的漢人后裔,相傳為漢獻帝后裔,自幼對儒家經(jīng)典、詩詞、書法頗感興趣。唐貞元二十年(804年),他與空海一同來華,在洛陽、長安期間遍訪名師、勤學法帖,書藝突飛猛進,雖然只在大唐停留一年,但已然學到了最正統(tǒng)的筆法。
最澄精于行、草,取法于王羲之、張旭、鄔肜、懷素諸家,在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珍藏他唯一一件親筆尺牘,名為《久隔帖》,此作縱29.3厘米、橫55.2厘米,行草書,共18行、近200字,寫于弘仁四年(813年),1951年時被日本評為“國寶”,保存極為完好,完完整整,一字不缺。
釋文為:“久隔清音、馳戀無極。傅承安和且慰下情。大阿阇梨所示五八詩序中,有一百廿禮仏并方圓圖義?名。今奉和詩,未知其禮仏圖者。伏乞令聞阿阇梨。其所撰圖義并其大意?告施。其和詩者忽難作,著筆之文難改代。惟示其委曲,必造和詩奉上。座下,謹附貞聡仏子奉狀。和南。弘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小法弟最澄狀上。髙雄范阇梨,法前,比頃得法花梵夲一卷。為令覽。阿阇梨以來,月為令覽。阿阇梨以來。月九十日許參上若有和上暇必將參上若無暇更待,后暇惟示??南,委曲尋申上,謹空?!?/p>
可以看出此作與王羲之《圣教序》《喪亂帖》頗為相似,側(cè)鋒斜入后速轉(zhuǎn)中鋒,筆畫勁挺帶“錐畫沙”的澀感,轉(zhuǎn)折處方圓互用,長捺收筆重按輕挑,末端飛白因筆鋒自然耗墨形成。結(jié)字欹正相生,大小錯落,中宮松緊隨字勢變,牽絲引帶、斷連有度,既保連貫又不纏繞,墨法因書寫節(jié)奏顯層次。最澄的書法以晉唐筆法為骨,又不失個性,水平與唐代名家相比的確不落下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