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有云:“有容,德乃大?!?/p>
大實話來講,一個人的肚量就像裝東西的容器一般——肚量有多大,才能容納多少事,成就多少事;
反之,一個人的脾氣有多大,往往暴露出來的恰是他內心有多“窄”,眼界有多小。
總之就一句話,弱者往往脾氣大,而強者一直肚量夠大。
脾氣,弱者的唯一護身鎧甲
脾氣大的人,注定沒有好的結果。
就像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中嚴整軍紀擋住天子車駕,何等威風!
可當景帝在宮中設宴招待,偏偏就在他席前未放著筷子,可這竟成了他爆發(fā)的導火索。
周亞夫當場發(fā)作,怒形于色,拂袖而去。
但是后來,因為兒子私買葬器被告謀反,脾氣大的他不是理性對待,竟在獄中絕食抗議,憤恨而死。
雨果曾說:“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fā)脾氣就等于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p>
人這脾氣,一旦如同暴躁的火焰燃燒起來的話,那么燒灼的從來就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內在的根基與尊嚴。
就好比周亞夫一生明明功勛卓著,卻無法在細處收斂鋒芒,而那一點即燃的烈性,最終竟將他推入深淵。
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尊嚴,是內在的從容與定力,而非外在的強硬姿態(tài)。
學會收斂自己的脾氣,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才能帶給自己的人生旅程里更多的可能。
肚量,強者行穩(wěn)致遠的不二階梯
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可謂是流傳千古,其中有一幕尤為令人覺得深刻:
太宗被魏征直諫氣得回宮怒罵:“會須殺此田舍翁!”
可長孫皇后聞之,鄭重換上朝服賀喜道:“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p>
太宗瞬間清醒,轉怒為喜,不消多久,怒氣盡消,整個人沒事一樣。
林肯說:“消滅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變成朋友?!?/p>
這“變”字的背后,展現(xiàn)出了強者的自信與胸襟。
的確,一個人唯有擁有足夠大的格局和肚量,方能容納異見,化阻力為助力,實現(xiàn)雙贏。
可以說,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壓制他人,而在于能包容并轉化不同的聲音。
而這種莫大的肚量,其實就是一個強者行穩(wěn)致遠當中,不可或缺的不二階梯。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努力去打造一種強大而包容的胸襟,這不光是對別人,更是對自己的一種善待和福報。
修心之路,方是渡己之舟
南宋心學大家陸九淵曾遇到一位性情急躁的學生。
可陸九淵見狀非但不斥責,而是好心地提醒他試著每日靜心抄寫一個“緩”字。
一開始,這個學生不以為意,但日復一日過去之后,筆尖的“緩”字漸漸滲入心田,那份曾經存在內心里的焦灼感竟真的被磨平了棱角。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至柔之水之所以能穿透石頭,不在于水滴的力量有多強,而在其韌性與包容——以無形化有形,以恒心克萬難。
就像陸九淵之所以勸告學生抄個“緩”字訣,正是知道引導其修習如水般的心境,在忍耐中積蓄力量,在修心中穩(wěn)住情緒的力量。
如此,靠安靜這股最為堅韌的力量,實現(xiàn)個人的成長和蛻變。
人生在世,發(fā)怒是本能,而制怒才叫本事,就像一個人會計較是人之常情,但做到了寬恕,才是境界。
弱者常以怒焰恨不得把整個世界燃燒,可殊不知那火苗最先灼傷的卻是自己。
而真正的強者,卻會默默將心量拓寬為海,讓萬流歸宗,以不爭而無不勝。
余生,莫讓脾氣成了你唯一能揮舞的武器,當你內心真正強大時,沉默與微笑便是最有力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