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這部8.6分的戰(zhàn)爭片,上映后居然被1.2萬網(wǎng)友打了差評!
上海某主持人也站出來,言辭犀利,說它“立意不好”,不僅煽動觀眾情緒,還引導國人拉仇恨,一時之間議論紛紛。
這部聚焦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從上映那天起,爭議就沒斷過,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抵制!
明明是講普通中國人在至暗時刻的抗爭,卻被罵成“挑起仇恨的工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博主,也不知道是為了博眼球還是因為別,竟公然罵該電影是爛片,還戲稱少一萬都不會去看。
《南京照相館》電影的主線很簡單:1937年南京淪陷,洗片工阿昌在“吉祥照相館”打工;
日軍隨軍攝影師伊藤,表面文質(zhì)彬彬,實則是個“拍照惡魔”。
大佐槍殺百姓時,他會喊“慢點兒,光線不好拍不清”;
拍“親民照”時,嬰兒啼哭打擾了他,他直接把孩子摔在地上,再補一槍
這些畫面不是編的,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真實記憶:
1937年12月,日軍屠城6周,30萬同胞遇難;
有的百姓被驅(qū)趕到江邊集體槍殺,有的孕婦被剖開肚子,有的孩子被當作“玩具”摔死;
電影里的每一滴血,都是歷史刻進民族骨血的傷。
可就是這樣一部還原真相的電影,卻被罵出了花:
有家長說“內(nèi)容太血腥,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有博主為博流量,說“看電影是為了放松,這種題材太壓抑”;
上海某主持人更直接,說“好的戰(zhàn)爭片是祈求和平,不是為下一場戰(zhàn)爭做準備”。(她這是什么破理?配為中國人嗎?)
誤解的原因:
1.部分人把“銘記歷史”等同于“仇恨”,忘了電影里阿昌藏起日軍罪行照片的初衷——是要讓后人知道“我們曾被怎樣傷害”;
2.有些家長把“保護孩子”變成了“屏蔽歷史”,卻沒教會孩子“正視傷痛才能珍惜和平”;
3. 還有人根本沒看懂電影——伊藤的原型小津安二郎,戰(zhàn)后沒受任何懲罰,反而成了日本名導
電影不是要我們恨現(xiàn)在的日本人,是要我們記。河行┳镄,永遠不能忘
央媒的點評說得太對了:“《南京照相館》展現(xiàn)的不僅是戰(zhàn)爭,更是一場關(guān)于記憶的戰(zhàn)爭”
網(wǎng)友的留言更戳心:“我爺爺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他說電影里的場景,他親眼見過”“忘記歷史的人,才是最危險的”。
這部電影哪是煽動仇恨?它是給我們每個人敲了警鐘——
現(xiàn)在的太平日子,是先烈用命換的;
那些刻進骨血的傷,是民族最珍貴的“和平教材”。
你覺得《南京照相館》該拍嗎?你愿意帶孩子去看嗎?
來說說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