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盛夏,35歲的北大腫瘤學博士、北京首鋼醫(yī)院腫瘤科主治醫(yī)師黃丹丹,在與癌癥抗爭1年8個月后,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曾接診超3000名惡性腫瘤患者,親手送300位臨終病人走完最后一程,卻沒能留住自己的生命。
臨終前,她只給8歲兒子留下三句囑托,簡單到像寫在作業(yè)本扉頁的話,卻藏著一位母親最后的牽掛,也讓無數(shù)人為之落淚。
黃丹丹
醫(yī)者與患者的反差,戳中大眾共情
在很多患者眼里,黃丹丹是“救命稻草”,作為北京首鋼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的主治醫(yī)師,她有個響亮的昵稱,那就是“火箭丹”。
從醫(yī)7年,她接診過3000多名惡性腫瘤患者,參與安寧療護時,曾握著臨終老人的手,陪他們走過人生最后一段路。
誰也沒想到,這個總在給別人下“治療方案”的醫(yī)生,有一天會親手接過自己的晚期癌癥診斷書。
2024年平安夜,黃丹丹發(fā)現(xiàn)腿上冒出紅色斑點,起初以為是過敏,直到第二天看到病歷上“血小板計數(shù)8”的數(shù)字,這個數(shù)值連正常值(100-300)的零頭都不到,她瞬間清醒。
黃丹丹
憑借多年腫瘤科經(jīng)驗,她主動要求做骨髓穿刺,結(jié)果出來后,同事欲言又止地建議她轉(zhuǎn)去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那一刻,她比誰都清楚,自己大概率患上了干燥綜合癥可能引發(fā)的淋巴瘤,這是她曾在課本上反復講解的病癥。
轉(zhuǎn)院當晚,高燒、脾腫大、腹部劇痛接踵而至,診斷書最終定格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晚期,伴骨髓轉(zhuǎn)移”。
黃丹丹和丈夫
據(jù)中國抗癌協(xié)會數(shù)據(jù),這種淋巴瘤被稱為淋巴瘤中的“癌王”,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往往只有3到6個月。
而黃丹丹留給世界的最后一條視頻,畫面晃動、聲音微弱,反復念叨的只有一句:“大家……記得體檢……別等……像我這樣……”
這個曾無數(shù)次給患者傳達“病危通知”的醫(yī)生,最終用自己的經(jīng)歷,給所有人上了一堂關(guān)于健康的警示課。
黃丹丹先后診治過2500多例惡性腫瘤患者
從農(nóng)村到北大的“拼勁”,反襯命運殘酷
黃丹丹的人生,本是一部“逆襲教科書”,她出生在河南農(nóng)村,小時候看著村里人生病只能靠土方子緩解,便暗下決心要當醫(yī)生。
18歲那年,她考上南昌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四年后又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保送進北大醫(yī)學部本碩博連讀。
在北大的日子里,她的生活里只有“實驗室、自習室、病房”三個坐標。
黃丹丹
這種較真的勁兒,讓她博士畢業(yè)后順利留在北京首鋼醫(yī)院,7年就從住院醫(yī)師晉升為主治醫(yī)師,還和團隊多次在國內(nèi)腫瘤MDT比賽中奪冠。
可命運總在不經(jīng)意間埋下伏筆,2018年,黃丹丹確診干燥綜合癥,這是一種自身免疫病,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同時,患上淋巴瘤的概率也會比常人高3倍。
2023年,她發(fā)現(xiàn)頸部淋巴結(jié)異常增大,體力也大不如前,查完體后卻因為科室患者多,把復查單塞進了抽屜。
可正是這份“硬撐”,讓她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機會,直到2024年底,癌癥以最兇猛的姿態(tài)襲來。
黃丹丹成就
確診初期,黃丹丹也曾崩潰過,躺在病床上輸血小板時,她看著窗外,覺得自己十幾年的努力都白費了,曾經(jīng)能熟練制定化療方案的手,連握筆都開始發(fā)抖。
直到同病房的病友聽說她是腫瘤科醫(yī)生,圍過來問“化療后口腔潰瘍怎么治”“白細胞低吃什么好”,她才重新坐起來,用枕頭當桌子,給病友畫治療流程表。
從那以后,黃丹丹開啟了“雙重人生”,白天是掙扎在副作用里的患者,晚上是病友的“抗癌軍師”。
她在社交賬號上記錄自己的治療細節(jié),比如第一次化療后,口腔長滿真菌,連喝口水都像吞玻璃渣,她就分享“用碳酸氫鈉水漱口+補充益生菌”的緩解方法。
做腰穿時,她會拍下自己如何調(diào)整姿勢減少疼痛,告訴病友“放松腰部比咬牙硬扛更管用”。
黃丹丹
2025年初,應急化療讓她骨髓里的癌細胞降到3%,她還特意回家陪家人過了春節(jié),以為“難關(guān)過去了”。
可3月的一天,她突然半側(cè)面癱,嘴歪眼斜,作為醫(yī)生,她立刻明白,腫瘤腦轉(zhuǎn)移了。
接下來的日子,9次化療、20次腰穿成了常態(tài),神經(jīng)毒性讓她雙手不停顫抖,走路時會突然腿軟摔倒。
CAR-T療法的副作用更像“酷刑”,四肢像被火燒一樣疼,她只能躺在床上,對自己的未來無能為力。
而在抗癌的日子里,黃丹丹最牽掛的就是8歲的兒子,為了不讓孩子害怕,她編了個“奧特曼打怪獸”的故事“媽媽是奧特曼,化療藥是子彈,腫瘤就是怪獸,等子彈夠多,就能把怪獸打跑?!?/p>
黃丹丹兒子
兒子信了,每天放學就趴在病房門口,舉著自己畫的“子彈”說:“媽媽,今天我又畫了新子彈,加油!”
為了不讓孩子被病房的壓抑氛圍嚇到,黃丹丹花了很多心思,她怕兒子看見抽血會哭,就提前用玩具針管示范“深呼吸放松法”。
化療后味覺紊亂,吃什么都苦,她就和兒子玩“盲吃游戲”,把蘋果、香蕉切成小塊,蒙眼猜口味,笑著說“苦味是怪獸在搞鬼,我們把它吃掉”。
每次孩子來探望,她都把時間拆成“來、抱、走”三段,確保孩子離開時是笑著的,而不是看著她痛苦的樣子。
兒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他主動收起玩具,回家就寫作業(yè),還連拿三次全校編程比賽冠軍,捧著獎狀說“媽媽,你看,沒有你催,我也能做好?!?/p>
黃丹丹一家
“體面”的告別與3句囑托,藏著中國父母的極致愛
2025年7月,黃丹丹的身體急轉(zhuǎn)直下,再次接受CAR-T治療卻回天乏力。
8月15日凌晨,她在丈夫和兒子的陪伴下離世,朋友圈里的訃告只有幾行字“黃丹丹,35歲,北大醫(yī)學部博士,首鋼醫(yī)院主治醫(yī)師,于2025年8月15日凌晨辭世,追悼會定于8月17日上午。”
沒有華麗辭藻,卻透著她一貫的務實。
臨終前,她拉著兒子的手,留下三句囑托,“以后要吃好、鍛煉好、學習好?!?/strong>
黃丹丹
這三句話簡單到不像北大博士說的,卻藏著最實在的愛。
對父母來說,她的三句囑托是最好的范本。很多父母總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卻忘了最實在的愛,藏在“吃好、鍛煉好、學習好”里。
吃好是底線,鍛煉好是底氣,學習好是能力,這三句話沒有華麗辭藻,卻能幫孩子在未來的日子里,照顧好自己、扛住風雨、抓住機會。
就像黃丹丹,她沒給兒子留下巨額財富,卻用自己的一生,驗證了這三句話的重量。
黃丹丹一家
結(jié)語
黃丹丹走了,35歲的人生像一顆短暫卻明亮的流星,從河南農(nóng)村到北大校園,從腫瘤科診室到抗癌病房,她用盡全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她沒留下驚天動地的話,卻用一生證明,認真生活、珍惜所愛,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回應。
愿黃丹丹在另一個世界沒有病痛,也愿我們都能記住她的叮囑,吃好、鍛煉好、學習好,好好活著,就是對愛你的人最好的回報。
信息來源:黃丹丹去世,年僅35歲
大象新聞 2025-08-18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