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同胞與寶島臺灣同胞,其祖先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中原腹地——河南。為何地理上相隔甚遠的閩臺地區(qū),會與中原河南有著如此深厚的親緣聯結?如果你曾經來過河南省固始縣的“根親博物館”,這份跨越千年的血脈密碼,便會在你眼前清晰浮現。
在中華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這里曾長期是全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繁榮、文化最昌盛的區(qū)域之一,更是公認的中華文明重要發(fā)祥地。從夏商周的王朝興替,到漢唐的盛世華章,河南不僅孕育了璀璨的中原文明,更在一次次歷史浪潮中,成為人口遷徙的重要源頭。由于戰(zhàn)亂、災荒等歷史原因,一批又一批河南先民背井離鄉(xiāng),向周邊及南方地區(qū)遷徙,將中原的文化與血脈播撒到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如今,隨著“尋根文化”的興起,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華人,紛紛踏上河南的土地,追尋自己家族的起源與根脈,而固始縣,便是尋根之旅中最具分量的其中一站。
固始這座位于河南省東南部的縣城,不僅是河南人口第一大縣,更有著“閩臺祖地”的美譽,這一稱號背后,承載著一段影響深遠的遷徙史。提及閩臺與固始的關聯,就不得不提到“開閩王”王審知,這位對福建發(fā)展至關重要的歷史人物,正是土生土長的河南固始人。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王審知與兄長王潮、王審邽一同,率領五千余名固始鄉(xiāng)鄰南下,歷經艱辛最終在福建站穩(wěn)腳跟,建立了閩國。這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不僅是河南人入閩歷史中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一次,更像是一條“血脈紐帶”,將中原與福建緊密相連。此后,這支來自固始的移民群體,在福建繁衍生息,并逐漸成為當地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帶來的中原語言、習俗、技藝,也深刻塑造了福建的文化風貌。
河南固始被尊為“閩臺祖地”,絕非僅僅因為人口遷徙的歷史,更在于南遷的固始先民為福建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當時的中原地區(qū),在農業(yè)技術、手工業(yè)制造、文化教育等方面均處于領先水平,固始移民將這些先進的技術與生產力帶到福建——他們開墾荒地,改進農耕技術,讓原本貧瘠的土地變得物產豐饒;他們開設作坊,發(fā)展紡織、冶鐵等手工業(yè),推動當地經濟從落后走向繁榮;他們興辦學校,傳播中原文化與禮儀,讓文明的火種在東南沿海落地生根。正是這份對福建發(fā)展的卓越貢獻,讓固始不僅成為眾多福建人的“祖地”,更被海外華僑親切稱為“唐人故里”、“中原第一僑鄉(xiāng)”。更具說服力的是,在福建和臺灣地區(qū)的許多族譜中,都清晰記載著家族源自河南固始的歷史,“閩臺祖地”可不是一句空泛的稱號,而是刻在血脈里的家族記憶。
而這份血脈聯結,并未止步于福建,更延伸到了寶島臺灣。歷史上,隨著福建居民向臺灣的遷徙,源自固始的血脈也隨之扎根臺灣。根據權威調查統(tǒng)計,在臺灣當地的100個大姓中,其先祖可追溯至河南固始縣的竟有63個之多。從臺北到臺南,從臺中到臺東,無數臺灣同胞的家族故事里,都藏著“來自固始”的印記。這便是“兩岸一家親”最堅實的歷史佐證——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在姓氏、族譜、習俗中的血脈親情,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為了守護這份珍貴的根親記憶,固始縣于2006年5月奠基興建了“根親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意義非凡,它是河南省唯一一個以姓氏尋根為主題的博物館,總投資高達3000萬元。在建設過程中,它還得到了全球華人宗親團體的大力支持,僅世界黃氏宗親會就捐贈了300萬元,而博物館正門上方“根親博物館”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正是由世界黃氏宗親會會長黃如論先生親筆題寫。如今,這座博物館已成為固始縣的文化地標,館內陳列著大量與閩臺遷徙史、姓氏文化相關的文物、族譜、圖片資料,每一件展品都在靜靜訴說著中原與閩臺的千年情緣,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緬懷先人的重要場所。
對于渴望“祭奠先人”、“尋根問祖”的福建同胞與臺灣同胞來說,河南固始縣無疑是最具特殊意義的目的地。尤其是臺灣同胞,當你踏上固始的土地,走進根親博物館,看著那些記載著家族遷徙軌跡的族譜,觸摸著承載著中原文化的文物,你便能真正理解:臺灣與大陸之間,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地理關聯,而是“血濃于水”的血脈相依;你腳下的這片土地,是你的“祖地”,而臺灣人就是堂堂正正、流淌著中原血脈的中國人。如果將來有機會,你是否愿意來到河南固始,走進根親博物館,親身感受這份跨越千年的根親情懷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