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泰熙在綜藝節(jié)目中談及育兒經歷時突然落淚的畫面,瞬間引爆熱搜。這位被稱為“韓國第一天然美女”的女星,哽咽著說出無數(shù)母親的心聲:“生下孩子比養(yǎng)育容易”——光鮮亮麗的明星外殼下,竟是長達五年的“耗盡式育兒”。
2017年與Rain結婚后,金泰熙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隨即暫停如日中天的演藝事業(yè),全身心投入育兒。整整五年,她形容自己是“耗盡自己來照顧孩子”,甚至因情緒壓力對母親產生愧疚而當場落淚。精神消耗遠超身體痛苦,這句話撕開了“完美母親”的社會濾鏡。
她的日常真實得令人窒息:光是能獨處就覺得是奢侈,15小時飛行時間對她而言“轉瞬即逝”。角色徹底顛倒——過去在片場緊張、回家休息;如今在家精神緊繃,反倒在片場能喘口氣。
更值得玩味的是她與母親的沖突。偷偷給孩子吃炒年糕對抗母親的嚴苛飲食管制,這種“暗地反抗”背后,是40歲迎來的“遲來叛逆期”。學生時代未經歷的青春期在中年爆發(fā),本質上是對東亞“犧牲式母職”傳承的反抗。
而Rain則扮演著“形象管理爸爸”的角色:對孩子無限說“OK”,常送禮物、縱容垃圾食品,被網(wǎng)友盛贊“開明”。對比之下,金泰熙承擔了規(guī)則制定與情緒勞動——堅持健康飲食、管教責任,卻因“嚴厲”承受壓力。這種“嚴母慈父”的分工模式,恰恰折射出育兒中看不見的價值分配。
數(shù)據(jù)觸目驚心:韓國女性承擔的無薪家務是男性4.4倍,育兒責任分配不均使女性抑郁風險高2.3倍。即便經濟優(yōu)渥如金泰熙,仍困于“親力親為才配當媽”的社會期待中,這正是韓國女性集體困境的縮影。
歷經五年空白期,她終于復出接拍好萊塢劇集《Butterfly》,直言“想在作品中徹底燃燒一次”。這不僅是事業(yè)重啟,更是擺脫“Rain妻子”“孩子媽”標簽的自我正名——她與孫藝珍、李英愛等女星形成的復出浪潮,正在重新定義韓國女性的人生軌跡。
這場眼淚背后,不只是一個明星媽媽的個人選擇,更是一場關于母職、性別分工與社會期待的深層博弈。當金泰熙們開始說“不”,或許正是整個社會重新審視“如何養(yǎng)育母親”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