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工業(yè)和貿易部長安東·阿利漢諾夫確認,2025年開年至今,中俄貿易量逐月下降,俄羅斯【記者報】報道這件事時,用了“令人不快”的表述。
確實,“令人不快”這個詞挺傳神的。中俄貿易里,俄是高度依賴的一方。量一旦降,等于“后方補給線”松動,對內對外都不利。
而我國海關統(tǒng)計的數(shù)據,也印證了俄方的判斷。25年1月到7月,中俄雙邊貿易額為1258億美金,較去年同期下降8%。24年同期數(shù)據為2450 億。這說明,降幅確實存在,基數(shù)很大,這說明并不是“小波動”,而是真實的收縮。如果是單月波動,可以歸因于市場,但逐月下降加雙方數(shù)據一致,說明這是趨勢性的。
從細分上看,25年上半年,中國進口俄羅斯原油總量下降11%,石油成品下降28%,液化天然氣下降13%,木材下降10%,煤炭下降10%。
原油下跌很好理解。油價回落疊加國內庫存高企,進口自然收縮。去年高油價時買得猛,今年我們就沒那么迫切。
石油成品降幅最大。本來成品油就不是中國緊缺的東西。俄羅斯這塊出口,本質是“補口子”,今年補口子的需求小了而已。
液化天然氣下降13%,這是因為國內用氣量受經濟節(jié)奏和新能源替代影響,總體不如預期,加上長期合同的約束,現(xiàn)貨進口自然減少。
木材煤炭跟房地產基建息息相關。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正逐步向高質量住房轉型,減少進口量是轉型周期的按需調整。
綜合分析下來可以看出,這并非是中俄關系遇冷導致的中國進口縮減,而是我國的需求調整。被戰(zhàn)事纏身的俄羅斯這邊則面臨“只能往東賣”的困境,而買方市場在中國,議價空間就小了。
波蘭經濟學家馬切伊·卡爾瓦辛斯基說了句大實話:中國對俄羅斯商品進口量減少,俄羅斯財政壓力驟然增加。畢竟俄羅斯財政的命門就是能源出口:石油、天然氣相關的稅收和關稅,占到聯(lián)邦預算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連中方的采購量都在縮,那就等于“最后的大后方”也在變窄。所以進口量下降,不只是貿易賬面數(shù)字的縮水,而是財政現(xiàn)金流的直接緊縮。這會讓俄方在補貼軍費、社會福利、地方財政轉移支付上更吃緊??梢赃@么說,對俄羅斯來說,中方需求不是“增量的錦上添花”,而是“存量的雪中送炭”。
意識到危機的俄方,喊話中俄印抓緊來一次三方會談。時機選在8月末舉行的上合會議期間。
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和印度總理莫迪預計8月31日抵達中國。除了上合峰會,俄方還想牽頭成立中俄印三方會談機制。
這里面門道挺多的。首先從形式上看,普京、莫迪本來就要來參加上合峰會,俄方順勢提“三方會談”,省事又合情合理,不至于顯得“額外安排”。其次從門道上看,俄方現(xiàn)在外貿、財政壓力都擺在那兒,中俄貿易放緩、印度跟西方走得不遠不近,俄當然希望“抱團取暖”,至少在話語上展示一個“大三角”的存在感,緩解孤立感。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且不說中印關系本身復雜,印度本身也不愿意被捆死在俄羅斯身上,更別說被西方看成“俄的同盟”。所以這個三方會談更像“戰(zhàn)術動作”,不一定能沉淀為機制。
總的來說,俄方的訴求是真實的,但這個三方會談的機制,更像是俄方對外釋放信號:我們還有朋友,不是孤軍作戰(zhàn)。至于能不能真的形成穩(wěn)固三角,還得看中印愿不愿意接這個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