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媒體很樂觀,聲稱,中國只轉變戰(zhàn)時體制可以每年制造10億廉價無人機,而美國只要有一套合理的采購機制,也能把無人機產能擴大到每年1億架,理由是美國汽車業(yè)和塑料業(yè)很發(fā)達,可以制造無人所需的關鍵零部件。但稍微懂一點的人一聽就笑了:這想法太天真,完全沒搞懂無人機最核心的瓶頸在哪里!
也就是說,廉價無人機關鍵不是殼子,更不是汽車供應鏈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專業(yè)的“心臟”和“神經”!
無人機不是塑料玩具! 外殼用塑料模具做確實容易,美國有這個能力。但一架能打仗的無人機,最值錢、最難造的是里面的“心臟”(電機)和“神經”(電調)。
“心臟”需要“稀土血液”! 無人機電機里強大的磁鐵,必須用到一種叫“稀土”的特殊金屬(特別是鏑、鋱)。全球90%的稀土開采和加工都在中國手里!美國自己基本不產,想重建整個稀土加工鏈?沒個5-8年、花天文數(shù)字的錢根本搞不定。
“神經”系統(tǒng)依賴中國制造! 控制電機轉速的電調,里面需要大量特制的小芯片。這種芯片利潤薄、用量大,全球主要產能都在中國(比如大疆一年就要用掉幾億片)。美國芯片巨頭看不上這種“小生意”,壓根沒大規(guī)模生產。
電池成本差一大截! 造1億架無人機需要海量小電池。美國造電池的成本比中國貴一大截(約貴50%),而且很多電池原料(像石墨)也依賴中國供應。
中國能年產海量廉價無人機(比如傳說中的10億架),核心優(yōu)勢不是塑料廠多,而是擁有完整且高效的供應鏈生態(tài):
“稀土→磁鐵→電機”一條龍: 從挖礦、提煉稀土,到做成強力磁鐵,再到生產精密小電機,中國有完整的鏈條,都在家門口(比如珠三角),效率極高。
“芯片→電調→整機”高度集成: 圍繞大疆等巨頭,形成了龐大的無人機零件配套圈,供應商扎堆,研發(fā)和生產成本被攤得非常薄。
軍民融合無縫切換: 民用無人機廠隨時能轉軍用,標準和產線都是現(xiàn)成的。
美國面臨的困境:供應鏈“斷鏈”,成本高上天!
核心零件靠“進口”: 美國現(xiàn)在造的所謂“國產”軍用無人機,拆開一看,很多關鍵零件(電機、電調、電池甚至機身)還是中國產的。想完全不用中國貨?那成本會高得離譜!
“汽車供應鏈”救不了無人機: 汽車零件精度要求比無人機電機低十倍!汽車塑料也和無人機用的高強度材料不一樣。讓汽車廠轉產精密小電機?就像讓造卡車的廠去造手表芯,不現(xiàn)實。
人才和產業(yè)聚集度不夠: 造精密小電機需要特殊技工,中國光珠海一地就有幾萬專業(yè)人才,根本不是美國汽車工業(yè)的工人能干的,美國全國都難找這么多。零件廠分布太散,物流成本也高。
美國想靠現(xiàn)有的汽車和塑料基礎,就把無人機產能爆炸式提升到1億架?這就像想用沙子堆出摩天大樓——地基(稀土、電機、電調供應鏈)根本撐不??!
中國無人機的“恐怖產能”,是建立在十多年打造的、高度集中且自主可控的完整產業(yè)鏈之上。這不是美國砸錢或喊口號就能快速復制的。忽略了稀土、精密電機和電調這些真正的命門,只談塑料殼和汽車廠,這種討論無異于“紙上談兵”。
所以,美媒描繪的“1億架無人機”美國夢,聽起來很美,但受制于核心技術和材料的硬傷,以及產業(yè)鏈生態(tài)的缺失,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恐怕只能是一個難以實現(xiàn)的幻想。無人機時代的“產能競賽”,勝負手在供應鏈的深度,而非表面的組裝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