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的名字又頻頻出現在新聞里,尤其是和中國有關的事情。大家可能都還記得,他前段時間一直嚷嚷著要訪華,甚至放話說自己會出席北京的閱兵式。
但最后的結果呢?各國領導人都來了,唯獨少了特朗普的身影。原因也很簡單,他既沒收到中方的再次邀請,也拉不下臉自己跑過來。
特朗普急于訪華,說白了是因為他需要找機會解決自己一手造成的麻煩——關稅政策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巨大壓力。但在北京閱兵式這個重要場合,他沒能來成,反倒是給中國提出了三個要求。這三個要求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美國的焦慮與困境。
問題來了,中國的態(tài)度是什么?這三個要求能不能成真?美國的困局會不會因為這場關稅博弈越陷越深呢?
要說特朗普最著急的事,莫過于稀土。稀土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被稱作“工業(yè)維生素”的一類稀有金屬。
別看名字里有個“土”,但這東西可一點都不“土”,它關系到高科技產業(yè)、軍工制造,甚至未來新能源發(fā)展。像F-35隱形戰(zhàn)機的涂層、導彈伺服系統(tǒng)、電動車電機,這些核心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稀土材料。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地位有多重要?全球超過60%的稀土產量來自中國,更關鍵的是,稀土的加工和精煉幾乎由中國主導,占比超過80%。這意味著就算美國本土有礦,也得送到中國來加工。
2024年開始,中國還逐步收緊稀土出口,建立了更嚴格的流向管理制度,把一些關鍵元素,比如鏑、鋱,牢牢握在手里。
這一下,美國急了。特朗普在白宮講話時直接放話,如果中國不能保證供應稀土磁體,那就要對中國商品加征200%的關稅。
聽起來很嚇人,可問題是,關稅能解決稀土供應問題嗎?顯然不能。稀土不是大豆,不是想買多少就能有多少,更不是想漲價就能替代的。
美國不是沒想過自救,比如加州的山口礦,理論上能產出不少稀土,但開采出來的礦石還得運回中國加工。美國的稀土產業(yè)鏈缺環(huán)節(jié)、缺技術,想要補齊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和巨額投入。
換句話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都繞不開中國。
中國為什么敢用稀土反制?因為這張牌是真正的“殺手锏”。特朗普的威脅更像是虛張聲勢,中方根本沒被嚇到。相反,中國在稀土深加工上不斷突破,贛州稀土集團的回收率已經從70%提升到90%,成本比美國低40%。這意味著,美國越著急越被動。
所以,特朗普打稀土這張牌,想要逼中國就范,結果卻暴露了美國的短板。稀土成了中美博弈里最敏感的痛點,也是一張中國握在手里的“硬牌”。
除了稀土,特朗普的第二個要求同樣充滿了算計,那就是讓中國大幅增加美國大豆的進口。
要知道,美國農業(yè)一直是他們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特別是大豆,長期以來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買家??勺詮馁Q易戰(zhàn)打響,中國就逐漸把進口大豆的重心轉移到了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
2024年,中國進口了大約1.05億噸大豆,其中美國只占了2213萬噸。特朗普卻要求中國把進口量翻四倍,漲到8852萬噸,相當于美國全年產量的七成。
這是什么概念?說白了就是想讓中國的飯碗徹底綁在美國手里。
可問題是,中國真的會這么做嗎?顯然不可能。
中國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早就定下來了,那就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幾年中國不僅在黑龍江等地大力發(fā)展國產大豆,還推動高蛋白大豆的研發(fā),畝產水平不斷提高。
而且,中國和南美國家簽了長期合同,2025年上半年從南美進口的大豆同比增加了28%,這就是給美國一個明確信號:市場是多元化的,不會單一依賴美國。
更重要的是,大豆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背后還有政治因素。特朗普把大豆當成了選票的工具,想著讓中國買得越多,美國農民越滿意,他的支持率就越穩(wěn)。
但中國怎么可能替特朗普操心選票?謝鋒大使就直言過,美國如果只想讓中國買大豆和牛肉,而不賣高科技產品,這就不是公平貿易。
中國的選擇很清楚:農業(yè)合作可以有,但必須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而不是政治綁架。美國農民大豆滯銷,是特朗普自己關稅政策造成的惡果,不是中國要來替他擦屁股。
所以,特朗普提出的第二個要求,看似是經濟訴求,實則是選舉政治的延伸。但結果注定失望,因為中國已經有了更穩(wěn)定、更長遠的糧食戰(zhàn)略,不會再重蹈被動依賴的老路。
特朗普的第三個要求更加離譜,那就是要求中國減少甚至停止進口俄羅斯的石油。理由很簡單,美國想通過經濟手段打擊俄羅斯,同時把中國拉進他們主導的陣營里。
問題在于,中國會接受這種安排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方的態(tài)度一向明確:烏克蘭危機必須通過對話和談判來解決,而不是一味施壓。
中國既沒有給俄方提供武器,也沒有承認單方面的制裁,而是推動建立“和平之友”小組,在國際社會呼吁冷靜和理性。
謝鋒大使在多個場合都提到二戰(zhàn)時期的中美合作歷史,強調和平共處的重要性。這其實就是在告訴美國,中方不會在俄烏問題上當棋子,更不會被裹挾進大國對抗。
另一方面,中國對俄羅斯能源的進口本身就是市場行為。俄羅斯石油價格相對有優(yōu)勢,中國的能源需求又很大,這本來就是互利互惠的交易。
美國卻想用政治手段來干預,甚至威脅制裁中國。這種做法非但不會成功,反而讓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更加被動。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己在俄烏問題上也陷入了泥潭。援助開支龐大,國內民眾質疑聲不斷。歐洲盟友更是叫苦不迭,德國總理直言連維持福利都困難,更別提長期支持戰(zhàn)爭。
相比之下,中國堅持勸和促談的立場,反而贏得了更多發(fā)展中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特朗普的第三個要求,不僅不現實,還暴露了美國一廂情愿的戰(zhàn)略思維。美國想把責任甩給中國,但中國早就看穿了這套邏輯,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勸和促談是民心所向,火上澆油才是不得人心。
從特朗普訪華未果,到他接連提出稀土、大豆、石油這三個要求,其實可以看出一個核心問題:美國在對華博弈中越來越被動。稀土卡住了軍工命脈,大豆影響著農民選票,石油牽扯到地緣格局,這些都是美國焦慮的投射。
可問題在于,中國的回應非常清晰:該合規(guī)的就合規(guī),該市場的就市場,該勸和的就勸和。既不給美國留下把柄,也穩(wěn)住了自身的戰(zhàn)略節(jié)奏。相比之下,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僅被法院判定為越權,還讓美國經濟和選民承受了巨大的代價。
未來中美關系怎么走?答案或許已經很明顯了: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對抗只會讓美國困境更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