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這肩膀和手臂怎么跟灌了鉛似的,抬都抬不起來!”56歲的李阿姨最近被一陣突如其來的疼痛折磨得苦不堪言。起初,她以為是年紀大了,肩周炎找上門來,便自行買了膏藥貼敷,還跟著小區(qū)里的老姐妹們學起了“甩肩操”。可沒想到,一個月過去了,疼痛非但沒減輕,反而越來越嚴重,連梳頭、穿衣這些日常小事都成了難題。李阿姨這才慌了神,趕緊到醫(yī)院就診,結(jié)果卻被診斷為“肩袖損傷”,而非她自以為的肩周炎。
像李阿姨這樣的案例,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很多人一旦出現(xiàn)手臂、肩膀疼痛,第一反應就是“肩周炎”。但實際上,肩部疼痛的病因復雜多樣,肩周炎只是其中之一,且發(fā)病率遠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
肩周炎,全稱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俗稱“五十肩”,多發(fā)生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主要表現(xiàn)為肩部疼痛、活動受限,且疼痛常在夜間加重。但除了肩周炎,肩袖損傷、頸椎病、肩峰撞擊綜合征、鈣化性肌腱炎等疾病,都可能引發(fā)類似癥狀。
肩周炎的治療,通常以保守治療為主,如休息、理療、藥物緩解疼痛等。但對于其他肩部疾病,如肩袖損傷,若盲目按照肩周炎來治療,可能會適得其反。
肩袖是圍繞肩關(guān)節(jié)的一組肌腱,對維持肩關(guān)節(jié)的穩(wěn)定和活動至關(guān)重要。肩袖損傷多由外傷或長期磨損引起,治療往往需要制動休息,甚至手術(shù)修復。如果像李阿姨那樣,盲目進行甩肩等劇烈運動,只會加重損傷,導致病情惡化。
那么,面對手臂、肩膀疼痛,我們該如何科學應對呢?
及時就醫(yī),明確病因:別憑經(jīng)驗自行診斷,更不要盲目用藥或進行鍛煉。專業(yè)的醫(yī)生會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如X光、MRI)等手段,準確判斷病因。
針對性治療,避免誤治:不同病因,治療方法截然不同。肩周炎可能需要康復訓練,而肩袖損傷則可能需要制動或手術(shù)。只有對癥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日常預防,不容忽視: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久坐、久站;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涼;適度進行肩部鍛煉,增強肌肉力量和柔韌性。
手臂、肩膀疼痛,看似小事一樁,實則可能隱藏著大問題。別讓“想當然”耽誤了你的健康,更別讓“小痛”拖成“大病”。記住,專業(yè)的事交給專業(yè)的人來做,及時就醫(yī),科學治療,才是對自己健康負責的態(tài)度。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我們往往忽略了身體的細微變化。但請記住,健康是1,其他都是0。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追求夢想。所以,從今天開始,關(guān)注自己的身體,傾聽它的聲音,別讓“肩周炎”這個“背鍋俠”再誤導我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