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熊廷弼之死》
六神磊磊、劉勃、諶旭彬等重磅推薦!
塞上飛白,英雄末路;
還原遼東戰(zhàn)爭重壓下,明帝國的生死棋局。
★一本書揭開晚明大將熊廷弼的傳奇人生,照見大明朝暮年的茍延殘喘。
他曾是萬歷皇帝最倚重的大臣之一,三入遼東,是努爾哈赤不得不佩服的對手,但一朝樹倒猢猻散,慘死斷頭臺。
他的人生如同大明朝暮年的縮影。曾經的“煌煌”大明,如今沒兵、沒糧、沒錢,內有無休無止的黨爭、皇帝的懷疑猜忌,外有蒙古、女真的虎視眈眈。
是什么讓熊廷弼落得如此下場?又是什么讓大明朝走到這種境地?
熊廷弼之死能否為大明朝“續(xù)命”,又預示著這個王朝與一眾文官武將怎樣的結局?
★梳理明末黨爭的盤根錯節(jié),再現(xiàn)暗流洶涌的大明官場。
明末東林黨、齊楚浙黨、閹黨等派系爭端迭起,在李三才保舉案、庚戌科場案、徐氏投水案和最后的遼東封疆案中,首輔葉向高、方從哲,東林黨黨魁顧憲成,權珰魏忠賢等人陸續(xù)登場,以熊廷弼為棋,攪起晚明官場重重旋渦。
熊廷弼,明末“遼東三杰”之一,“有膽知兵”,以嚴明稱,但萬歷、天啟年間因性格剛烈,“好謾罵,不為人下”,招致頗多非議。他一生三入遼東,終為黨爭所陷,其跌宕起伏的官場人生,正是晚明政局的縮影。
本書圍繞熊廷弼之死,記錄了熊廷弼最后十七年的人生,以及晚明的邊防形勢和政治爭斗。通過對歷史細節(jié)的剖析,書中一改熊廷弼過去相對單一化的傳統(tǒng)形象,以公允持正的目光審視歷史,深挖熊廷弼復雜、搖擺的政治生涯。作者以熊廷弼作為晚明史的小切口,刻畫諸多細節(jié),描摹出晚明眾多歷史人物豐滿的形象,還原了大明危如累卵卻無以自救的遲暮困局。
02
《危機與重構》
聶隱娘身處的時代與周遭具體如何?
諸侯割據怎樣促成了大唐帝國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終結?
作者于盤根錯節(jié)之中抽絲剝筍,給人以讀推理小說的奇妙感
“安史之亂”無疑是中國中古史上的大事關鍵,但相對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卻還遠遠不夠。本書從政治地理學切入,通過對唐代后半期 最為重要的政治群體之一——藩鎮(zhèn)的實證性考 察,對唐帝國得以成功度過“安史之亂”這一中古史上之劇變,并在由此創(chuàng)發(fā)的新興的藩鎮(zhèn)體制下,重建其政治權威與統(tǒng)治力的問題,給出了一個合理的歷史解釋,為我們重新認識中古史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
03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的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實錄、明人奏疏筆記、明代地方志等史料為基礎,充分吸收了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歐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對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與稅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黃仁宇是對明代財政政策作出全面說明的第一人,對許多新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性材料進行了全面的歷史性透視。
04
《苦命天子》
《天朝的崩潰》作者茅海建教授的作品。大體說來,這本書可以與黃仁宇《萬歷十五年》歸為一類,學術品質能夠得以保證的通俗性著作。內容涉及太平天國、湘軍、厘金、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等重要史事。作者將經過精心考證的重大史實轉化為重要場景的細密描述,雖為咸豐帝的傳記,但努力著墨于與咸豐帝關系最密切或對咸豐朝政治影響最重大的人物:杜受田、穆彰阿、洪秀全、曾國藩、僧格林沁、恭親王、肅順、慈禧太后,由此入窺咸豐帝的反應,折射其內心世界。
黃仁宇說《萬歷十五年》的作法是“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北緯髡叩墓P下,咸豐帝一個人的進退成敗其實不足以改變歷史的方向。借助于謹慎選取的材料,本書重述了這一段歷史。
咸豐皇帝奕詝在位的11年中,清朝在內戰(zhàn)外戰(zhàn)中一敗涂地,但也開始與世界建立起嶄新的聯(lián)系,很多事件對近代中國具有深遠的影響。
本書作者沒有拘泥于傳統(tǒng)的歷史敘述,而是帶讀者直接進入當時復雜困難的局面中,從而理解那個年代被迫喪權辱國的深層原因。
此外,對于咸豐朝的重要人物,杜受田、曾國藩、葉名琛、肅順、恭親王、那拉氏(慈禧)等,在書中也有詳細的描述。
咸豐帝當政的年代,1850—1861年,正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年代。作者用十分細膩的筆法,近距離地再現(xiàn)了咸豐帝奕詝的悲劇人生。
05
《漢興》
秦漢之際的短短二十年,風云際會,英雄輩出。楚漢爭霸,劉邦勝出,由此開啟兩漢四百年的歷史。但在劉邦稱帝的幾年中,君臣矛盾升級,匈奴南下覬覦,呂氏專權跋扈,宗室蠢蠢欲動,直至代王劉恒入繼大統(tǒng),漢朝才從興起逐漸走向興盛。
本書是歷史學家李開元先生歷史敘事三部曲的終結篇。從劉邦建國到漢文帝時期的歷史。重點講述漢帝國建立后的政治進程,圍繞皇族、外戚與漢初軍功受益集團的矛盾,通過對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的重新解讀,引人入勝地評述高祖、呂后(及惠帝)、文帝三朝的朝野大事。作者延續(xù)了《秦崩》《楚亡》的敘事風格,注重將歷史文獻以今日之文字進行表達,注重將讀者帶入歷史的現(xiàn)場,亦注重將自己的研究融入通俗寫作之中。多年來,李先生始終堅持踏訪歷史現(xiàn)場,始終堅持講述歷史故事。在李先生的講述中,秦漢之際那段歷史,豐富多彩、有血有肉、生動活潑地呈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06
《拓跋史探》
結束十六國紛亂局面的拓跋鮮卑,是怎樣從落后狀態(tài)乘時崛起,擔當了開啟北朝,從而孕育隋唐的歷史任務?
本書作者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傳統(tǒng)北魏史的框架內,而是以北魏建國之前的代北時期為焦點、包括北魏時期的框架內,去探求拓跋部所體現(xiàn)的歷史意義。他以敏銳深邃的史學眼光,論證了拓跋在與代北烏桓共生的百余年中發(fā)育成長,并從此積累了經驗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蠻手段建立殘酷悖倫的子貴母死制度,暴力離散母族、妻族部落組織,鞏固了拓跋君權和北魏政權,把拓跋部落聯(lián)盟帶進文明社會,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拓跋珪的野蠻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遺癥,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詩中充滿野性的歷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認可的體面的國史。北魏國史大獄之興以及北魏史學不振,根源蓋出于此。
書中發(fā)表“猗盧之碑”殘石版資料,亦將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作者執(zhí)著于歷史新知的獲取需要學界長遠積累的愿望,修訂本對原書有較多改動,訂正了一些使用和認知史料的不足,也有若干見解上的變動。仍然意在提供一種研究的思路,奉獻給同好讀者,共做進一步的考索。
07
《史記的讀法》
★ 白巖松、俞敏洪、許宏、梁文道、許知遠等人共同推薦的《史記》入門讀本
★ “看理想”口碑節(jié)目完整再現(xiàn),看司馬遷如何精準地捕捉人性的高光時刻
★ 打破《史記》的順序,在司馬遷的世界里看到歷史
★ 用歷史式讀法還原社會時代背景,用文學式讀法解讀視角和態(tài)度
本書是看理想的口碑節(jié)目《古今:楊照史記百講》精編而成。作者打亂《史記》原來的篇章次序,以“歷史式讀法”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解釋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學式讀法”去接近司馬遷的視角、態(tài)度與理念,把經典帶入今天的時空。他從《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開始,解讀司馬遷的切身遭遇,進而從《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后本紀》等篇章分析漢代初期的歷史,表現(xiàn)司馬遷對漢初政治運作的銳利觀察。在多重時間維度的觀念中,《史記》中的“表”和“書”可以突顯司馬遷的突破性創(chuàng)意;而本紀和列傳的布局謀篇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司馬遷眼中誰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典范,哪些價值才是讓他耗盡全部心神寫完《史記》的動力所在。
08
《秦漢魏晉史探微》
田余慶先生自謂其歷史研究成果“多屬發(fā)微初探一類,言人之所未言”。本書所收十九篇文章,正是他在秦漢魏晉史領域索隱探賾的代表作。這些文章見微知著,就秦漢魏晉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引人入勝的考證與辨析,如秦漢之際的楚地反秦事件(《說張楚》)、漢武帝由擴張政策向“守文”政策的轉變(《論輪臺詔》)、曹魏草創(chuàng)期與其他政治勢力的矛盾斗爭(《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蜀國政治史(《〈隆中對〉再認識》《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蜀史四題》)以及孫吳政權與江東大族之關系(《孫吳建國的道路》《暨艷案及相關問題》)等,皆為影響深遠、備受推重之作。
09
《世說俗談》
★司馬昭為什么在竹林七賢中只殺了嵇康?
★讓梨少年孔融的人生是以怎樣的方式收尾?
★王羲之自己對《蘭亭集序》是如何評價的?
★曹操在《世說新語》里的形象是怎樣的?
劉勃帶你一口氣讀懂魏晉風流與蒼涼
有料!有趣!有用!
《世說俗談》是文史作家劉勃解讀《世說新語》的歷史隨筆。劉勃以講段子的形式來趣味解讀《世說新語》中各種知名人物,如阮籍、嵇康、王羲之等人的行為和思想。全書分為“漢魏易代與始暢玄風”“竹林七賢”“中朝的浮華與夢幻”“江河之異”“繞不過去的老賊”等五大章節(jié),劉勃以《世說新語》文本為基礎,參照《晉書》等相關歷史資料進行精準考據,將魏晉時期的諸多名士放進具體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解讀,并展開多重線索的想象與推理,以更多元的視野來詮釋魏晉時期的風流與蒼涼。
10
《絲綢之路大歷史》
知名作家郭建龍2021年重磅新作!
一部中國視角下的兩千年絲路興衰史!
中西之間的地理通道如何塑造世界格局和文明走向?
從中國出發(fā)抵達世界,從歷史著眼預見未來
兩千多年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中國自成一體的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和中華文明富有韌性的延續(xù)性。但自張騫鑿空西域 開始,歷朝歷代都有層出不窮的使者、僧侶、商人懷著不同的使命和目的,從中國出發(fā),或穿越西部高山戈壁,或遠渡重洋,一路向西探索中土以外更廣闊的世界,他們帶回來的物質和思想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世界。絲綢之路由此誕生。
這是一部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兩千年的文明交流史,也是一部中國視角下的絲綢之路形成、興盛、演變和衰弱的宏大歷史。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史料挖掘,以生動通俗的文字,還原了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外交家、僧人、探險家等的傳奇經歷。西漢時期,張騫作為使者向西溝通大月氏和烏孫合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時期,玄奘遠赴印度取經;進入宋朝,東南海上貿易貿易興盛,瓷器、絲綢遠銷海外;明清時期,伴隨著海禁政策的嚴格執(zhí)行,絲綢之路逐漸衰弱。
絲綢之路不僅是歷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貿易之路和帝國之路,在當下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是決定著人類文明走向的未來之路。
11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國富”一定“民強”?帝國“盛極而衰”背后的歷史邏輯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詮釋中國歷代財政制度之得失,撥開兩千余年帝國制度的迷霧,把握王侯將相之外更深層的歷史脈絡。
本書作者以中國歷代王朝為經,以現(xiàn)代經濟學理論為緯,上至秦漢,下至晚清,詳細梳理長達兩千余年的中央帝國的財政制度之流變,分析歷代財政制度之得失,力圖從田賦制度、貨幣制度、官營經濟三方面說明中國傳統(tǒng)政治之興衰與帝國財政狀況密切相關。
本書分為三部分,以中國歷史上三次社會與財政的重建為劃分階段的標準。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漢到南朝時期,以漢武帝建立的國有體制,漢武帝、王莽的金融壟斷,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地和戶籍制度為線索,解讀這段時期的財政現(xiàn)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國有制改革為始,論及唐代土地國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亂,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潰收場;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試驗性的財政政策起,隨后論述明清時期的保守財政,以晚清財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為終。
12
《歷史的面孔2》
縱觀幾千年世界諸文明,從未有過似中華文明這般具有穩(wěn)定性的,也罕有似中國人這般愛好穩(wěn)定生活的。只要穩(wěn)定,生活總是可以被解釋得非常美滿。然而,鴉片戰(zhàn)爭以后,滾滾而來的世界大勢砸碎了綿延已久的安穩(wěn),將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拽進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中。
誠然,這是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家民族之大變局。但是,若我們將視角聚焦個體——大變局之中的一個個人、一個個家庭,我們會更加震撼于一段段鮮活的人生在變局之中是如何被拉扯的。站在變局發(fā)端的林則徐,從狀元郎到實業(yè)家的張謇,從家庭婦女到革命家的秋瑾,從立憲專家到共產黨員的楊度,從精通西學到捍衛(wèi)傳統(tǒng)的辜鴻銘,從書齋走向曠野的建筑師林徽因,無不在變局之中掙扎迷惘、上下求索。
歷史,終究是人物譜寫的歷史。而人格的力量足以穿透歲月,給后世以感召和激勵。成功者的榮耀固然可敬,而那些蹚路者的艱辛歷程更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財富,值得年輕的讀者關注、參詳、借鑒。當我們陷入困頓和迷惘時,每每會回到歷史中,汲取先輩的智慧和力量,重新上路,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13
《大漢帝國在巴蜀》
北大歷史系教授張帆、得到App創(chuàng)始人羅振宇推薦
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三國史著
用“講政治”打通三國亂局的蜀漢史
本書以三國時蜀漢政權的興衰脈絡為主線,以流暢的筆觸激活那段歷史。在一個生動的歷史流程里,凸顯出那些人與事的意義,在一部斷代史的著述里照應“通古今之變”的史學追求。本書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圍繞天命、合法性與政治興亡這一主題做了通透的論述,對一些爭議性的問題——諸如衣帶詔的真?zhèn)?、《隆中對》的得失、襄陽之?zhàn)的明暗折沖、夷陵之戰(zhàn)的敗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孫劉聯(lián)盟的政治問題、諸葛亮北伐的戰(zhàn)略檢討等——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修訂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煉,對李嚴案、姜維復國之謀等細節(jié)也作了補充性的分析。
文筆優(yōu)美,讀之使人忘倦,同時又出自職業(yè)歷史學者之手,沒有坊間通俗歷史讀物常犯的虛構、夸張、過度演繹之類毛病?!獜埛本┐髮W歷史學系教授
大義所在,情懷所在,終究是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拿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歷史來說,就包含了這么一條主線。讓我們跟著饒勝文先生的《大漢帝國在巴蜀》回到歷史現(xiàn)場?!_振宇,得到App創(chuàng)始人
14
《晉國600年》
系列簡介:
《晉國600年》分為四冊,生動講述了先秦時期晉國六百余年歷史,厘清了晉國政治制度演變的邏輯,深刻剖析了晉國興、盛、衰、亡的歷史原因。作者立足于古籍史料,同時參考了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晉國權位之爭、制度之變和春秋爭霸故事,并常佐以精彩點評,以晉國的霸業(yè)興衰為中心展現(xiàn)了春秋時期云譎波詭的歷史畫卷。
本冊簡介:
《晉國600年1:周禮秩序的解構與重構》聚焦于晉國從開國到晉文公時期初步確立霸主地位的歷史進程,講述了從唐叔虞到晉文公的具有代表性的晉國王侯將相如何在三百多年的時間里,歷經紛亂,治國強國,以國家法令的形式確立了一套比較規(guī)范的國家行政運行機制。
15
《透過地理看歷史》
《透過地理看歷史:大航海時代》是一本以地理為視角,以將各大文明聯(lián)結一體的大航海時代為切入點,解讀世界歷史的通俗讀物。本書以15世紀中后葉至17世紀末歐洲人航海線路的開拓為行文脈絡,通過地形圖和航海圖,對航線經由地區(qū)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作了簡練介紹,對它們和航線走向及人類歷史進程的關系作了得當分析。
本書也梳理了大航海時代的推動者與波及者的文明形態(tài),分析了各個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讀了面對外來文明沖擊時,各個文明所做的不同選擇,以及由此導致的不同命運。顛覆了一些習以為常的社會發(fā)展認知,為理解人類歷史提供了獨特視角。
筆墨之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1114篇原創(chuàng)內容
讀書活動:
第1期《西游記》精讀班:用140天重走西天取經之路,9月1號開班
第1期《百年孤獨》精讀班:21天打卡共讀,一趟穿越馬孔多的百年時空之旅
第3期「閱讀寫作營」:9月6號開班,已有25人報名
四大名著精讀班:挑戰(zhàn)用一年的時間讀完四大名著,9月1號開班
第9期「百日共讀計劃」:一場長達140天的馬拉松式共讀之旅,10月17號開班
閱讀島:和100位書友共讀100本好書
個人簡介:
林飛,讀書博主,微信讀書450+本、4500+小時。
擁有多年舉辦線上讀書活動的豐富經驗。
曾擔任上市公司商學院高級課程經理,知名圖書出版公司主編。
文章先后榮獲河南省高校新聞獎文藝類一等獎、評論類三等獎。
個人隨筆集《北京,我終于離開了你》。
2024年6-8月,獨自駕駛摩托車騎行9000余公里,穿越中國16省。
合作單位:
中信出版丨湛廬文化丨讀客文化丨北京時代華文書局丨人民郵電出版社丨湖南人民出版社丨華文博覽丨藍獅子圖書丨先讀丨悟道書院丨東方出版社丨中譯出版社丨人民出版社丨浙江文藝出版社丨江西美術出版社丨天津人民出版社丨上海譯文社丨雁北堂
分享丨點贊丨在看三連擊,記錄專屬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