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剖析痙攣性斜頸時,肝風內動固然是直接的表現(xiàn),但一個強大的“幕后推手”常常被忽視——那就是脾。中醫(yī)強調“治痿獨取陽明”、“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而脾胃正是氣血生化的源頭,它的狀態(tài)決定了肝風是否得以滋生和肆虐。
“脾主肌肉,主運化”。頸部的肌肉能否得到充足的氣血津液濡養(yǎng),能否保持柔軟與彈性,全賴脾的運化功能。若飲食不節(jié)、思慮過度或久病體虛,導致脾胃虛弱,便會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為痙攣性斜頸創(chuàng)造條件:
其一,氣血生化無源。脾虛無法將食物有效轉化為氣血,肌肉筋脈得不到充足的營養(yǎng),就會變得脆弱、僵硬,易發(fā)生異常收縮。這好比給機器供電不足,其運轉自然會失調、卡頓。
其二,痰濕內生,阻滯經絡。脾虛運化水液的功能下降,會導致水濕內停,聚而成“痰”。這些痰濁是黏滯的病理產物,它們隨著經絡運行,最容易阻滯于頸項這個狹小的通道樞紐。痰濁阻滯,氣血運行更加不暢,局部筋脈得不到清陽(正常能量)的溫煦,反而被濁陰(痰濕)所困,會加重拘攣和僵硬感,使得頭部扭轉更加困難、固定。
因此,在治療痙攣性斜頸時,高明的中醫(yī)絕不會只盯著“息風”而忽略“治脾”。必須在滋陰平肝的同時,大力健脾益氣,祛濕化痰。常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來強健脾胃這臺“發(fā)動機”,保證氣血能源充足;再用陳皮、半夏、白芥子等藥物滌蕩經絡中的痰濁,疏通道路。只有脾土健旺,氣血充盈,痰濕得化,筋脈才能得到充分的濡養(yǎng),肝風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病理基礎。健脾,就是在為平息風動提供最堅實的戰(zhàn)略支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