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溯源】
冠莊曾名官莊,其名演變可追溯至明崇禎《寧海縣志》。該村原稱“十遞”,明嘉靖后改稱官莊,后冠莊、官莊并稱,今以冠莊為標(biāo)準名。民間相傳,因地處寧海北門首座鋪遞且距城十里,故稱十遞;又因位居北門第一莊,取 “冠” 字為名;《少年潘天壽》一書說是此莊代有官出,稱官莊;更有清官過此而稱官莊之說,皆無確考。此地為國畫大師潘天壽故里,潘氏家族自深甽獨山遷此定居。
【慕荊堂】
冠莊有“七井八明堂”之謂,足見潘氏家族人丁興旺。潘天壽所屬分支的祠堂堂號“慕荊堂”,不僅承載著家族故事,更串聯(lián)起二十余代人的集體記憶。
“慕荊堂”之名源自南北朝梁人吳均《續(xù)齊諧記》中“三田分荊”的典故,彰顯“和為貴”的族訓(xùn)。1948年,潘天壽為父奔喪歸鄉(xiāng),料理完后事后,凝視院中古荊樹思緒萬千。返杭后,他作《回緱山故里》一詩:“已認村前路,老眼未昏花。屋角古荊樹,高倚夕陽斜?!痹娋渲邪挡貙ο茸嬖郧G樹以教后人處世之道的感念。
原慕荊堂內(nèi),自潘天壽上溯 26 代的祖宗牌位依次排列。潘氏家族能維持數(shù)十代書香綿延,核心在于“眾家田”制度。
眾家田的產(chǎn)出不僅支撐宗族祭祀、修整祖墳等事務(wù),更將辦學(xué)育才視為重中之重。族中設(shè)私塾、聘良師,為貧困學(xué)子提供資助,形同今日獎學(xué)金。由此,26 代以來潘氏人才輩出,秀才舉人層出不窮,家族聲望日隆,也是情理之中。
在救濟扶貧方面,眾家田盡顯溫情。族規(guī)嚴明,絕不允許一個族人出村乞討度日;無力安葬者,其墓地、棺木等喪葬費用均由眾家田承擔(dān),讓族人臨終得安。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修繕潘天壽故居時,院中那棵歷經(jīng)文革磨難的古荊樹,雖已顯頹態(tài)卻仍頑強挺立,最終竟遭砍伐。斬斷的不僅是一棵樹,更是見證家族興衰的活態(tài)記憶。
慕荊堂的典故與眾家田的善舉,構(gòu)成潘氏家族的根基,亦是冠莊村的珍貴過往。其中蘊含的處世之道代代相傳,教導(dǎo)后人行善事、睦宗親。如今荊樹雖逝,但故事中的精神念想仍在村民心中留存,正如潘天壽詩中的意象,那株古荊樹永遠斜倚在記憶的夕陽里,警醒后人不忘根本。(口述:儲建國)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guān)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鄉(xiāng)土寧海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