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袁哲飛先生為孔林根《硤石風》作序,憶二人相識淵源,細數(shù)孔林根深耕深甽教育與鄉(xiāng)土文化的歷程。序中既有對書稿里深甽風情、生活點滴的鮮活描摹,也藏著一位鄉(xiāng)土寫作者“留個念想” 的樸素初心,字間滿是硤石門的風與望海茶的香。
序言
袁哲飛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我在當時的深甽區(qū)文化站工作,熟悉了許多人,也結(jié)識了一些朋友。熟悉深甽孔林根老師是在 2016 年 9 月。當時,縣黨史辦、縣志辦從教育部門抽調(diào)了孔老師等來縣里參加黨史、縣志編纂,我在縣志辦參與二輪《寧??h志》編纂工作,他任編輯,就這樣,我們熟悉了。
孔林根,1957 年 11 月生,師范畢業(yè),教育系統(tǒng)工作,長期在大里、深甽等初中任教并擔任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他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寧海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寧海縣徐霞客研究會會員、寧??h “終身學習之星”。他編著了《寧波傳統(tǒng)村落田野調(diào)查?清潭村》《走進傳統(tǒng)文化之鄉(xiāng)?深甽鎮(zhèn)憑古攬勝》等書籍。后來,他還參加了《西店鎮(zhèn)志》《深甽鎮(zhèn)志》編修工作,為《上湖李氏》《宏山張氏》《孔家孔氏》修譜作序。業(yè)余時間,愛好文學寫作,還喜好下河釣魚、上山挖筍。他用文藝浸潤、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路徑實現(xiàn)了對自己心靈的錘煉塑造,陶冶了情操,就這樣,我們更加熟悉了。
這一次,他要出一本書,發(fā)給我書稿,還囑我寫篇序言。我認真做了思考,覺得不好推脫,只得從命。炎熱的夏天,在案頭翻看他的書稿,室內(nèi)的空氣不知不覺間變得清新起來,同時還帶來了一絲絲涼意。慢慢地我感覺到了,原來書稿的字里行間都吹著深甽硤石門的風?!队H情綿綿》《深情感悟》《往事悠悠》《勞作休閑》《名勝古跡》《風俗傳說》等篇章如一陣陣硤石風,帶來了《娘》《父親》《獨處》《散步》《青山如畫夕陽好》《深甽老街》《溫泉秋韻》《大美龍宮》《清茶飄香馬岙村》《龍騰飛瀑》等等美文,讀后就像喝了春日里的望海新茶,沁人心脾。
“我最大的愛好是挖筍、拗筍。業(yè)余生活可以說半年在山上,半年在水邊。立冬過后,大年的毛竹山上就可以尋找冬筍。我眼睛尖,腳步快,不一會,總能找到幾棵,收獲的不只是筍,更是心情。冬筍炒肉、滾咸菜、炒年糕等,味道特別鮮美。奢侈的時候,冬筍和咸齏菜烤菜株,又是一種口福之享?!?釣魚是一項考驗意志、耐心、體力的運動,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冷,不怕熱,不怕風,不怕雨,不怕饑,不怕渴,不怕水遠山高,還不怕蚊叮蟲咬,不怕老婆嘮叨,不怕旁人哂笑。寫作要源于生活,這些就是作者孔林根活生生的火熱生活的寫照。
孔林根在準備出書前曾多次同我講:“我想出本書,沒有其他目的,就是留個念想?!?多么樸素的情感!其實,作者出版這本書并不單純是他個人的事。孔林根的這本書,屬于深甽,是深甽鎮(zhèn)文化建設的成果,也屬于寧海縣作家協(xié)會,是作協(xié)會員的貢獻。相信,助力 “三農(nóng)” 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的鄉(xiāng)村生活和農(nóng)村題材這類文學、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會越來越多,成果也會越來越豐富。
是為序。
(作者系寧??h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原主席、原文廣局正局級退休干部,二輪《寧??h志》主編)
孔林根老師主講的視頻——孔家村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文章:袁哲飛
□ 出處:《硤石風》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