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反映中國歷史學研究前沿,構建權威、科學、公正的歷史學評價體系,引領新時代中國史學繁榮發(fā)展,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雜志社自2020年開始推出年度報告《中國歷史學前沿報告》,旨在梳理研究進展、盤點研究熱點、推薦好書好文。通過專家推薦、大數(shù)據采集、課題組篩選、問卷調查、專家審定等程序,推薦出2024年度中國歷史學十大研究熱點、五部好書和十篇好文?,F(xiàn)予發(fā)布,敬請關注。
一
點評專家:陳金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點 評:該書卷帙浩繁,以1921年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為時間跨度,以年設卷、按月分章、逐日記述,凡29卷計900余萬字。該書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對外關系及黨的建設等領域的重大活動與歷史事件進行全方位記述,系統(tǒng)呈現(xiàn)黨團結帶領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和自身建設史。該書史料翔實,所有資料、引文均以黨中央批準出版的黨史基本著作和權威讀本作為基本參考,如《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等;同時注意引用黨的重要文獻選編、匯編,老一輩革命家選集、文集、年譜、傳記,以及軍隊有關部門編寫、編輯的軍史、戰(zhàn)史等權威著作和相關資料集,做到每一條目都有出處,而且有來源不同的多個權威出處互為印證、補充。該書體例得當,以編年體為主干,輔以紀事本末體,創(chuàng)新了中共黨史編纂范式。其編年體框架通過時序脈絡與關鍵節(jié)點,系統(tǒng)梳理黨史發(fā)展脈絡;同時靈活運用紀事本末體,對重要黨史事件進行整體性記述,清晰完整呈現(xiàn)事件原委,有效規(guī)避歷史敘事的碎片化傾向。該書秉持正確歷史觀和黨史觀,集政治性、權威性、思想性、學術性、史料性、可讀性于一體,確保重要活動與重大事件無遺缺,重要人物記述翔實,歷史評價皆有權威依據,堪稱迄今內容最豐富、規(guī)模最宏大的編年體中共黨史基礎文獻。該書的出版,與已有黨史基本著作有機搭配、彼此補充、互為印證,豐富和拓展了黨史基本著作的構成,全面、系統(tǒng)、立體地反映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該書是由權威黨史部門編著、眾多黨史專家審讀、37家單位審閱后,經黨中央批準出版的黨史基本著作,兼具重要學術價值與文獻價值,具有顯著的資政育人功能,不僅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和研究范本,也為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黨史、了解黨史提供了一部權威教材和基礎讀本,成為2024年中共黨史研究領域的亮點。
二
點評專家:張越(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點 評:該書在中國史學界近幾十年來積累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方法、材料等方面開拓創(chuàng)新收獲的基礎上,詳略得當?shù)財⑹鰪倪h古文明起源到當下新時代的中國歷史發(fā)展脈絡,展現(xiàn)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古代、近代和現(xiàn)當代歷史的基本立場和觀點,闡明“大一統(tǒng)”觀念、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民族關系、王朝更迭、制度演變、國家政權性質、近代民族復興等宏觀或中觀問題,在歷史解釋、理論闡發(fā)、歷史分期等方面表現(xiàn)出具有時代高度的主體意識和敘事特點,契合建構中國自主的歷史學知識體系的基本要求。
全書以各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大事構成框架,將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tài)理論作為指導思想,概括中國歷史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社會性質,重視吸收近些年來中國史家以社會形態(tài)理論為基礎而構建的更加中國化的古史分期新說,在中國通史的歷史敘事中更有針對性、更靈活、實事求是地貫徹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tài)理論與中國歷史相結合的撰史宗旨。
以今天的認識高度闡述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發(fā)展過程,是該書的核心內容之一。作者重在闡明中國民族史的主流認識,結合民族關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梳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傳遞了中國民族史觀之正聲,也是對一段時期以來國內外學界各種錯誤觀點、混亂認識的回應,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此外,該書的“史前時代”部分以考古學研究成果構成史前史敘事主體內容,在中國通史撰述中踐行中國遠古歷史的考古學話語,使考古學研究成果融入中國通史撰述中的適應度得以明顯提升。
該書具有以中國通史撰述,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現(xiàn)實取向,考察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曲折過程,論證了中國共產黨主導歷史前進方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在闡述中國歷史各階段發(fā)展時重視與世界史的比較、互鑒。這些創(chuàng)新特征都與建構中國自主的歷史學知識體系有直接關系,體現(xiàn)新時代中國史學的鮮明特色和時代內涵。
三
點評專家:劉瑞(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點 評:禮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禮儀之邦”、“崇禮親仁”、“誠信重禮”等很早就成為中華文化的鮮明標識,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不斷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長期以來,從既有文獻記載出發(fā),學者對禮制文明持續(xù)開展的分析,日益成為全面認識、闡釋中華文明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fā)展歷程的重要鑰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古代城市建設,蘊藏著極為豐富且極具智慧的思想觀念、理論原則、技術方法。周代就形成了營城制度,把城邑總體布局納入禮制軌道,形成特有的空間秩序……時至今日,我國古代城市建設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深刻闡明了中國古代都城禮制文明的重要性,為加強中國古代城市建設思想研究提供了遵循。
此書研究突破既有禮制研究或主要基于文獻記載,或僅限一兩個朝代的短時段研究局限,聚焦于作為中國古代禮制文明研究核心的都城禮制文明,全面、系統(tǒng)分析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直到東漢的長時段內都城禮制文明的考古信息,把過去集中于布局、單體或群體建筑、建筑材料等為中心和重心的都城研究,上升到對都城文明中的社會發(fā)展、制度形態(tài)的禮制研究,具有鮮明的研究導向和重要的理論價值。
通過該項研究,作者清晰揭示出禮制這一古代中國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在先秦至秦漢時期于都城的發(fā)展狀況,揭示出該時期都城禮制文明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中的歷史地位,是新時代以來一項有關古代禮制、古代都城和城市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成果,對正持續(xù)而不斷深入的中華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四
點評專家:張生(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點 評:“槍桿子里出政權”??谷諔?zhàn)爭期間形成的武裝運作機制,為中國共產黨在嚴酷環(huán)境中堅持斗爭提供了有效保障,其間積蓄的強大實力直接轉化為戰(zhàn)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動能。
該書以翔實史料為基礎,突破模糊化與去語境化的研究傾向,系統(tǒng)還原敵后武裝力量發(fā)展實態(tài),由此闡釋中國共產黨在太行根據地實現(xiàn)“全民皆兵”的內在邏輯及歷史影響。該書立足中國共產黨武裝體系建立的政治環(huán)境與戰(zhàn)爭態(tài)勢,實證考察太行根據地抗敵體系的發(fā)展脈絡與運行機制。研究涵蓋八路軍主力部隊、地方武裝、游擊隊、民兵、自衛(wèi)隊、民眾等不同層級,通過分析“全民皆兵”體系的生成背景、群眾基礎、構建過程、調適機制、實戰(zhàn)效能、根據地改造效應及后續(xù)影響,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zhàn)爭不僅是軍事對抗,更是全方位的社會革命。
值得稱贊的是,該書突破地域與軍事范疇,從全民族抗戰(zhàn)的背景中考察中國共產黨整體的斗爭實踐,深入回答“中共如何堅持抗戰(zhàn)”與“武裝力量如何發(fā)展壯大”兩大歷史命題。通觀該書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共產黨依靠群眾建立“全民皆兵”體系,使敵人即便控制交通線與戰(zhàn)略據點,依然難以實現(xiàn)有效“治安”,在持續(xù)襲擾與消耗中漸趨困頓,陷入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在嚴峻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構建的“游擊秩序”成功應對多重挑戰(zhàn),黨的執(zhí)政能力、群眾組織水平與武裝力量戰(zhàn)斗力均在此過程中顯著提升。通過打破根據地傳統(tǒng)社會經濟結構,新的社會經濟結構被整合進新型軍事化組織體系,釋放出巨大社會能量。從戰(zhàn)略層面觀之,敵后抗戰(zhàn)之于中國抗戰(zhàn)恰如中國抗戰(zhàn)之于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游擊戰(zhàn)是戰(zhàn)略性的,堅持就是勝利。傳統(tǒng)分散的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實現(xiàn)現(xiàn)代政治意義上的組織整合,昭示著新政權與新社會的根基已然在抗日戰(zhàn)爭中奠定。
五
點評專家:洪慶明(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教授)
點 評:法國是一個長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西歐大國,與中國的交往交流歷史悠久。直至今天,中法兩國關系依然是中國與歐洲之間最重要的關系之一,中法經貿、人員和文化聯(lián)系密切,中法歷史文化和民族性格有著眾多相似之處。究其根底、知此知彼,是中法關系繼往而開來的必要條件,六卷本《法國通史》恰恰為中國讀者提供了一部了解法國的重要讀本。
該書是目前為止國內最完備的法國通史。首先,該書以現(xiàn)代民族國家為主線,向讀者呈現(xiàn)歷史上法國及法蘭西民族觀念形成、發(fā)展和演變過程,在研究中貫徹了中國視角,為中國讀者了解法國歷史、理解法國文明提供了富有時代感的重要參考。其次,該書在敘述法國歷史基本脈絡之余,對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形成的“歐洲中心論”、“歐洲文明優(yōu)越論”等觀念進行科學的、歷史的批判,對法國的社會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等提出不同于法國學界的看法,并把中法關系及中法文化交流作為書寫法國歷史的重要維度。再次,該書遵循史學理論方法變革路向,糾正此前法國史著作偏重政治史的傾向,加強了社會史、經濟史、宗教史、文化史、史學史等重要領域的論述,對以往不太受重視的古代中世紀、復辟王朝、七月王朝進行了專門研究。最后,該書浸潤著深沉的家國情懷,在編寫過程中始終秉承經世致用的原則,對民族國家與全球化發(fā)展、經濟發(fā)展與社會保障等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的議題作了富有啟示性的探討,以期為我們的國家建設提供他山之石。
從編纂體例和視角方法來說,這部通史均有較新較好的創(chuàng)意,較為集中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國史研究取得的成果和進展。它在基本遵循歷史年代順序進行縱向敘事的同時,對諸如宮廷文化、貴族文化和大眾文化等長時段的重要問題加以專題性研究,深度透視這些歷史現(xiàn)象或事件對近代以來法蘭西民族國家發(fā)展的影響和貢獻。作為一部國別通史,該書始終將法國歷史置于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宏大背景中,辟有專章探討法國近代早期的海外探險,尤其研究了19世紀以來法國的海外殖民活動。這種跨國史和全球史視角,是當代全球化賦予歷史學者的目光,是近數(shù)十年國際史學理論方法變革的最新成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同時吸納了相鄰學科開辟的新視野、新方法,譬如在中世紀和近代文化史中,借鑒了歷史人類學、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成果。
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原文略有刪改
新媒體編輯:常暢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