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拒絕進口美國大豆之后,美國做了什么事情?美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對于中美談判又有什么影響呢?
8月12日的時候,美國總統特朗普向中方呼吁,希望中國能加大對美國大豆的進口力度。但是,中國并沒有聽從特朗普的要求,反而將糧食訂單給了巴西,從巴西進口了800萬噸雜糧。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心里感覺到不平衡了。于是,在沉默六天后,也就是8月18日,美國駐華使館在社交平臺發(fā)文,將中國稱為“敵對國家”。這無疑引發(fā)了外界爭議。
其實,美國駐華使館這樣的行為并不是第一次了,從炒作涉疆所謂“強制勞動”到在二戰(zhàn)結束80周年宣傳所謂“美日結束戰(zhàn)爭”,美國駐華使館發(fā)表的這一系列不當言論瞄準的目標就是中國。它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表達對中國的不滿。自從中美貿易戰(zhàn)開打之后,中國采取的措施非常干脆,從調整供應鏈到對稀土進行出口管制,這些措施都打在了美國的軟肋上,也逼著特朗普不得不主動尋求同中國進行談判。目前,中美談判已經進行了三輪,雙方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關鍵的供應鏈恢復和軍用稀土出口問題上,中美并沒有達成共識。
以農產品供應鏈為例,站在中國的角度考慮,供應鏈多樣化是大趨勢,它將起到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調整供應鏈可以增加對美談判的籌碼。美國之所以敢向全世界加征對等關稅,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自己的市場和產品有著極強的自信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特朗普逼著一個又一個國家和團體接受了美國的不平等貿易協議。但對于中國來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消費市場,之所以會大量進口美國農產品,主要原因還是希望同美國保持正常的貿易關系。但在美國對華輸美產品加征高額關稅之后,中美貿易幾乎面臨脫鉤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作為進口美國農產品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勢必要通過減少甚至暫停進口美國農產品的方式,來加強對美博弈籌碼。所以,在中國調整供應鏈,不買美國雜糧之后,美國國內大豆出現了滯銷。另一方面,調整供應鏈之后,可以加強中國同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要知道,中國進口美國大豆只是為了平衡同美國的貿易關系,但美國大豆對中國來說并不是必需品。在中國停止進口美國大豆之后,巴西便超越美國,成為對華最大的大豆供應國。這無形中,讓中巴之間的貿易合作上升了一個高度,也提升了中巴兩國的關系。
所以,綜合這兩個作用來說,中國減少從美國進口產品的數量將是大勢所趨,而美國除了無可奈何之外,也只能通過在社交平臺發(fā)文來表達所謂的對華不滿。
其次,就是美國在制造接下來對華談判的籌碼。目前中美談判在關鍵問題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美國對華籌碼已經所剩無幾了。所以,特朗普能做的,就是繼續(xù)“虛空造牌“了。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做法,其實就是虛空造牌的一種手段。將中國稱為“敵對國家”的同時,它還借臨床實驗向中國潑臟水,并指控中國向美國出口非法電子煙。除此之外,美國在這兩天還宣布已經向中國市場開放出口的H20芯片被停產消息。不得不說,美國這一系列動作,對于中美接下來的談判來說,無疑是弊大于利的。
而且美國駐華使館這樣的做法從側面證明美國在對華立場上并沒有發(fā)生改變。對于同中國談判,美國只是想要解決自身問題,一旦問題得到解決之后,美國還是會繼續(xù)以“零和博弈”的姿態(tài)來對待中美關系。
所以,對于中國來說,我們要正確看待美國釋放的所謂的“善意”,這種善意是帶有“欺騙”色彩的。接下來的中美談判,中國要做的就是堅定立場,在關乎自身利益的問題上不做讓步。只有這樣,美國才能跟中國進行進一步溝通,也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制約美國,讓美國不敢對中國得寸進尺??梢灶A見的是,如果美國還是從“敵對國家”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話,那中美談判想要獲得美國想要的結果,可能性微乎其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