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歷史和經(jīng)濟地位的多次振蕩。從盛唐到兩宋,這座剛剛崛起的港口城市已經(jīng)歷過第一輪盛衰。隨后又在元朝至明朝之間,迎來更加跌宕起伏的第二輪轉(zhuǎn)折。這里不僅是海洋文明抵抗大陸的橋頭堡,也是中原人嘗試睜眼看世界的絕佳窗口。
正因如此,泉州曾被外國訪客譽為“世界第一大港”,卻在后來的沿革大潮中悄然落寞。
穆斯林眼中的必經(jīng)之路(9-10世紀)
直到南北朝后期泉州還不是什么重要地方
起初,泉州的地位并不緊要,只是南朝后期的某個水軍基地。到8世紀初才正式建城,逐步吸引包括穆斯林在內(nèi)的廣大胡商進駐。換句話說,難以比肩同期的廣州、福州與揚州,連晚唐階段的寧波和上海都較之略勝一籌。
然而,命運的天秤很快傾倒下來。由于黃巢之亂肆虐各地,尤其是公元879年的廣州大屠殺,距離最近的泉州應(yīng)聲鵲起。加之技術(shù)進步和航海理念更像,讓番邦商賈不必以珠三角為中轉(zhuǎn)站,即可直接到閩南水域下錨。甚至反過來,先到泉州落腳,再按需求輾轉(zhuǎn)至廣府活動。
黃巢起義間接促成泉州港崛起
于是,在9-10世紀的穆斯林眼中,泉州已是一個必須提及、無法省略的停泊之地。
例如波斯學(xué)者胡爾達茲比赫,曾在自己編制的《道里邦國志》中寫道:從漢府(廣州)至漢久(泉州)八日程……諸港皆臨大河,潮汐可至,海舶直入城下。
類似黑石號的穆斯林商船從唐末起頻繁光顧泉州
另有阿拉伯馬蘇第,在作品《黃金草原》中標注:從尸羅夫(Siraf)出航,經(jīng)故臨(Kulam,今奎?。?、婆魯師(Fansūr,今蘇門答臘Barus),再經(jīng)占婆(Champa),可抵中國之刺桐(Zaitūn)與廣州。
不過,泉州的這輪時運僅僅維持到10世紀結(jié)束,就因宋軍南下而受到限制。從表面上看,港口規(guī)模獲得擴大,市舶司建立更是對貿(mào)易稅收的政策性肯定。一個名叫趙汝括的吏員,甚至能在閑暇之余,寫出記錄海外風(fēng)情的《夷狄志》。但內(nèi)部貨幣政策的不穩(wěn)定,造成嚴禁銅錢外流的限制政策,直接傷害到貿(mào)易交涉。最后反噬港口本身,形象蕭條、萎靡等衰敗景象。
到兩宋時期泉州的地位已無法被撼動
世界第一大港(13-14世紀)
泉州的真正頂峰無疑是蒙元時代
公元1277年,作為本地實力派的蒲壽庚家族,放棄南宋而轉(zhuǎn)投蒙元懷抱。于是,泉州的國際港身份觸底反彈,常住人口首次超過45000規(guī)模。盡管這輪復(fù)興只持續(xù)百余年時間,卻因幾位著名訪客的記錄而被歷史所銘記。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馬可波羅,在夢幻般的游記中對泉州大加贊揚:
離福州后,渡一河,在一甚美之地騎行五日,則抵刺桐城,城甚廣大,隸屬福州。此城臣屬大汗,居民使用紙幣而為偶像教徒。應(yīng)知刺桐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運載香料及其他一切貴重貨物咸蒞此港。是亦為一切蠻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議,然后由此港轉(zhuǎn)販蠻子境內(nèi)。
我敢言亞歷山大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國,乃至此刺桐港者,則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稅課,為額極巨。凡輸入之商貨,包括寶石、珍珠及細貨在內(nèi),大汗課額十分、取一,胡椒值百取四十四,沉香、檀香及其他粗貨值百取五十。
馬可波羅見證到泉州繁榮貿(mào)易的開頭
其次是基督教傳教士鄂多立克。他的筆記往往只關(guān)注宗教事物,很少涉及其他事物,依然對泉州當?shù)氐漠惤桃?guī)模感到贊嘆。若是沒有強大經(jīng)濟基礎(chǔ),這番景象恐怕根本不會出現(xiàn)。
最后,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對泉州印象深刻,在《游記》留出相當篇幅:
我們渡海到達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這是一巨大城市,此地織造的錦緞和綢緞,也以刺桐命名。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訓(xùn)港內(nèi)停有大艟克約百艘,小船多得無數(shù)。這個港口是一個伸入陸地的巨大港灣,以至與大江會合。該城花園很多,房舍位于花閌中央。
我們搭乘近似我國戰(zhàn)艦的船只沿河出發(fā)、這種船只是劃漿人都站在船中心劃漿,乘客則在船首和船尾。全船上搭有遮棚,是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一種似麻非麻而比亞麻細致的植物編織成的。
伊本白圖泰見識過泉州繁榮貿(mào)易的終點
然而,泉州的第二段高光時刻,還是在不久后被戛然而止。先是伊司馬儀之亂的屠戮,接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將嚴重依賴外貿(mào)的城市經(jīng)濟摧殘殆盡。
只留下具有象征意義的市舶司,專門接洽琉球方向的朝貢事物。至于利潤更大的南洋和日本方向,則按計劃制定給廣州與寧波分攤。
15世紀 歐洲手抄本里的泉州插圖
寧靜的海濱城市(公元16-世紀)
明初泉州只剩下市舶司維持少量貿(mào)易
公元1473年,本已蕭條的泉州又遭重擊。明朝當局一紙調(diào)令,將市舶司遷往省會福州,從而形成軍政經(jīng)層面的三領(lǐng)域壓制。同時,冒險出海的閩南私商,為安全考慮退居漳州。
于是,夾在兩者之間的泉州,只能依托老本茍延殘喘。哪怕熬到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西風(fēng)與東風(fēng)再度匯聚于福建,泉州已無機會進行對接。在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眼里,當?shù)刂皇O乱?guī)模尚可的城市建筑,而無值得稱道的交易市場。
明朝時期的泉州城地圖
譬如曾被明軍俘虜?shù)钠咸蜒廊瞬畞砝?,就在回憶性質(zhì)的《中國報道》中寫道:
泉州的街道,及我們在別的城市看到的街道,都相當平坦、又大又直,使人看來驚羨。他們的房屋用木頭構(gòu)造,屋基例外。那是用石頭作地基,街的兩邊蓋有波形瓦,下面是接連不斷的廊子,供商販活動,街道寬到可容15人并排騎行而不擠。
當他們騎馬行走時,必須穿過橫跨街道的牌樓。牌樓是木結(jié)構(gòu),雕刻成各種式樣,上蓋的是細泥燒的瓦。在這些牌樓下,布商叫賣他們的小商品,他們要站在那里抵御日曬雨淋。富紳在他們家門口也有這些牌樓,盡管其中一些修得不及另一些雄偉。
近代歐洲人眼里的泉州早已不復(fù)往昔
稍后,隨使團造訪福建的西班牙人拉達,也在《出使福州記》里留有這么一段:
我們所在的泉州城有五萬多人戶,不包括那些住在城郊的,城郊多而大。城市四周有石頭筑的高墻圍繞,還有一座十分出名的橋,六百多步長,整個齊整地鋪以石板,每塊二十步長,一個半瓦拉(varu)厚,或多點少點不準。
值得一提是,兩位作者都對同時代的福州印象更深刻。乃至對漳州褒獎更多,書寫篇幅明顯多于泉州。
明末清初的福建省地圖
總結(jié)
今日的泉州風(fēng)景
時至今日,泉州依然被許多外人所詬病,認為其重視歷史功績多過現(xiàn)實困境。但考慮到地區(qū)發(fā)展的經(jīng)濟特性,以及相當特殊的前沿位置,這類思維層面的掙扎應(yīng)該被理解與包容。至于所謂的港口淤積造成衰敗,其實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才暴露出來,與久遠的古代毫無必然聯(lián)系。
當然,每座城市的興衰交替,總繞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的悲歡離合。泉州歷史上的兩度潮起潮落,不過是表現(xiàn)的更為戲劇化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