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斥資10億元買了8臺中國盾構機,拆開后卻傻眼了——光零件就上百種,連個頭緒都找不著。工程師一圈圍下來,沒人敢動手。
原本打著“偷技術”算盤,結果還沒上手就“翻車”。這事兒啊,不光技術沒偷到,還讓全世界看了笑話。
豪擲十億買設備,拼圖還得看說明書
2023年3月18日,中國長沙的工廠門口異常熱鬧,一批大型設備正裝車啟運。
這是中國鐵建重工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徑盾構機,長達80米,重達2300噸,開挖直徑達到12.19米,是印度史上進口最大型號的盾構設備。
這臺機器被拆解為100多個零部件,通過上海港出海,遠渡重洋送往印度孟買,用于孟買沿海公路隧道工程。
表面看,印度這筆訂單不小,單單8臺盾構機總金額就達到約10億元人民幣。這背后,是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的野心。但很快,尷尬的戲碼就上演了。
2023年4月30日,設備到港,運抵施工地。原以為可以立刻進入安裝階段,工地卻安靜得出奇。問題出在組裝。印度方面接收到的,僅僅是一堆零件和幾冊說明書。
面對如此復雜的工業(yè)龐然大物,本地團隊根本無法完成組裝。不僅刀盤無法正確安裝,主軸、電氣連接、液壓系統(tǒng)、控制平臺也完全無從下手。
此時,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中國工程師入場指導組裝與調試。但在中印關系持續(xù)緊張、印度簽證政策高度收緊的背景下,中國技術人員根本無法獲準入境。
這個問題不是第一次發(fā)生,早在孟買地鐵3號線項目中,印度就嘗試讓已在項目現場的中國工程師“抽空支援”,結果同樣因“簽證問題”無法成行。
這邊設備躺在地上生銹,那邊施工方急得滿頭大汗。更無奈的是,印度Larsen&Toubro公司作為總包方,一邊要面對政府工程延誤的壓力,一邊還要應對公眾的批評。
事情的實質是什么?是印度原本設想的“買設備=拿技術”的策略徹底破產。想靠“拆解→學習→仿制”完成“偷師”的算盤,卻卡在了最初的一顆螺絲上。
這批盾構機并非普通商品,而是集成了自主研發(fā)、結構優(yōu)化、智能控制、遠程監(jiān)測、復雜地質適應能力等多項技術的系統(tǒng)級產品。
中國鐵建重工背后的技術積累和現場調試經驗,不是一本說明書就能復制的。更別說盾構機工作環(huán)境復雜、地質多變,每臺機器的調試都需要現場“因地制宜”的微調與算法修訂。
表面是買賣,實際卻是一次技術壓制下的被動暴露。這個項目并未開工,印度就已經在國際媒體面前“攤牌”了技術短板。
想偷技術變“偷雞”,專家急得直跺腳
就在8臺盾構機靜靜躺在孟買工地的同時,印度媒體集體“炸鍋”。多個主流平臺紛紛發(fā)文質疑,為什么花了十億買的設備居然啟動不了?到底誰該負責?
其中一篇在Reddit平臺爆火的評論寫道:“全球第一臺盾構機是150年前發(fā)明的,而印度現在連拼都拼不好。”諷刺意味撲面而來。
更扎眼的是,這場技術風波并不是單點事故。
在整個孟買地鐵三號線的盾構機采購中,共有18臺TBM設備,其中8臺來自中國,10臺雖來自歐美,但生產地也多數是中國代工廠。
換句話說,中國既是供應國,也是代工大本營,技術源頭始終握在中國手里。
面對如此被動的現實,印度國內也有人開始反思。印度工程協(xié)會在一份內部報告中指出:“抵制中國制造的情緒正損害國家基礎設施項目的可靠推進。”
但網絡輿論卻不依不饒。一些極端媒體干脆將“設備閑置”甩鍋給中國,指責中國故意不提供協(xié)助,實則根本回避了本國技術水平的短板問題。
而項目方L&T公司更是處于“兩頭受氣”的境地。一邊是印度政府頻繁施壓,要求項目盡快恢復;一邊是工地事情難以啟動,調度資源又難。
為此他們不得不向中國方面再次提出援助請求,提出希望通過“遠程”來遠程指導組裝。結果仍舊行不通。
盾構機這種大型系統(tǒng)級裝備,根本不可能靠“遠程遙控”完成組裝調試,何況現場還涉及大量非標零部件的實地定位和調整。
而與此同時,中國本土盾構市場卻依然火熱。根據行業(yè)數據,2023年,中國全年共計生產盾構機661臺,其中648臺在國內投入使用,出口數量極少。
這意味著,中國企業(yè)并不依賴出口維持生存,完全是自主需求驅動的內循環(huán)模式。
反觀印度,這一波操作不僅打了自己一耳光,還暴露了一個關鍵現實——不是買到就能用得起,更談不上消化吸收。而所謂的“國產替代”,在盾構機領域尚未見到有任何實質性突破。
這場由8臺設備引發(fā)的技術風波,其實撕開了印度“制造升級神話”的一角。所謂“偷學”,若無完整的產業(yè)鏈和深厚的工程積淀,終究只是空中樓閣。
從偷學到撞墻,誰才是世界工程王者?
到了2024年,印度方面終于承認設備安裝失敗,并開始公開招標希望引入第三方技術服務商協(xié)助組裝。
但問題依舊——這類高度定制化、復雜度極高的盾構系統(tǒng),只有原廠才能調試,外人根本插不上手。
根據業(yè)內數據,2024財年第一季度,中國對印出口盾構機僅為3臺,而其他國家共計出口54臺,表面看“依賴度下降”,實際上卻是印度在無奈中“繞道采購”,但質量與性能卻很難匹敵中國產品。
同一時期,中國企業(yè)如中鐵裝備、中交天和等還在加速技術升級,推廣“智能盾構+隧道云平臺”組合系統(tǒng),實現“自適應控制、參數動態(tài)調整、運行異常預警”等自動化能力。
2023年在沙特、埃及、泰國等項目成功出口后,中國已在盾構產業(yè)鏈“上控技術源、下控服務終”。
而印度的現狀,是設備組不了、項目動不了、還得天天盯著中國發(fā)技術文檔。一個在外表呼喊“自主制造”,內心卻頻繁“求援中國”的國家形象,在國際工程市場中已經難以立足。
更令人諷刺的是,在此次事件被《印度時報》《經濟快報》等廣泛報道后,多個國際項目方開始重新評估“與印度合作者的履約能力”。
有業(yè)內專家指出:“工程機械不是‘組裝拼圖’,背后是一整套工程文化和交付能力的系統(tǒng)輸出。”中國之所以成功,靠的是規(guī)?;瘧?服務鏈閉環(huán)+工業(yè)人才體系的綜合支撐,不是靠幾張圖紙就能抄過來的。
所以,回到這場10億元采購風波的起點,真正的教訓在于:設備可以買,體系買不來;圖紙能翻,經驗翻不了。想偷師,就要接受被打臉;想學走路,先別想著翻墻。
中國制造,早已不只是便宜,更是一體化、系統(tǒng)化、全球化的高端能力輸出。而印度若想真正突圍,必須從設備組裝做起,一步步踏實積累,不是靠一場“技術夢話”撐起的幻影。
參考資料:
關注丨中國如何逆襲成為“世界工程機械之王”.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2020-09-18
印度郁悶了:沒了中國人 這件事干不了了.環(huán)球時報.2020-09-10
作繭自縛!中國工程師組裝盾構機遇阻,印度隧道工程遭延誤.觀察者網.2020-09-11
關于中國出口印度的盾構機,來一場數字的‘奇幻漂流’.新浪新聞.2025-08-25
警惕!印度從中國偷高科技,盾構機、特高壓、光伏都不放過.鳳凰網.2025-08-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