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了陜北的吳起鎮(zhèn),從此落戶陜北長達13年,這便是“延安時期”。
剛到陜北時,戰(zhàn)士們個個像難民,全軍的資金加在一起,都不到1000大洋。東拼西借,勉強能弄每人每天3分錢的伙食費,一個月大概1塊錢。
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937年上半年時,紅軍主力就已經(jīng)達到了7.4萬人。但談判時,蔣介石只同意給三個師的編制,一共4.5萬人,并且同意按這個人數(shù)給發(fā)軍餉,每月63萬法幣。
但這個模式,很快就維持不下去了。一是法幣貶值的速度,比出膛的子彈都快,那點軍餉就越來越不頂用。然后就是八路軍的擴軍速度,一路呈幾何級增長,到1940年,已經(jīng)達到了40多萬,整整擴大了10倍!
如此一來,才六十多萬法幣的軍餉,就更加杯水車薪了,必須得自謀生路。但各處根據(jù)地,往往常年處于戰(zhàn)斗與敵人的封鎖中,因此一直很困難。
普通的戰(zhàn)士、通訊員、警衛(wèi)員等,基本每月都是1元,排級2元,到師級首長也才5元。在當時,紅軍之父、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也才只領5元的津貼,甚至毛主席,也是領5元津貼。
看這樣子,5元津貼就封頂了吧?但其實并非如此。比如像當時奇缺的無線電技術人員,他們的津貼就比較高,比較高的每月能有15元。
1939年5月,黃崖洞兵工廠調來一個副廠長,一上來,津貼便高達每月28元,比朱老總都多了5倍還多!不但如此,連在他手下幫忙的師傅,津貼也有每月18元!
他是誰?究竟有什么本事?
此人便是劉貴福,1907年出生于山東省寧津縣。他的父親劉鳳臺,只是個地主家的幫工,家里孩子多又沒有什么土地,因此非常貧困。
朱德
因為實在養(yǎng)不起家,再加上天災不斷兵連禍結,1913年,劉鳳臺冒險去闖關東。結果這一去,卻是音信全無,再也沒能回來。
從此,家里全靠母親一個人養(yǎng)家,因此只讀了四年私塾,劉貴福便不得不輟學。16歲,跟著家里的堂伯父出來當兵。
在當兵的過程中,劉貴福結識了一個叫李金昌的工匠,兩人甚是投緣。這李金昌巧手生花,手藝極妙,劉貴福便趁機拜他為師,之后又跟著他,到了馮玉祥手下的練兵基地。
劉貴福
才17歲的劉貴福,每天跟著師傅在修械所里敲敲打打,他勤奮好學又有悟性,不到一年就有小成。之后,在各個軍閥的兵工廠兜兜轉轉數(shù)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因為張家口失守,兵工廠解散,劉貴福在南下時,結識了一位叫趙國強大的八路軍干部,便在他的鼓勵下,帶著幾個師傅,投奔了八路軍。
劉桂福與師傅們,在八路軍戰(zhàn)士的保護下,跋山涉水到了延安,在延安東邊的柳樹店兵工廠干活。
誰也沒想到,這個半路投靠過來的年輕小伙子,一來就給了延安一個大驚喜。
為了對八路軍進行報復,1938年11月,日軍突然對延安進行大轟炸。在接下來的三年里,日軍轟炸了延安17次,投下了1690枚炸彈。
延安是戰(zhàn)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自然非常重要,但面對日軍的轟炸,卻是有心無力,因為防空力量薄弱,沒有能夠半路攔截的空中力量。同時,也沒有什么地面武器,能把日寇的飛機給打下來。
面對此種困境,劉貴福和工友們,就接到了一個任務,試著造一款高射武器。
當時兵工廠的條件非常艱苦,根本沒有什么設備和參考圖紙。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憑著對馬克沁機槍的了解,劉貴福竟然真的自己設計圖紙,造出了一種高射機槍。此槍不但射程遠,而且能夠連續(xù)發(fā)射轉動靈活,天上的飛機,也因此變成了移動的靶子。
一直以來,延安雖然有兵工廠,但其實根本不造什么武器,因為主要任務,就是修理繳獲的戰(zhàn)利品。如果說造了什么,那也是撞針、表尺等零部件。
劉貴福與妻兒
有一天,劉貴福突然提出來,八路軍應該造屬于自己的步槍。之前也不是沒有,但自己造出來的槍,尺寸不標準,型號、規(guī)格五花八門,因此零件大部分不能通用互換。并且成本也高,產量也提不上去,最過分的是,戰(zhàn)場上還發(fā)生過多次故障。
也是因此,自己造槍這事兒就再也沒人提了。
當時,兵工廠的所有人都反對他的提議,因為沒有技術沒有圖紙不說,連設備和基本的電源都是沒有的,能造出來什么好槍?又怎么可能批量生產?
但劉貴福不服輸,冥思苦想,反復研究日本“三八式”、國民黨“漢陽造”等步槍的優(yōu)缺點。同時,他還考慮到,八路軍擅長山地游擊戰(zhàn)、近戰(zhàn)、白刃戰(zhàn)。因此,這把槍,必須要足夠輕巧,這樣長距離攜帶戰(zhàn)士們不累,還要帶刺刀、體積小等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研究了一段時間后,他畫出了一張圖紙,喊來七八個最精湛的技術員,大家一合計,都感覺能造出來!
1940年7月,第一把新步槍被造出來了。這把步槍,僅重3.36公斤,比日本“三八式”的3.95公斤還要輕巧。能連續(xù)射擊位置準確不說,槍管上,還反貼著隱藏的刺刀,如果與敵人近身肉搏,按一下按鈕,刺刀就會自動伸展出來并固定。
這把步槍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了各方表揚,1939年5月,在陜甘寧邊區(qū)工業(yè)展覽會上,還獲得了甲等獎。當時,毛主席還拿起它仔細端詳了一番,高興得連連稱贊,回去后便為劉貴福題了一幅字“生產戰(zhàn)線上的英雄”!
這把新步槍,被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開始批量生產。1939年10月,劉貴福也是因此,被調到了黃崖洞兵工廠擔任副廠長。
在他擔任副廠長期間,黃崖洞兵工廠,生產出5000多支步槍,占八路軍全部生產量的一半以上。
因為“八一式馬步槍”在戰(zhàn)場上大顯威力,日寇為此決定毀掉黃崖洞兵工廠。1941年11月11日,趁著雨雪交加,日軍在一個黑夜里突然偷襲。
戰(zhàn)士們就是拿著“八一式”,與日寇廝殺起來,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激戰(zhàn)8晝夜,取得了敵我傷亡6:1的戰(zhàn)果,此戰(zhàn),開創(chuàng)了中日開戰(zhàn)以來,空前未有的成績!
在工兵事業(yè)上,劉貴福還研制出過“新65步槍”、“單響手槍”、“八一式駁殼槍”等等,還參與了“60迫擊炮”、“50平射小臼炮”等武器彈藥的研究。
也是因為他無人能比的專業(yè)能力,所以他能拿28元的津貼。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朱老總都穿補丁衣服啃窩窩頭,他們卻能吃上白面饅頭。這一方面說明八路軍尊重人才,另一方面,也證實了一句話:“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