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夏天熱得滿頭大汗,看著冰柜里一排排雪糕,饞得直咽口水。
手剛伸出去,就被媽媽一句“不能吃,吃壞肚子”給擋了回去。
那一瞬間,你的心里是不是有點(diǎn)小失落,甚至有點(diǎn)小委屈?
這時,你只好用羨慕的眼神看著別的同學(xué),因?yàn)?,他們的父母會溫柔的問?/p>
“想吃嗎?那咱們先吃飯,飯后給你買一個?!?/p>
或者:“可以吃,不過今天就吃一個?!?/p>
而這兩類孩子,長大之后,往往會有很大的差別。
為什么?冷飲本身不是重點(diǎn),重點(diǎn)是父母處理方式背后,藏著的教育邏輯……
01.
禁止型教育,
會養(yǎng)出“擰巴”的孩子
小時候,父母一句“不行”,就能攔住孩子的欲望。
可孩子的渴望不會憑空消失,而是被壓在心里。
于是,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孩子學(xué)會了隱瞞。
他們會在嘴上說“好,不吃”,
轉(zhuǎn)頭就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買、偷偷吃。
而另一些孩子,學(xué)會了壓抑自我。
他們遇到問題不敢表達(dá)自己的想法,
久而久之,連最正常的需求都說不出口。
你以為自己養(yǎng)出了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但其實(shí),他只是學(xué)會了把“不滿”藏起來。
等到青春期時,再突然爆發(fā),用更極端的方式去對抗父母。
一句“不能吃冷飲”,表面是關(guān)心,深層卻是“否定”和“控制”。
02.
允許+引導(dǎo)型教育,
才是建立自律的第一步
另一類父母就聰明多了。
他們不會一味禁止,而是——
把選擇權(quán)交還給孩子的同時設(shè)定合理的邊界。
比如:
“想吃可以,但只能選一個?!?/p>
“飯前不能吃,咱們吃完飯再吃?!?/p>
“今天已經(jīng)吃過了,那明天再買,好嗎?”
這類父母沒有直接堵死孩子的欲望,而是給了“有條件的允許”。
這樣,孩子才能明白——
欲望是可以被滿足的,但要遵守規(guī)則;
快樂不是馬上就能得到的,需要等待;
我可以選擇,但要對自己的選擇負(fù)責(zé)。
這才是真正的“自律教育”。
不是父母一句“你要自律”喊出來的,
而是孩子在一次次“小冷飲”的選擇里練出來的。
03.
冷飲教育背后,
藏著孩子的安全感
一個孩子敢不敢表達(dá)自己,敢不敢說“我想要”,和父母的回應(yīng)方式息息相關(guān)。
如果父母總是用“拒絕”來回應(yīng),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
我的需求是錯誤的,我的想法不重要。
如果父母用“允許+引導(dǎo)”來回應(yīng),孩子才就會覺得:
我被理解了,我是被尊重的。
這種被尊重、被看見的感覺,就是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后更自信,也更會與人相處。
因?yàn)樗馈?/p>
自己有權(quán)利說“不”,
也有勇氣說“我想要”。
而那些從小被限制太多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有兩種極端:
要么特別壓抑,凡事都聽從別人安排;
要么特別叛逆,明明知道有風(fēng)險,也要故意去做。
這,就是差別。
04.
夏天的冰棒,
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機(jī)”
教育從來不是大道理,
而是藏在生活的細(xì)枝末節(jié)里。
父母的一句話,既可能讓孩子覺得“我是被拒絕的”,
也可能讓孩子學(xué)會“我可以有欲望,但要學(xué)會節(jié)制”。
很多父母擔(dān)心:
小孩子就是沒分寸,允許了會不會越來越放肆?
其實(shí)恰恰相反。
你越是禁止,他越容易偷偷來;
你越是允許并引導(dǎo),他越容易懂得“分寸感”。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堵”,而是“疏”。
賊娃寄語:
冷飲只是一個表象,這背后其實(shí)是一次關(guān)于“欲望、規(guī)則、自律、安全感”的教育機(jī)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