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感覺,脖子仿佛被一陣邪風控制,總是不自覺往一側扭動?痙攣性斜頸的患者,往往長期處在身體失控與精神壓力的雙重折磨中。
而從中醫(yī)來看,這種“風動筋攣”之象,除了肝風內動等常見病機之外,還有一個極易被忽略的關鍵——脾胃氣虛,血不養(yǎng)筋。
中醫(yī)常說“脾主肌肉”、“脾主運化”。脾胃一旦虛弱,氣血生化能力下降,全身肌肉——包括頸部——就得不到充足的營養(yǎng)。筋脈失養(yǎng),便會變得僵硬、抽搐,甚至疼痛不止。加之“脾虛生濕”,濕濁阻滯經絡,進一步加重肌肉緊張和運動障礙。
另一方面,脾胃功能低下還會影響“氣”的布散。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若氣虛推動無力,血液難以到達頸肩等遠端部位,局部缺氧缺養(yǎng),痙攣與歪斜就更難恢復。
所以,很多患者除了頸部癥狀,還常伴有周身乏力、語音低微、食欲不振等脾虛表現(xiàn)。這說明,治療不能只盯著“頸”,更要著眼于“脾”。
中醫(yī)治法強調“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經屬胃,主氣血之盛),通過健脾益氣、養(yǎng)血柔筋,恢復身體自身的能量系統(tǒng)。重用黃芪、山藥、甘草、大棗等甘溫之品,強化脾胃;輔以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緩解筋急。
脾胃強健了,氣血源源不斷,頸部肌肉得到充分滋養(yǎng),便會逐漸恢復柔軟與協(xié)調。這就好比給干涸的土地引來源頭活水,草木自然重新舒展、煥發(fā)生機。
同時,也建議患者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波動,飲食宜溫和易消化,少吃生冷辛辣,以免損傷脾胃。只有中氣充足,氣血暢通,才能從根本上擺脫“邪風拉扯”,找回端正自如的身體姿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