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很容易陷入對宏大意義的追問中,比如人生的意義,存在的意義。我們會在追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陷入迷茫、困頓。
而這些問題是很難有答案的。
其實,與其苦苦追問“人生的意義,不如去尋找“人生的意思”。
“人生的意思” 無關宏大的命題,不依賴遙遠的目標,它就存在于日常之中,看似瑣碎細微,卻構成了生活本真。
如果找不到“意義”,就去找點“意思”!
9月,果麥書友會將會讀這四本“有意思”的書,快下滑查看,有沒有哪一本,能讓你覺得“有意思”!
01
《浪漫得要命》
作者:戴建業(yè)
共讀時間:9月1日-9月5日
人生可能沒有意義,但不能沒有意思
作者推薦!
戴建業(yè):
我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我的口頭禪三部曲,第一本是《你聽懂了沒有》,第二本是《我的個天》,第三本就是《浪漫得要命》。
其實“你聽懂了沒有”和“我的個天”算我的口頭禪,“浪漫得要命”不是的。
我講盛唐的詩歌的時候,我說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翰,寫出“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古人,他們浪漫得要命,狂得要死。現(xiàn)在很多讀者誤解了,好像我浪漫得要命,狂得要死。
浪漫得要命,狂得要死,是盛唐詩人的專利,也是后代文人的稀缺品,我真的既不浪漫又不狂。
我研究生畢業(yè)參加工作,我太太當時跟我不在一個單位,她在一個中學里上班當老師。因為我們大學老師不坐班,我就在菜市場買菜,過去的菜比現(xiàn)在便宜很多。我那時20多歲,問奶奶:你這個菜多少錢一斤?他說5毛,我說 4毛5賣不賣?那個時候還有5分錢的硬幣,她看到我這個窮酸鬼,她說賣,我就買了。
我一出了菜場就把自己臭罵了一頓,5毛就5毛,干嗎要說4毛5?我特別瞧不起我自己,后來我不管什么菜,多少錢一斤,甚至我不問價就買了。我總想表現(xiàn)得有點男子漢氣概。
我們那個時候是工作6天,星期天我和我太太一起去買菜,開始我家是我管錢,因為我不上班要買東西。我說5毛就是5毛, 6毛就是6毛,我太太看著就火了,她說你怎么不講價呢?以后不要你買菜了。好,那不要我買菜,怎么財權也奪了?后來我在家里就不能管錢了。
5毛錢一斤的菜還要叫別人賣4毛5,你說他能浪漫得到哪兒去?我就由此得出結論,我這輩子與浪漫絕緣了,只要不要錢的地方我比較浪漫,要錢我都不浪漫。
三部曲中我最滿意的就是《浪漫得要命》。因為隨著年齡,我的人生有很多新的感悟。
你們翻開第一篇就是《人生可能沒有“意義”,但不能沒有“意思”》,世界古今中外,我個人第一次提出這個看法,我很高興。
人生可能沒有意義,但不能沒有意思。
為什么這么說?對我們普通人來講,成天忙忙碌碌討生活,沒有閑心去糾纏什么人生的“意義”。
但是,沒有找到人生的“意義”也不要緊,只要我們能品味到人生的“意思”,就依舊能活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可以說,人生的“意思”才是我們的快樂之源,也是我們生命的支點。
對于我們普通大眾來講,“人生的意思”,才是我們生活的盼頭。
其實這本書中間無論是讀書、人生,我寫了一些我個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我對他比較滿意,真的浪漫得要命,雖然我不怎么浪漫。
這個書名我也特別喜歡,封面設計得也很漂亮。我昨天晚上就撫摸,像撫摸孩子一樣,對這本書特別有感情。
我在路上我心里還想,我說我這本書對得起讀者,因為我寫得特別賣力,我也希望朋友們讀得特別開心。
02
《黛萊絲的一生》
作者: [法] 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共讀時間:9月8日-9月12日
令人驚心動魄的“弒夫文學”來了
簡介:
讀了莫里亞克的《蛇結》還沒過癮?那就來讀這本《黛萊絲的一生》吧!
這本書講了什么?粗暴地概括一下,這本書講了一個“弒夫”的故事。
圖片來自電影《苔絲》
主人公叫黛萊絲,她原本是一個聰明、純真、快樂的少女,在適齡年歲,走進了一段門當戶對的婚姻中。
這場婚姻成為困住黛萊絲的牢籠。無趣的丈夫、沉悶的婚姻、庸俗的家庭生活,黛萊絲一天天消磨著自己的青春,被生活活活吞噬。
就在這樣的日子里,一股莫名的苦悶、惡意纏上黛萊絲心頭,她再也過不下去了,她再也無法忍耐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心中浮現(xiàn)——她決定給丈夫下毒。
于是,這場謀殺成為她人生下半場翻天覆地的開端......
圖片來自電影《苔絲》
莫里亞克還是那么擅長描寫人類心底最黑暗最可怕的部分。
那病態(tài)的心理,矛盾的人性,復雜的惡意,在他的筆下一一鋪陳開來。他筆下的主人公從不偽善,恨得坦蕩、惡得真誠,他們保留著真實的自我,哪怕那個“自我”會導向毀滅。
莫里亞克照片,圖片來自豆瓣
黛萊絲的苦痛就來自“自我的覺醒”,倘若她能對所謂上流階層婚姻認命,也許稀里糊涂也可以富足地過完這一生。
然而她那未泯滅的“自我”覺醒了,掙脫牢籠的欲望燃燒了起來,她不愿意被家庭抹殺,于是選擇了一條黑暗的道路。
9月,果麥書友會將和大家一起再次翻開莫里亞克的書,讓我們在這本《黛萊絲的一生》中再一次掀起一場恨意之旅。
03
《了凡家訓》
作者: [明]袁了凡 / 費勇
共讀時間:9月15日-9月19日
你的2025年枕邊書
簡介:
有書友在讀完這本書后,把它當作2025年自己的枕邊書。
圖片來自《何時是讀書天》
費勇教授再度解讀袁了凡的處世哲理,為讀者們捧出了這本誠意滿滿的作品——《了凡家訓》。
這本書并不只是家訓,費勇教授是這樣說的:
“這是一本非常簡潔的身心健康手冊,八堂濃縮版的中國式人生課。其中的核心理念和《了凡四訓》是一脈相承的:重視修心養(yǎng)性,無論做什么都不能背離根本的道?!?/p>
可以說,《了凡家訓》是一套歷久彌新的處世哲學和實踐體系。費勇教授的現(xiàn)代解讀,更是為當代讀者架起了一座通往古典智慧的橋梁。
讀這類經(jīng)典作品,是一場長期的修行。不在于多快、多少,而在于持之以恒。
可以讀得慢,可以讀得少,但一定要讀到內(nèi)心里去。然后在長期閱讀中,開啟一場內(nèi)化于心的修行。
因此,《了凡家訓》是一部適合放在枕邊的書,它不能被置之高閣,也不能被“速讀”,它需要被“安放”——而枕邊,正是安放它的最佳位置。
9月,來果麥書友會共讀《了凡家訓》,開啟這一場成長的修行。
04
《她彌留之際》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共讀時間:9月22日-9月26日
“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垂死的老女人了?!?/strong>
簡介:
人只有在生死邊緣,才會懂得當下的可貴。
波伏瓦和母親的關系一直是緊張的。一提起母親,她總是應激似的化身“戰(zhàn)斗的海貍”。
年少的波伏瓦與母親的故事里,充滿了我們所熟悉的元素:
那些無視個體邊界感的入侵、那些被冠以“為你好”之名的控制、那些因觀念沖突爆發(fā)的爭吵、那些逃離后的疏遠與隔閡……
成年后的波伏瓦與母親不再親密,她逃離了這個家。而母親則成為她遺留在過去的一座雕塑,一個影子,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
圖片來自《還有明天》
直到她55歲那年。
一通家里的緊急電話叫住她,獨居的母親在街上摔倒,被送往醫(yī)院,而且還查出了癌癥。
當波伏瓦再次見到母親時,母女二人的位置像是對調(diào)了一樣:母親虛弱地被困在病榻上,而波伏瓦成了那個要事事做主的大人。她不再是孩子,母親不再蠻橫。
波伏瓦終于有機會放下戰(zhàn)斗姿態(tài),近距離地、平等地、好好地重新認識這個女人:她不全然是自己的敵人,她是自己的母親,也是弗朗索瓦絲;她有蠻橫、專制的一面,也有獨立、要強的一面。
圖片來自《還有明天》
波伏瓦說:“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垂死的老女人了。當我們在黑暗中交談,我覺得自己過往的不快得到了緩解:我在重續(xù)青春期時被打斷的對話,我們之間的分歧和相似妨礙了我們再將它拾起。”
在母親病床前,在生與死的縫隙中,波伏瓦抓住了一絲近乎溫柔的諒解,但這一切似乎又來得太遲了。
母親很快去世了,而波伏瓦母親臨終前留下了這本頓悟——《她彌留之際》。
“當你所愛的人要死去,你會因為自己比她活得更久而感到刻骨銘心的悔恨。”
西蒙娜·德·波伏瓦——這位以《第二性》撼動世界的女性主義先驅(qū),在世人眼中是理性、冷峻的斗士,但在這本不到兩百頁的小書中,她罕見地褪去鎧甲,袒露脆弱。
在這本書里,我們能讀到母女間復雜又深刻的愛恨,能讀到一個人該如何面對親人逝去的生死命題,然后我們會懂讀:愛,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
9月,讓我們一起走進波伏瓦和她母親的故事。
以上就是9月份果麥書友會將會共讀的4本書,如果有一本打動了你,那就來參加共讀吧!
以上內(nèi)容包含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