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李嘉誠,大伙都知道是香港老牌首富,一輩子打拼出來幾千億的資產(chǎn),那真是幾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
可如今他都97歲高齡了,再多的錢對他而言又有什么意義呢?
外界關于李嘉誠何時退休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如今表面上他已交棒,實際上卻是“退而不休”。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令這位商業(yè)巨頭最難以放下的,似乎并非千億資產(chǎn)的變動,而是他那兩個年近60歲的兒子,這是為何?
2909億身價也救不了兩個兒子
李嘉誠都已經(jīng)97歲的高齡了,放在普通人身上,這把年紀都已經(jīng)在享兒孫福了,可是李嘉誠現(xiàn)在還在一線努力奮斗。
或許是因為李嘉誠自己太過努力了,所以對比之下他的兩個兒子就顯得太過平常。
但是李嘉誠近期的一系列動作卻飽受爭議,包括計劃將43個港口打包出售給美國貝萊德集團,以及清空上海和黃藥業(yè)的股權,都像是在為一個失衡的未來做著無奈的風險對沖。
他一生精于計算,卻似乎算漏了人性的復雜。
大兒子李澤鉅曾經(jīng)是父親最完美的復刻品,他頂著斯坦福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的光環(huán),21歲便加入長江實業(yè),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還在不同部門之間輪崗,踏實地學習著公司的運作邏輯。
1986年,年僅22歲的李澤鉅被派往加拿大溫哥華,主持世博會舊址的開發(fā)項目。
年輕的李澤鉅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才華,他提出的“萬博豪園”方案,巧妙地結合了高端住宅與商業(yè)配套。
他親自參與設計,嚴格把控質(zhì)量,并創(chuàng)新地推出了“先體驗后購買”的銷售策略。
最終,“萬博豪園”項目銷售一空,為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也讓李澤鉅在集團內(nèi)部一戰(zhàn)成名,徹底站穩(wěn)了腳跟。李嘉誠對此十分滿意,曾公開稱贊他“像我年輕時,敢闖敢拼”。
但是轉折來了,1996年5月2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綁架案徹底扭轉了他的人生軌跡。
他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李嘉誠在未報警的情況下,冷靜地支付了10.38億港幣的巨額贖金。最終,李澤鉅雖然平安歸來,但是這件事卻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
從此,他的性格變得極其謹慎與保守。開會時,他不再與父親爭辯,安保級別驟然提升,身邊常年跟著25名保鏢,出入乘坐防彈車,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
2018年,李嘉誠正式將長江實業(yè)的控制權交給了他。但被陰影束縛的李澤鉅,只是守著龐大的家業(yè)不敢有絲毫大動作,一切以求穩(wěn)為先。
去年,一家內(nèi)地AI公司尋求合作,計劃共同開發(fā)工業(yè)智能系統(tǒng),李澤鉅卻以“風險太大”為由拒絕了。
結果,這家公司轉而與他的競爭對手合作,短短半年就賺取了20億。
李澤鉅如今的管理狀態(tài)是無大錯也無新動靜,他不敢漲香港新樓盤的價格,也不敢翻新內(nèi)地的舊項目,只是緊盯著財務報表,確保數(shù)字不會出現(xiàn)虧損。
兩個極端
福布斯曾經(jīng)評價李澤鉅,像一只精密的鐘表一樣管理著公司,看著是精準無誤,但恰恰缺乏了父親那種打破常規(guī)的勇氣。
反觀次子李澤楷,他與哥哥的保守形成鮮明對比,一度被外界描述為另一個極端。
他的緋聞似乎總比他的生意更引人注目。
但實際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科技天才”。年輕時的他性格叛逆,不愿接受父親的安排,向父親借錢后便獨自跑到美國硅谷創(chuàng)業(yè)。
1990年,他成立了衛(wèi)星電視公司,通過與MTV等知名頻道合作,迅速打開了亞洲市場。
1993年,他以9.5億美元的價格將公司出售給新聞集團,短短三年便凈賺8億美元。
2000年,他創(chuàng)辦盈科電訊,并斥資130億美元收購了香港電訊,完成了當年亞洲最大規(guī)模的并購案之一。
李嘉誠一度對他寄予厚望,高興地認為他能闖出一條新路,甚至公開說他“本事比我還大”。
可惜好景不長,盈科電訊的擴張因管理層分歧和市場誤判陷入困境,股價暴跌,虧損擴大。
這次危機暴露了李澤楷在企業(yè)長期運營和風險把控上的明顯短板,最后還是李嘉誠調(diào)動家族資源為他填補虧損,才助他渡過難關。
事業(yè)有了起色后,他的心思卻更多地放在了談情說愛上,顯得有些“不務正業(yè)”。
從與梁洛施公開戀情,為其生下三個兒子后支付5億分手費,到后來與TVB小花林宣妤交往生下一對龍鳳胎,再到與港姐季軍郭嘉文低調(diào)相處多年,他的感情生活豐富多彩,卻從未將任何一位伴侶正式納入家族。
去年,李嘉誠想讓他接管集團的科技投資板塊,他卻把錢投給了幾個網(wǎng)紅公司,半年就虧損了數(shù)億。
為此他與父親大吵一架,聲稱“你不懂年輕人的市場”???0歲的人,依舊心不在焉,在董事會上當著父親的面刷手機新聞,對家族的“老掉牙業(yè)務”不屑一顧。
生命的賽跑,失算的布局
其實李嘉誠最初為兩個兒子規(guī)劃的繼承路徑,是一守一攻,相得益彰,他希望李澤鉅能穩(wěn)固公司和家族的根基,而李澤楷則能開疆拓土探索新的商業(yè)版圖。
但是這個完美的設想,最終被兩個走向極端的兒子徹底打破了。
李澤鉅的過度保守讓龐大的商業(yè)帝國錯失了一個又一個新時代的風口,陷入了增長停滯的困境。
而李澤楷的過度冒進,則不斷地損耗著家族積累下的資本與聲譽,這種家族內(nèi)部的繼承困局,很快便外溢為一場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
面對這種停滯和崩盤并存的局面,97歲的李嘉誠不得不親自下場,進行最后一搏。
他拋售巴拿馬港口90%的股權,套現(xiàn)了1380億元,計劃出售43個港口給貝萊德集團,這些舉動自然引起了國內(nèi)巨大的爭議。
他被質(zhì)疑“商人沒有祖國”,甚至遭到港澳辦和《大公報》的點名批評,曾經(jīng)的“愛國企業(yè)家”形象受到重創(chuàng)。
外界或許無法理解,但這些看似無情的商業(yè)決策,更像是一位年邁家長在確認兩個兒子都無法駕馭這個復雜帝國后,被迫采取的資產(chǎn)保全方式。
李嘉誠曾感嘆:“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他用一生積累的2909億港幣,卻買不來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也留不住無情流逝的時間。
如今,他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常常對著兒子們的報告嘆氣。
這位撐了一輩子傘的商業(yè)巨人,終究發(fā)現(xiàn),有些路,兒子們必須自己走,而能駕馭財富的,從來不是財富本身,而是人。
這或許就是他晚年最大的挑戰(zhàn)與無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