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想想怎么靠自己活著”。
有211大學生在19歲生日的時候被父母告知,國慶假期將是留給自己“最后的緩沖”,此后家里將不會再給自己提供任何的生活費。
圖片來源網絡
她的故事并不是個例,當一些大學生還在為每月生活費給多少、2000夠不夠,以及自己每個月的生活費到底處于大學生群體的哪一個等級和父母掰扯時;
圖片來源網絡
一些大學生已被父母直接斷供:0生活費,自己想辦法養(yǎng)活自己。
在父母看來,孩子已經成年,斷供讓孩子更早學會獨立和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
而在孩子看來,“斷供”更像是讓自己“沒苦硬吃”,背后的窘迫、焦慮、委屈,平衡學業(yè)和掙錢的壓力,父母根本不了解。
被迫“斷供”的大學生們具體都經歷了什么?做出“斷供”決定的父母,具體是怎么想的?到底要不要給孩子“斷供”?
1
被斷供的大學生:
以為說說,沒想到來真的
一開始,大學生們并不認為父母口中的“不給生活費”能嚴格執(zhí)行,在他們看來,父母再怎么樣,也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沒有錢花。
于是,當父母提出要“斷供”時,大學生們總是故作輕松地說“好呀”,但等到了以往父母打錢的固定時間,銀行卡賬戶還是沒有動靜,大學生們才慢慢感受到父母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圖片來源:小紅書@黃金莽
意識到這一點的他們往往一面咬牙堅持,立志不讓父母看扁,一面卻又暗自心碎——“沒想到爸媽真的舍得一分錢不給我。”
慢慢地,大學生猛然醒悟:父母那句 “這個月錢夠花嗎?”,藏著兩層試探。一是想摸清她的花銷情況,二是若得知錢有結余,下個月的生活費便會隨之減少。
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們難免會覺得自己被爸媽“做局了”。
而關于生活費的驟降或消失,大學生們不僅失望,更多的還有委屈。
一邊是爸媽要求自己要有理財觀念,要獨立自主,一邊又是在互聯網上總是刷到的“錢在哪里,愛就在哪里”、“現在的孩子要富養(yǎng)”,再加上現在大學生還面臨著越來越卷的學業(yè)壓力:
這樣的觀念博弈讓今天的大學生在被父母斷供后陷入了一個困境,他們總是在捫心自問——
現在搞沒苦硬吃這一套還有必要嗎?父母怎么不理解我學業(yè)壓力有多大?父母對自己是不是有點太不信任了?
盡管大學生內心也很清楚,自己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符合爸媽所說的“亂花錢”、“不懂理財”的人設,比如吃飯總是不顧性價比一定要選出片的“漂亮飯”;出門旅游總是忘記帶夠衣服,每次都是在當地買;無論是近處還是遠門,打車都毫無負擔.......
圖片來源:小紅書@小紅薯6440900C
但在大學生的心里,這些看似有些“大手大腳”的消費只不過是偶爾為之,爸媽用“愛花錢”這樣的詞來定義自己未免有些武斷。
然而生活費斷供已成事實,孩子也不得不自食其力、自負盈虧。
消費降級,成了首當其沖的省錢方式:吃飯不再追求高價、精致的餐廳,食堂、拼好飯、外賣神券、直播間團購.......哪怕是省下來一塊兩塊,都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
曾經閉眼買的機票,如今也被拆分為四五份用來買最便宜的火車硬座;哪怕是假期回家,親戚過年給的紅包也被視若珍寶,因為在他們看來,只要超過100,都已算是一筆巨款......
這樣“緊巴巴”的生活,也讓他們時刻感受到一種源于內心的“窘迫”。
應對“斷供”,“節(jié)流”遠遠不夠,大學生們還要去思考如何“開源”。
他們有的在課余去干學校助管,有的去學校周邊的商城、飯館干兼職,有的在各個家教群里找自己能干的家教......要求不高,只要能夠覆蓋自己已經節(jié)省過的生活費,就已經足夠。
錢有了,可焦慮卻依然存在,對這些大學生來說,困難不是物質上的,而是要平衡學業(yè)壓力和掙錢壓力。同學都在卷績點卷考公考研,自己要騰出很多精力花在掙錢上。
更讓人無奈的是,父母吃苦觀的差異,讓孩子即便沒被徹底斷了經濟支持,他們也得在“額外收入”這件事上格外謹慎。
因為哪怕是對于一些沒有徹底斷供的大學生來說,兼職賺來的錢也從不敢讓父母得知,因為這意味著父母的那句——“那你有錢這個月生活費就少給你點吧。”
這樣做的代價,是打亂了正常大學生活的節(jié)奏,能平衡好兼職和學業(yè),賺錢和讀書“兩手抓”的人還是少數,大部分被斷供的大學生,只能靠頻繁的曠課來做兼職賺錢。
有大學生始終找不到上學的真切感覺,課堂上不清楚老師的教學進度,參與的社團活動數量,甚至比高中時期還要少,以及從不敢去參加寢室、班級的聚餐和其他活動......
她也總是感到不解:明明家庭經濟條件并不算差,為何自己非要按照父母的要求,比身邊多數同齡人更早地為生計奔波?
“感覺就像被故意多安排了一項任務?!?/strong>她常常會懷疑這份努力的意義 ——“好像費了額外的力氣,到最后也只是過上了其他普通大學生不費勁兒就能擁有的生活?!?/p> 2 決定斷供的父母: 出于不同的考量 在“父母斷供大學生活費”的討論背后,每個家庭的選擇都藏著不同的現實考量。 在父母看來,這些看似“狠心”的決定,并非單純的“沒苦硬吃”,更多時候是中年父母在時代壓力、教育觀念與親子關系中的復雜博弈。 “以前總覺得給孩子多些錢,她在外面能少受點委屈,可現在我自己的工資都快撐不起家里的開銷了?!?/strong>一位在廣州某制造業(yè)工作的張父,是最早給女兒降生活費的家長之一。 去年年初,他所在的工廠因訂單減少開始裁員,盡管他保住了崗位,但月薪還是從原本的1.2萬元驟降到7000元。家里不僅要還每月4500元的房貸,還要承擔老人的慢性病醫(yī)藥費。 “以前給孩子 4000 元生活費不覺得吃力,可現在每一筆支出都要摳著算,降薪后第一次給孩子打生活費時,我在銀行ATM機前猶豫了半小時。” 這樣的困境并非個例,近年來,不少中年父母面臨著“中年返貧”的危機,曾經穩(wěn)定的收入變得岌岌可危,再加上今年還迎來了大學生學費上漲—— 從統計數據來看,2025 年全國已有 20 多個省份陸續(xù)上調高校學費,各高校每年上漲金額從 500 元到 20000 元不等,其中,上海、四川、吉林等個別地區(qū)的漲幅甚至達到了20% 至 35%。 而民辦高校則更為顯著,比如上海中僑職業(yè)技術大學藝術類本科年學費突破4.3萬元,較去年上漲23%;南京傳媒學院播音專業(yè)亦漲價1萬元。 圖片來源網絡 除此之外,很多留學生,也被父母斷供了。 圖片來源:小紅薯@小紅薯61C73FD7 就像一位母親在家庭群里無奈所說:“不是爸媽不想供你,是我們現在連自己的社保都快交不起了?!?/strong>這種被生活推著走的窘迫,讓“斷供”成了他們不得不做的選擇。 除了現實壓力,“鍛煉孩子獨立”的教育觀念,也讓不少父母主動按下了“斷供”的按鈕。 在北京某國企工作的一位母親,從兒子進入大學的第二個學期起,就開始逐步減少生活費?!拔覂鹤訌男]缺過錢,上大學后每個月花6000多元,買雙鞋就要 2000 塊,一點都不知道錢難賺?!?/strong> 為了讓兒子學會理財,她特意制定了“階梯式斷供計劃”:第一個月把生活費從 4000元降到3000元,第三個月改為每兩個月發(fā)一次,同時要求兒子記錄每一筆開銷。 “我不是要為難他,是想讓他知道,父母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strong> 有次兒子抱怨兼職太累,李母沒像以前那樣心疼,而是給兒子發(fā)了自己加班到凌晨的朋友圈截圖:“媽媽現在每天加班兩小時,才能多賺100塊,你兼職一天能賺200塊,已經比媽媽輕松多了?!?/strong> 在這些父母看來,大學是從校園到社會的“緩沖帶”,早點讓孩子體驗賺錢的辛苦,才能讓他們在畢業(yè)后更快適應社會。 當然,并非所有“斷供”都源于理性考量,還有一小部分父母將“斷供”當成了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大二學生小林就曾因拒絕聽從父母安排的專業(yè)調劑,被父親拉黑了微信。“我爸說,要是不換專業(yè),就再也不給我一分錢。” 小林記得,那天晚上她反復給父親打電話,可電話那頭始終是冰冷的忙音,直到第二天早上,她才收到父親的短信:“你從現在起開始自己攢錢,馬上開學了該交各種費用了,你以后好自為之,一切與我無關了?!?/strong>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的“斷供”充滿了情緒化的對抗,但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的那樣: “拿錢要挾孩子的,親情會在那一刻斷到只剩下錢的紐帶。一旦孩子能掙錢了,那她的人生就跟父母沒有任何關系了?!?/p> 無論是現實所迫,還是讓孩子獨立、自我承擔,父母都是在深思熟慮后,最終做下了斷供這一選擇。 3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斷供? 對于大學生來說,被迫斷供的困境在于,他們內心認為父母讓自己“學會理財”“早點獨立”的觀念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 這樣的選擇的確給予了他們獨立賺錢、理財、消費的能力,在計算著每一筆收入和開銷的過程中,被迫斷供的大學生們比同齡人更早地學會了如何去規(guī)劃自己的金錢。 但在這之后,他們也會不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被迫斷供帶給自己的收獲,是否能夠平衡自己因省錢和兼職而失去的東西?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的那樣:“雖說勤工儉學也是個技能,但總的來說我國還是卷學歷成績人脈為主,不會有哪個單位因為你勤工儉學就覺得你很有能力,就給你offer?!?/strong> 哪怕是所謂省錢的能力,也會在之后的摸爬滾打中慢慢學會。 而除卻因兼職而耽誤的成績不談,在今天的大學里,學生們的生存法則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績點,和朋友與同學的社交、沉下心來去出研究成果.......這些不可量化的成本對于一個大學生的長期發(fā)展來說不可或缺。 因為要去賺錢來滿足基本生活而把上述這些隱形成本拒之門外,未免有些得不償失,畢竟絕大多數孩子,不太會靠做兼職,真的創(chuàng)業(yè)闖出一番大事業(yè)。 除了這些現實的考量,斷供對大學生的影響更涉及到他們的情感內核,引發(fā)的心理震蕩往往比物質窘迫更難消解。 對尚處于心理成長期的大學生而言,父母的經濟支持不僅是生活保障,更是情感聯結的具象化表達——穩(wěn)定的生活費背后,是“被愛、被重視”的心理確認。 而突然斷供打破了這種確認,讓他們下意識將“錢的中斷”與“愛的收回”畫上等號,進而產生“父母的愛是否帶有條件”的深層質疑。 圖片來源:小紅薯@希遠 這種質疑會逐漸轉化為情感不安全感,比如有的學生即便靠兼職解決了生計,也會習慣性隱藏收入,生怕“賺錢”成為父母進一步減少支持的理由,親子間的信任紐帶難免悄然斷裂。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情感隔閡還會反向影響大學生對“獨立”的認知。 父母期望通過斷供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能力,但當孩子在兼職與學業(yè)的拉扯中疲于奔命,在社交場合因經濟壓力自卑退縮時,他們感受到的往往不是“成長的成就感”,而是“被拋棄的孤獨感”。 這種狀態(tài)下,所謂的“獨立”更像是被迫的自我防御,而非主動的能力建構。 的確,真正的獨立教育,應該是父母在理解大學階段“大學學習和成長優(yōu)先”核心需求的基礎上,以適度引導替代強制斷供——比如和孩子共同制定理財計劃、鼓勵適度兼職等等。 讓“鍛煉獨立”與“傳遞關愛”并行,才能真正幫孩子成長為經濟與心理雙重獨立的成年人。 參考資料: [1]南風窗-剛上大學,父母斷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