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說:我最近不想養(yǎng)孩子,看到孩子就煩,不想給他做飯,不想給他洗衣服,不想督促他學習,只想一個人安靜地待著,我這是心理有問題了嗎?
事實上,有這樣感受的媽媽,不在少數(shù)。
嘴上一邊說“愛孩子”的同時,心里又常常藏著疲憊和失望:孩子愛頂嘴、作業(yè)拖拉、沉迷游戲、不聽話、不夠懂事……
但你有沒有想過:
是不是你情緒低落的時候,看誰都不順眼?是不是你壓力太大時,連孩子的一個呼吸聲都覺得吵?
如果你看孩子哪哪都不順眼,不是孩子差,而是你的能量太低了。
你看孩子不順眼,是你“能量耗盡”的信號
心理學里有個概念叫:鏡映效應。
意思是:我們會把自己的認知模式和情緒,不自覺地投射到最親近的人身上。
當你疲憊、自責、焦慮的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就容易被你放大成“缺點”。
當孩子頂嘴時,是因為你內(nèi)在有未被釋放的憤怒;
當孩子哭鬧時,是你情緒壓抑后的代償出口
當孩子磨蹭時,是你內(nèi)心焦慮的鏡像反應。
就像手機沒電了,我們的“情緒電池”被耗盡了,哪怕孩子只是大聲說話,也可能引爆內(nèi)心不滿的情緒。
我就發(fā)現(xiàn)了,有段時間對孩子的態(tài)度差別非常大,而原因就是我最近工作狀態(tài)波動比較大。
工作順利的時候看孩子就開心,工作不順的時候,看孩子哪哪都不順眼。
我們看到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看孩子不順眼,其實也是不夠接納自己,不夠愛自己。
愛滿則溢,當我們內(nèi)心充滿愛的能量,自然會懂得如何接納和愛孩子。
我也覺得,孩子所有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家長的情緒問題。
沒有接納情緒,更沒有通過正確的方式去排解情緒,當我們情緒對了,一切都對了。
從即刻起,好好地接納情緒與之和平相處,萬物皆美好!
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和贊美
如果你看到孩子身上都是毛病,真正的原因不是你吹毛求疵,也不是孩子真的一無是處,而是我們和孩子朝夕相處。
比如:早上孩子不想起床、寫作業(yè)太磨蹭、太懶、吃飯?zhí)羰场?/p>
更要命的是,孩子天天給你帶來“新創(chuàng)意”,而且每個細節(jié)都在你的眼皮子底下循環(huán)播放。
父母還會不自覺地拿孩子比來比去,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可以早早寫完作業(yè),自家孩子卻磨磨蹭蹭;
別人家背古詩300首信手拈來,自家孩子背一首都吞吞吐吐……
比較這把“刀”,殺人于無形,它??匙约杭液⒆拥膬?yōu)點,砍得父母心里全是“別人家孩子”的影子,唯獨沒有自己家孩子的模樣。
我想到我的表哥,從小智力有些問題,但是舅舅一家人,從來沒有在他面前打擊過他的自尊心,一直以正面肯定為主。
表哥在繪畫方面的天賦也被挖掘出來,現(xiàn)在在我們縣城是一名畫家。
我們教孩子,不是揪著他的問題不放,而是讓孩子在優(yōu)秀的一面綻出花來。
當父母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優(yōu)點時,孩子會相信自己是如此優(yōu)秀,會更加自信、陽光,想要變得更好。
很多父母源于對未來的焦慮,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看不到孩子的優(yōu)點。
換一個角度,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一位媽媽說:我以前討厭兒子撒嬌,哼唧唧的哭,卻忘了他也是個小孩子。老師說撒嬌也是一種自我保護,這是他的能力。
我想,真正愛一個孩子,連他發(fā)脾氣的時候,你也會覺得他很可愛。
一定要用欣賞眼光看孩子,一個事情,角度不同,理解不一樣。多發(fā)現(xiàn)孩子的身上的優(yōu)點。
孩子有缺點很正常,他爸媽缺點也不少,大家互相包容,日子才能過得開心。
孩子的缺點也可以變成優(yōu)點,關鍵看父母怎么對待。我們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才能將孩子的隱藏技能挖掘出來。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但有樂觀開朗的父母。
其實說到底還是那句話,要想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得修煉“靜待花開”的功夫。
那就要把孩子當成花草樹木來培養(yǎng),花草樹木,首先都是一顆種子。
咱們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天賦是一顆什么樣的種子。
然后接納這顆種子,去培養(yǎng)種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存在,有他獨特的意義,看見他,接受他,給他需要的陽光和雨露,再陪伴他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