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泰安的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不是散落在齊魯大地上的孤立“寶貝”——它們是串聯(lián)起五千年文明的“時空項鏈”:大汶口遺址的彩陶豆藏著東夷農(nóng)耕的初光,岱廟天貺殿的琉璃瓦映著帝王封禪的儀仗,泰山石刻的筆墨勾連中國書法的流變,白佛山石窟的造像訴說佛教東傳的融合,顏子廟的梁架與蕭大亨墓地的石雕則承載著宗族倫理與官僚禮制的重量。這些國保單位,實則是解碼泰安“泰山文化核心區(qū)”身份、讀懂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質(zhì)的活態(tài)密碼。
??本文以“歷史縱深為經(jīng),當代實踐為緯”,為這10處國寶立傳:其一,解鎖“文明層累密碼”,在大汶口遺址與古石橋的對話中見史前聚落向商貿(mào)重鎮(zhèn)的演進,在岱廟與泰山古建筑群的布局里品“天人合一”的禮制邏輯,讓每一處國寶都成為可追溯的文明切片;其二,直面“保護傳承痛點”,不回避古石橋的通行壓力、石窟造像的風化危機、管理分散的困境,更細致描摹“科技賦能”(如毫米級掃描、AI病害預測)與“分區(qū)施策”(核心區(qū)封閉、展示區(qū)研學)的破局路徑;其三,挖掘“價值轉(zhuǎn)化智慧”,從“史前制陶研學”激活大汶口遺址,到“數(shù)字云平臺”整合10處國寶敘事,再到“祭顏大典”延續(xù)宗族文化,展現(xiàn)國寶如何從“文物標本”變?yōu)椤拔穆靡妗迸c“精神課堂”。??
更難得的是,文章始終緊扣“文明的流動性”——當納米材料守護泰山石刻的字跡,當VR技術(shù)還原天貺殿壁畫的細節(jié),當顏子廟的家訓走進中小學課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物質(zhì)遺存的修復,更是文化基因的喚醒:它喚醒的是東夷先民的創(chuàng)造智慧,是帝王禮制的精神內(nèi)核,是三教融合的包容胸襟,更是當代人對“如何讓文物活在當下”的深度思考。??
讀懂這10處國保單位,便讀懂了泰安的“文明根脈”:它們是五千年時光在泰安土地上的沉淀,是從史前到明清的“立體史書”,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愿讀者循著文中的脈絡(luò),既能觸摸大汶口彩陶的溫度、泰山石刻的力度,也能看見國寶在當代生活中的鮮活模樣——這正是“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文明”的真諦,亦是中華大地每一處國保單位“歷久彌新”的生動注腳。
泰安10處國保單位:凝固的文明史詩與當代傳承的破題之路
張慶明?
泰安的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絕非孤立的“文物名錄”——它們是從新石器時代延伸至明清的“文明時間軸”,是串聯(lián)起東夷農(nóng)耕、帝王禮制、宗教融合、宗族倫理的“文化基因鏈”。從大汶口遺址的彩陶豆里能讀出五千年前的農(nóng)耕智慧,岱廟天貺殿的琉璃瓦上仍映著帝王封禪的儀仗,泰山石刻的筆墨間藏著中國書法的千年流變,白佛山石窟的造像中可見佛教東傳的軌跡。這些“國寶”,既是泰安作為“泰山文化核心區(qū)”的家底,更是解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生生不息”的鑰匙。
一、史前文明的“第一塊拼圖”:大汶口遺址與古石橋的時空對話??
泰安的文明記憶,始于大汶河畔的泥土與石器。大汶口遺址(岱岳區(qū)大汶口鎮(zhèn))作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959年的首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直接將山東史前文化從“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千年,填補了中國史前文化譜系中“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過渡空白。遺址出土的1000余件文物里,不僅有實用的背壺、鏤孔豆(用于盛放糧食),更有造型精美的高柄杯(推測為祭祀禮器),陶器表面的紅陶黑彩、壓印紋,印證了當時手工業(yè)已從農(nóng)耕中分離;墓葬中隨葬品的數(shù)量差異(少則幾件,多則數(shù)十件),則標志著父系氏族社會“私有制萌芽”的到來——這處遺址,本質(zhì)是東夷部落從“群居共享”走向“文明分化”的實物見證。
而大汶口古石橋(同屬岱岳區(qū)大汶口鎮(zhèn)),則是對這處史前遺址“文明延續(xù)性”的最好呼應(yīng)。這座始建于明,重修于清的65孔石橋,全長571米,是山東現(xiàn)存最長的古代石拱橋,也是至今仍在通行的“活態(tài)文物”。橋面五塊青石板用鐵制“扒鋸鉗”連接加固,橋墩迎水端呈“尖梭形”以削減水勢,既顯明清工匠的水利智慧,也見證了大汶口從“史前聚落”到“運河商貿(mào)重鎮(zhèn)”的變遷:清代《泰安府志》記載,石橋建成后“商旅輻輳,舟車絡(luò)繹”,南方的絲綢、北方的糧食在此中轉(zhuǎn),橋畔曾有“七十二家店、八十家鋪”的繁華——如今,石橋兩側(cè)的石縫里仍嵌著明清時期的鐵釘、碎瓷片,行人踏過的石板被磨得光滑,恰是“史前文明”與“近代生活”跨越五千年的對話。
當前,大汶口遺址的保護已進入“考古公園”階段:2023年開放的遺址博物館,通過“情景復原”展示史前人類的居住、耕作場景,游客可親手觸摸仿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遺址核心區(qū)劃定1.2平方公里保護范圍,采用“無人機巡查+地下文物監(jiān)測”技術(shù),避免施工對遺存的破壞。而古石橋則面臨“交通壓力與保護”的平衡難題——作為當?shù)卮迕袢粘Mㄐ械囊?,橋面磨損、橋墩滲水問題凸顯,2024年泰安市投入80萬元進行局部修繕,更換松動石板,修補橋墩裂縫,但如何在“保障民生通行”與“文物保護”間找到長效方案,仍是待解課題。
二、泰山文化的“核心圖騰”:岱廟、古建筑群與石刻的禮制密碼??
泰安10處國保單位中,岱廟、泰山古建筑群、泰山石刻構(gòu)成了“泰山文化”的鐵三角,它們共同承載著中國古代“帝王封禪”與“神山信仰”的核心邏輯。
??岱廟是“帝王祭天”的“東方圣殿”,始建于漢,現(xiàn)存建筑以元明清為主,與故宮、曲阜孔廟并稱“中國三大宮殿式建筑”。其核心建筑天貺殿,高22.3米,寬48.7米,殿內(nèi)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長62米,繪有630余個人物、30余匹戰(zhàn)馬,生動再現(xiàn)泰山神出巡與回宮的儀仗——這幅壁畫不僅是藝術(shù)珍品,更暗藏“帝王借神山權(quán)威鞏固統(tǒng)治”的政治隱喻:泰山神的服飾、儀仗與古代帝王無異,實則是“君權(quán)神授”思想的視覺化表達。廟內(nèi)保存的秦代李斯篆書《泰山刻石》(僅存10字),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篆書碑刻之一,字跡瘦勁挺拔,既是秦始皇“書同文”的實證,也是泰山“帝王石刻史”的開端。
如果說岱廟是“山下的禮制起點”,泰山古建筑群則是“山上的信仰序列”。從紅門宮的“一天門”(標志“人間”進入“仙界”),到中天門的“二天門”(象征“半山腰的過渡”),再到南天門的“三天門”(代表“抵達天庭”),30余處古建沿登山道層層遞進,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轉(zhuǎn)化為可感知的空間:碧霞祠的銅鑄屋頂(用銅300噸)、鐵鑄山門(重1.4萬公斤),彰顯明代皇家對“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尊崇;靈巖寺千佛殿的40尊宋代彩塑,人物表情各異(有的慈悲,有的威嚴),衣紋褶皺如流水般自然,被譽為“海內(nèi)四大名塑”之一——這些建筑不只是“宗教場所”,更是古代人“對神山的空間想象”與“皇家工藝的巔峰呈現(xiàn)”。
而泰山石刻,則是這部“泰山文化史”的“文字注腳”。2000余年間,500余座碑碣、800余處摩崖題刻遍布山體,形成“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天然博物館”:秦代《泰山刻石》的篆書“瘦硬通神”,漢代《張遷碑》的隸書“方勁雄渾”,唐代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的行書瀟灑,宋代蘇軾“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楷書厚重,清代乾隆御筆的草書奔放——這些石刻不僅是書法藝術(shù)的傳承,更記錄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語境:漢武帝的《泰山刻石》宣揚“大一統(tǒng)”功業(yè),杜甫的《望岳》詩刻抒發(fā)“憂國憂民”情懷,徐霞客的游記摩崖則是明代地理考察的珍貴資料。
如今,這三處國保單位的保護已進入“科技賦能”階段:岱廟建立“天貺殿壁畫數(shù)字化檔案”,通過毫米級掃描記錄壁畫顏料層的老化情況,用AI預測病害風險;泰山古建筑群的碧霞祠,安裝“微震監(jiān)測儀”實時監(jiān)測銅屋頂?shù)慕Y(jié)構(gòu)變化,避免游客過多導致的振動損傷;泰山石刻則采用“納米材料防護”技術(shù),在《泰山刻石》表面涂抹透明防護劑,既防止雨水侵蝕,又不影響字跡觀感。同時,“數(shù)字岱廟”“云上泰山”等線上平臺上線,游客足不出戶即可360度查看天貺殿壁畫、摩崖石刻細節(jié),實現(xiàn)“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的雙贏。
三、宗教融合的“活態(tài)標本”:白佛山、洪頂山與棘梁山的信仰交響??
泰安的國保單位中,白佛山石窟造像、洪頂山摩崖、棘梁山石刻(均位于東平縣),是中國北方“佛教東傳”與“三教融合”的關(guān)鍵實物證據(jù),它們的存在,打破了“泰山文化僅為儒家與道教”的刻板認知。
白佛山石窟造像始建于隋開皇七年(587年),現(xiàn)存138尊造像分屬隋、唐、宋三代,核心是第一號窟的“十六王子像”——這是國內(nèi)唯一以“釋迦牟尼十六位王子出家”為題材,且有明確記銘(“開皇七年,比丘洪遵造”)的造像窟。110條造像記銘中,既有“為皇帝、皇后祈?!钡墓俜奖硎?,也有“為亡父母追福”的民間愿望,直觀反映了隋代佛教“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普及程度。更特殊的是,山上的金代“三教堂”,將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像供奉于同一殿堂,是國內(nèi)現(xiàn)存較早的“三教合一”建筑——這種布局,印證了金代“儒釋道從對立走向融合”的文化趨勢。
洪頂山摩崖則因“解開書法史之謎”聞名。這里的刻經(jīng)由北朝名僧安道一書寫,核心是98字的《文殊若經(jīng)》,字體隸中帶楷、楷中含隸,筆畫既有隸書的“蠶頭燕尾”,又有楷書的“橫平豎直”——這種“隸楷過渡”風格,填補了中國文字從隸書向楷書演變的實物空白,此前學界認為“隸楷轉(zhuǎn)變始于唐代”,而洪頂山摩崖(約公元6世紀)的發(fā)現(xiàn),將這一時間提前了200余年。刻經(jīng)內(nèi)容以“般若性空”思想為主,文字大小不一(最大字徑1.5米,最小僅0.1米),筆畫雄渾有力,既顯佛教的莊嚴,又展現(xiàn)金石書法的“力透山石”之美。
棘梁山石刻(司里山“千佛崖”)則是“三教融合”的集大成者。現(xiàn)存480余尊造像(原788尊)跨越南北朝至明代,最大的釋迦牟尼造像(高5.8米)旁,并列站立著老子、孔子像,形成“佛居中、儒道兩側(cè)”的布局——這是中國北方年代最早(北齊)、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完整的“三教合一”造像群。造像記銘中,既有佛教的“南無阿彌陀佛”,也有道教的“三清四御”,還有儒家的“忠孝仁義”,甚至出現(xiàn)“佛道弟子共造像”的記載——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信仰表達,正是古代中國“文化包容”的生動體現(xiàn)。
當前,這三處石窟摩崖的保護面臨“自然侵蝕”與“展示利用”的雙重挑戰(zhàn):白佛山造像因雨水沖刷,部分隋代造像面部風化嚴重,2023年泰安市聯(lián)合山東大學,采用“傳統(tǒng)石質(zhì)修復+納米硅烷防護”技術(shù),修補造像裂縫,減緩風化速度;洪頂山摩崖位于陡峭山體,游客攀爬易造成石刻磨損,景區(qū)修建觀景步道與防護欄,實現(xiàn)“遠觀保護”與“近距離欣賞”的平衡;棘梁山石刻則因長期暴露,部分造像記銘模糊,文物部門通過“三維掃描+AI識別”,還原模糊文字,建立“石刻文字數(shù)據(jù)庫”,為學術(shù)研究提供完整資料。??
四、宗族與名人的“記憶載體”:顏子廟顏林與蕭大亨墓地的倫理傳承??
泰安的10處國保單位中,寧陽顏子廟和顏林(寧陽縣泗皋村)、蕭大亨墓地石刻(滿莊鎮(zhèn)),是中國古代“宗族文化”與“官僚禮制”的實物見證,它們承載的“敬祖尊賢”“忠孝節(jié)義”思想,至今仍影響著當?shù)厣鐣?/p>
寧陽顏子廟和顏林是孔子弟子顏回(顏子)后裔的家廟與墓塋,始建年代無考,現(xiàn)存建筑以元代大殿為核心,創(chuàng)造了“二梁不在大梁上”“明三暗七”的獨特梁架結(jié)構(gòu)——大殿外觀為3間,內(nèi)部實際為7間,兩根次梁不直接搭在主梁上,而是通過“暗栿”連接,這種“藏巧于拙”的設(shè)計,既避免了主梁受力過大,又符合“顏氏低調(diào)內(nèi)斂”的家風,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筑中罕見的“結(jié)構(gòu)創(chuàng)新”。顏林(顏氏墓地)占地120畝,現(xiàn)存2000余棵古樹,其中“楷樹”(相傳為顏回手植楷樹的后代)、“鳥靈柏”(樹干形似飛鳥)等珍貴樹種,既是生態(tài)遺產(chǎn),也是顏氏宗族“千年傳承”的象征。如今,顏子廟仍會在每年顏回誕辰(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七日)舉辦“祭顏大典”,顏氏后裔從全國各地趕來,誦讀《顏子家訓》,傳承“克己復禮”的儒家倫理。
蕭大亨墓地石刻則是明代官僚喪葬制度的“活教材”。蕭大亨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兵部尚書,曾統(tǒng)管北方邊防,死后獲“太子太?!笔鈽s,其墓地神道兩側(cè)的石雕群(華表、武士、石虎、石羊、石馬、文侍各一對),嚴格遵循明代“一品官”的喪葬禮制——華表高6米,象征“官德高尚”;武士身披鎧甲,手持兵器,代表“武將威嚴”;石馬肌肉線條飽滿,石羊溫順臥地,文侍手持笏板,形態(tài)栩栩如生。更難得的是,石雕上的細節(jié)(如武士鎧甲的“魚鱗紋”、文侍官服的“補子”),與明代《大明會典》中“一品官服飾規(guī)制”完全吻合,是研究明代官制、服飾、石刻藝術(shù)的實物標本。
當前,這兩處國保單位的保護聚焦“活態(tài)傳承”:顏子廟在2024年修繕中,不僅修復了元代大殿的腐朽木構(gòu)架,還增設(shè)“顏氏家風展”,展示《顏子家訓》的歷代版本與顏氏名人故事,成為當?shù)刂行W“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蕭大亨墓地石刻則因長期暴露在田間,石雕底座出現(xiàn)沉降,2025年泰安市投入50萬元進行加固,同時修建“石刻解說牌”,用漫畫形式解讀石雕背后的明代禮制,讓普通游客也能讀懂“石頭上的官文化”。
五、國保單位的“當代命題”:保護與活化的泰安探索??
泰安10處國保單位的當代價值,早已超越“文物保存”的范疇——它們是泰安的“文化IP”,是鄉(xiāng)村振興的“紅色引擎”,是青少年教育的“活課堂”,但在保護與利用中,仍面臨“三大矛盾”:
??一是“保護的專業(yè)性”與“公眾的可及性”矛盾。如泰山石刻的部分摩崖位于險峻山體,近距離保護需專業(yè)技術(shù),但游客渴望“觸摸歷史”;二是“文物的原真性”與“商業(yè)化開發(fā)”矛盾。部分國保單位周邊出現(xiàn)“仿古建筑商業(yè)街”,過度商業(yè)化沖淡了文物的歷史氛圍;三是“分散管理”與“整體保護”矛盾。10處國保單位分屬岱岳區(qū)、東平縣、寧陽縣等不同區(qū)域,管理主體不同,難以形成“泰山文化”的整體敘事。
對此,泰安探索出“三維破局路徑”:其一,“分區(qū)保護”精準施策——核心保護區(qū)(如大汶口遺址核心區(qū)、岱廟天貺殿)實行“封閉管理+預約參觀”,緩沖區(qū)(如蕭大亨墓地周邊)限制商業(yè)開發(fā),展示區(qū)(如顏子廟)適度開展研學活動;其二,“文旅融合”活化利用——串聯(lián)岱廟、泰山古建筑群、泰山石刻,打造“泰山文化精品游線”,年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結(jié)合大汶口遺址,開發(fā)“史前文明研學課程”,讓學生體驗“仿新石器時代制陶”;其三,“數(shù)字整合”整體敘事——2025年上線的“泰安國保數(shù)字云平臺”,整合10處國保單位的三維模型、歷史影像、學術(shù)資料,構(gòu)建“泰山文化知識圖譜”,讓游客通過手機即可“一站式”了解10處國寶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站在岱廟天貺殿前,仰望琉璃瓦上的“龍紋”,再俯瞰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彩陶豆”,不難理解泰安10處國保單位的真正價值——它們不是10個孤立的“文物點”,而是一條貫穿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不是冰冷的“石頭與建筑”,而是活著的“文化基因”。當游客在白佛山石窟讀懂“三教融合”,在顏子廟感受“家風傳承”,在泰山石刻品味“書法藝術(shù)”,他們觸摸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泰安乃至中華文明的“精神根脈”。
??泰安的探索證明:國保單位的保護,從來不是“封存過去”,而是“連接未來”;不是“被動守護”,而是“主動傳承”。這10處國寶,既是泰安的“文化名片”,也是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它們的存續(xù)與活化,正是對“中華文明永續(xù)發(fā)展”的最好承諾。
詠泰安十處國保單位??
岱下琳瑯十珍耀,千年文脈貫秋霄。
?汶口陶光存古拙,岱廟殿瓦映宸旒。?
摩崖石刻書今古,佛窟衣紋記隋唐。
?顏廟柏翠傳家訓,數(shù)智新承歲月遙。?
更循岱麓尋遺跡,文明永續(xù)在今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