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追熱點就像翻舊賬一樣,回憶起過去的事兒。
人早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可名字還在公眾的討論中被提及,甚至連“她的遺愿”都有人代替她表達。這事兒可不是哪部宮廷斗爭的戲碼,而是大S去世后,那兩位律師在互相辟謠罷了。
我跟你說哦,這事我一看到第一眼,心里就啞了一下,沒出聲。
不是沒話說,只是看著真心挺難受的。
難受究竟在哪???她一個人悄然走開了,安安靜靜地離開了,可是她留下的那些家務(wù)事,反倒成為別人手里的“通行證”。只要你嘴皮子溜得順,講話得動聽點,就能“代她說話”。
關(guān)鍵在于,她到底答沒答應(yīng)?。?/p>
你聽,這事真是折騰得挺復(fù)雜的。
你瞧,律師A剛開口說“在代理”這話,律師B立馬就放話說“不打了”。
8月25日,大S生前的代理律師鄧高靜透露,自己還在正式接受委托,案件還在繼續(xù)辦理中。
一開口就是那套正經(jīng)律師的說辭,“請大家耐心等待處理結(jié)果”,這聽著就像是在告訴公眾別急,事情會按照法律程序一步步辦,好像態(tài)度還挺堅定的。
到第二天,也就是8月26日,張?zhí)m那邊“戰(zhàn)蘭女團”的其中一位成員、也是律師的“莉姐”立馬出來回擊,語氣還挺溫和地說:“熙媛的心愿就是放下恩怨,沒打算再繼續(xù)鬧了?!?/p>
兩邊的說法完全不一樣,根本對不上。
有人說案子還在進行中,另一邊卻堅持認為早就不打算繼續(xù)了。有的人表態(tài)“我是她委托的律師”,可另一邊又說“她都已經(jīng)交代過想要和平解決”。
聽到這兒啊,大家估計都得皺起眉頭,心里暗暗琢磨:到底是誰在撒謊呢?
還是說,有人拿著“她的名字”當作保護符號不放?
沒錯,就是這個問題:她再也無法自己開口了。
要是大S還在世的話,她親自出來說一句:“我還在為這事鬧呢”或者“我不折騰了”,也就沒啥好擔(dān)心的。
你跟我說你代表她,她肯定會回你一句:“別瞎扯,這事兒就一句話的事情?!?/p>
可現(xiàn)在,她走啦。
她都開不了口了。
只要你敢把話說得夠大聲,聽眾又信你的,那你說的就算是“她的原話”。
她變成了“默默的支持者”。要堅持立場的,就說她一定會打到底;想妥協(xié)退讓的,就說她只是想體面收場。
她,變成了那種能反復(fù)用得上的“符號”,隨時拿出來用,沒有問題。
一個永遠不能說“不”的名字。
最令人心寒的是,她的遺言,變成了兩個不同版本的劇本。
接下來聊聊,莉姐的講話其實挺講究的,挺有技巧性的。
她沒有硬剛鄧律師,也沒有提名字,但她用了一個最容易打動人的說法:
熙媛臨走前的心愿,就是希望兩邊能放下恩怨,和好如初,畢竟為了那兩個孩子嘛。
這樣的話,就像一位慈母在臨別時的叮囑,心里只想著孩子,沒有那些恩恩怨怨。
這話,要是誰敢不服,恐怕也沒什么好說的。
一有人質(zhì)疑,馬上就有人站出來罵:“人都走了,你還跟她的遺愿較勁干嘛?”
可問題在于,這個“遺愿”到底有沒有書面證明?有沒有錄音存底?甚至連她親筆簽的那份正式文件都沒有呀?
沒有。
這愿望到底是從哪來的呢?是誰給定的標準?
這算是當場看的嘛?還是聽人說的?還是從情感去體會的?又或者是一場預(yù)設(shè)好的戲碼?
這事兒不好說清楚,可肯定的是,要是沒有確鑿的證據(jù),“遺愿”就變成了一種講故事的工具。說白了,這不算是真實的判定,而是一種說辭的手法。
而且這招用得挺巧,直接把“繼續(xù)打官司”變成了個“不識抬舉”的借口。
誰還愿意靠法律維護權(quán)益,那只是不了解逝者的體面,也不為孩子著想,更不肯放下心頭的仇恨。
這不是在討論案情了,純粹是在做道德上的PUA。
說句不好聽點的:她的名字啊,還會被“利用”很不少以后。
你以為就這么算完事了?
不。
大S作為公眾焦點,這幾年她的婚姻狀況、家庭生活、孩子撫養(yǎng)權(quán)、財務(wù)往來,全都暴露在眾人眼前,沒誰能避開她成為談資。
她的名字,不僅僅是表達情感的符號,更變成了流量的利器、法律上的話術(shù)武器,還有家庭紛爭的關(guān)鍵線索。
她媽媽發(fā)了話,她前夫在微博發(fā)了條,小妹的點贊不停,她的律師也開始說了……每個人都能說:“她當時就是這么想的?!?/p>
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看法,唯獨她,沒有一句屬于自己的。
最搞笑的是,那位保持沉默的人,卻成了這個熱議場上被提及次數(shù)最多的。
咱們說一句吧:到底是誰欠她的呢?
你覺得這個世界是不是有點奇怪?
一個女人去世了,本該是平靜、安寧、被懷念的時刻,可留下的除了孩子和那些記憶,還有一堆沒完沒了的爭執(zhí)。
有人說她打算鬧官司,有人又說她想給自己留點余地;有人說她對愛情堅持到底,有人則覺得她早就放下了那些過去。
這些說法,都是披著“為她好的”外衣,不過你我都知道,有的人是在“幫她說話”,有的人則是在“借她的口”。
到底是誰在背后揭露真相?到底是誰背負著信仰的重擔(dān)?她到底放不放下汪小菲?這些問題,就算她還活著,估計都不一定愿意講清楚,更別說現(xiàn)在了。
可惜啊,還是有人反反復(fù)復(fù)地拿出她的名字,讓她“再說幾句”。
還在跟張?zhí)m斗,繼續(xù)跟前夫撕,繼續(xù)站隊、繼續(xù)開戰(zhàn)、繼續(xù)在熱搜上“露臉”。
她就不能干脆全搞清楚,徹底劃清界限嗎?
就這樣吧,最后的想說的也就這些了。
這次律師之間的互懟,看起來像是一場辯論,實際上卻是一次關(guān)于“公眾人物去世后聲音所有權(quán)”的撕扯。
想替她發(fā)聲的人,就能在道德上占上風(fēng);先說她“已經(jīng)想放下”的人,則能掌握退場的節(jié)奏。
不過問題是,她到底有沒有打算說這些,我們永遠也不清楚。
這才是最不寒而栗的部分:
其實不是有人在說謊,而是她那沉默不語的態(tài)度,讓每個人都敢于開口發(fā)表觀點。
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最好的尊重就是讓她靜靜地走,不用再讓她在塵世中“被說話”,保持那份寧靜才是真正的體貼。
要是她知道自己走了之后,還得不停地被炒到熱搜上,被律師拿來辯論,被親人用來站隊,她會怎么想著?
誰也替不了她答這個問題。
可是,大家都在幫她出主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