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行者馬生
能在此相遇,是在嘗試改變的明證
讓我們并肩同行,去努力過好這一生
全文共2858字,讀完約需6分鐘。
在親子關系中,孩子究竟如何看待父母,是親近還是厭惡,是喜歡還是討厭,就藏著每次的溝通中。
很多父母明知道跟孩子好好說話,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也能收獲更好的親子關系。
卻依舊我行我素,每天在家里為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生個孩子卻像生了個“仇人”一樣。
一問就是“不會說話”、“嘴笨,不知道話該怎么說”。
我們看多了口若懸河的辯手、妙語連珠的名嘴,總想著只有像那樣才算好好說話。
殊不知說話的重點,并不在于語言的組織、詞語的使用、邏輯的周密,而是在另外我們未曾注意的那些細節(jié)。
美國心理學教授梅拉賓在1971年提出一個觀點:在人際溝通中,一個人對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決于談話的內(nèi)容,而聽覺信息如語氣、音量等則占了38%,視覺信息如表情、態(tài)度等則高達55%。
這就是著名的梅拉賓法則,也叫做“73855定律”。
并非是那些我們的肺腑之言、諄諄教誨、經(jīng)驗之談,而是在說話時候,用怎樣的方式去說,有著更大的影響。
想讓親子關系更融洽,少點摩擦和沖突,不妨來對照梅拉賓法則,看看可以怎么做吧。
01 眼見為實
十年前,曾沉迷于一部美劇《Lie to me》,劇中的男主憑細微的表情變化,便可判斷的一個人說謊與否,幫助官方和私人解決了很多懸而未決的案例。
當那些明明有意隱瞞,仍在臉上轉(zhuǎn)瞬即逝的視覺信號,都能傳遞如此豐富的有效信息,那么我們不加控制時露出的表情,其實比我們想象中更有力量。
甩臉子、繃著臉、板著臉、拉下臉、給臉色……是不是只看到這些詞,心里就開始有點負面情緒滋生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表情暴力”,說的就是通過面部表情傳遞出的負面情緒,如冷漠、厭惡、憤怒、輕蔑等。
當溝通時總面對著一張臭臉,對自己來說無疑是一種無聲的暴力,更有甚者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這種傷害往往是無形的,卻能在長年累月的朝夕相處中,逐漸侵蝕家庭的和睦與溫暖。
有時是爭執(zhí)過后懶得開口的一臉冷漠,
有時是看到結(jié)果不及預期時的眉頭緊鎖,
有時是聽不進別人意見時上揚的眼神和嘴角。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表情,影響卻像杠桿一樣能四兩撥千斤,做出時只需要輕而易舉的動作,接收時卻能感到重如千鈞的壓力,是否定,是嘲諷,是不滿,是責備……
表情暴力雖然沒有直接的物理傷害,但卻是更嚴重的持續(xù)性精神傷害,不止造成了個人的心靈創(chuàng)傷,還讓整個家庭的氣氛都變得異常壓抑。
南開大學袁辛教授說:“一張臭臉帶來的殺傷力,比惡語相向、動手打人等傳統(tǒng)型家庭暴力更傷人。”
表情,就是表現(xiàn)在臉上的情緒,所以很多時候表情暴力,體現(xiàn)著那個時刻的內(nèi)心的焦慮和不安。
我們的心情,就是當下處境的映射,而我們的臉,就是能展示心路歷程的門面。
因為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情緒和小毛病,日積月累地影響著心態(tài),塑造著性情,最終也都會體現(xiàn)到容貌上來。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的臉上藏著你讀過的書,愛過的人和走過的路?!?/strong>
一個人長期的情緒狀態(tài),是可以體現(xiàn)在自己的臉上的。
一個人到了40歲,就要對自己的長相負責,相貌如何,取決于你自己面對生活時的經(jīng)歷與修行。
好心態(tài),好性格,好心情,是能夠滋養(yǎng)一個人面相最好的營養(yǎng)品。
當在家中遇到不順心的時刻,請?zhí)嵝炎约翰灰R上發(fā)作,深呼吸讓心率恢復平靜,別讓腎上腺素控制了你的言行。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感染理論”:個體在交互的過程中,會通過模仿和同步他人的表情、動作、聲音等來捕捉他人的情緒,最終使得表達者和接收者的情緒保持一致。
你讓別人舒服,別人才會讓你舒服;你讓人難堪,別人也會讓你難堪。
別人對自己的情緒和態(tài)度,其實就是自己對別人態(tài)度的映射。
當你主動消解掉壞情緒,將積攢的壓力放掉,給對方一張滿帶善意的臉,再大的問題也可以心平氣和地解決。
《禮記》中說:
“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strong>
請把最好的笑臉,留給最親的人。
因為,他們最值得。
02 耳聽為真
有這樣兩個場景,會讓我不由自主的血壓飆升,心率加速,煩躁不安,一個是哭聲此起彼伏的兒童醫(yī)院,一個是人聲鼎沸嘈雜的兒童樂園。
當孩子成群結(jié)隊出現(xiàn),不管是崩潰的哭喊還是興奮的尖叫,殺傷力都遠遠高于500只鴨子。
因為孩子的發(fā)聲頻率相對于成人要更高,所以更容易讓人感覺尖銳刺耳。
而刻在我們基因深處的天性,則讓我們對這種相對高頻的聲音,有種天然的不適。
除了頻率影響我們的感受,音量大小同樣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健康。
40-60分貝是普通室內(nèi)談話的音量范圍,人們可以正常清晰交流。
60分貝的聲音類似于中等大小的擴聲喇叭發(fā)出的聲音,或者人們在較為喧鬧的環(huán)境中說話的音量。
雖然這個音量還能接受,但已經(jīng)足夠被認為是一種噪聲,而超過60分貝的聲音就會對神經(jīng)造成傷害了。
所以在和家人溝通時,千萬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嘗試用提高音量來解決問題,否則很容易事與愿違。
被吼的人只能感覺到傷害,而不是家人的愛。
就像電影《乘風破浪》的一句臺詞:你不需要那么聲勢浩大,控制自己的聲音才是最強大的氣場。
跟家人說話言語溫和,家里才能充滿愛。
把音量放低放平和,孩子也會被平靜和溫和包圍;用高分貝去震懾,孩子感受到的是壓抑、恐懼,只會讓ta離父母越來越遠。
溝通中到底是愛還是嫌棄,都藏在父母說話的音量里。
當我們用說話的方式溝通的時候,我們發(fā)出和接收到的實際上是一段音頻信號。
音頻信號自身的頻率和音量這些特征,就足夠?qū)ξ覀儺a(chǎn)生不同的影響。
而在此之外人們對這段音頻信號,刻意施加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說話的語氣,同樣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
比如反問、不耐煩、質(zhì)疑、埋怨,亦或是溫和、舒緩、平等、商量,同樣一句話用不一樣的語氣去說,聽者的感受也會大相徑庭。
好的語氣,會讓人收獲好的人緣;壞的語氣,只會讓人離自己更遠。
說話語氣好的人,懂得照顧別人;說話語氣好的人,就是把人放在心上。
可惜太多的中國式父母,不習慣于有話好好說,羞于面對自己的感受并直接表達出來,拐彎抹角說出的話就變了味道。
心里想的是關心,說出口的卻是指責責備;
心里想的是認可,說出口的卻是諷刺挖苦;
明明可以好好回答,說出口的卻是反問嘲諷……
李玫瑾曾經(jīng)說過:“你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對你的態(tài)度。簡言之,孩子的行為與認知都是父母行為的投射。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會決定孩子對父母抱有怎樣的態(tài)度與情感?!?/p>
很多時候,在外人面前可以一副溫和的模樣,面對自己孩子卻換了暴躁易怒的面孔。
是真的做不到好好說話嗎?是因為對象是比自己天然弱小的孩子,就有些忘記收斂了吧。
同樣,請把最溫柔的話語,說給最親近的人聽。
因為,他們最值得。
其實,就像《父母的語言》一書中寫的那樣:
“父母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好好說話,讓我們面對孩子時,能想起“控制自己情緒,做好表情管理,保持溫和的語氣”。
因為我們的話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育兒路是一場修行,大道理看得再多,也別忘記了實踐
【點贊】【轉(zhuǎn)發(fā)】【在看】,
讓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態(tài)度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