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四大發(fā)明”,實際上,古代中國人發(fā)明的東西遠不止“四大發(fā)明”,比如古代中國人在間諜工具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例如最難破解的“密電碼”——反切碼。
現(xiàn)代間諜已離不開密碼,這是保證情報安全的需要。中國人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密碼的,而且手法五花八門。
“陰符”可以看作最早的軍事密碼,它比較簡單,使用時雙方各執(zhí)一半,以驗真假。陰符依長短不同,代表相應的情報。因為上面沒有文字,即使敵人繳獲了,也不會知道是什么意思。
與陰符配合使用的還有“陰書”。所謂陰書,就是將一份完整的情報寫3份,分別送出。在陰符、陰書的基礎上,后來又發(fā)明了代號、暗號、字驗等間諜手段。特別是字驗的發(fā)明,已與現(xiàn)代密電碼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以字代替阿拉伯數字。據《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五)記載,宋朝時官方便將常用的40個軍事短語,分別用40個字來代替,然后編出一首40個字的詩,作為破譯的“密碼本”。
到16世紀中葉,中國出現(xiàn)了真正的密碼——反切碼。其原理與現(xiàn)代密電碼的設計原理完全一樣,但卻比現(xiàn)代密碼更難破譯,它使用漢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進行編碼。
反切注音方法出現(xiàn)于東漢末年,是用兩個字為另一個字注音,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切”出另外一個字的讀音?!胺辞写a”就是在這種反切拼音基礎上發(fā)明的,發(fā)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戚繼光。
戚繼光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一首是“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這兩首詩歌是反切碼全部秘密所在。
取前一首中的前15個字的聲母,依次分別編號1~15;取后一首36個字的韻母,順序編號1~36。再將當時字音的八種聲調,也按順序編上號碼1~8,形成完整的反切碼體系。使用方法大概是這樣:如送回的情報上的密碼有一串是5-25-2,對照聲母編號5是“低”字,韻母編號25是“西”字,兩字的聲母和韻母合到一起是di,對照聲調是2,就可以切出“敵”字。
戚繼光還專門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訓練情報人員、通信兵的專門教材。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chuàng)意授權)
本文節(jié)選自《百科知識》雜志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