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起源于上古時代的星宿崇拜,與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緊密結合,成為一個承載著祈福、乞巧與愛情愿望的綜合性節(jié)日。在中國的諸多節(jié)日中,七夕節(jié)最具浪漫色彩。
在古代中國,七夕節(jié)一度是一個非常普及、非常盛大的節(jié)日。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牛郎織女題材刺繡
七夕節(jié)作為重要的慶典,也進入到古代詩人的視野中,他們以詩歌表達著對于愛情與浪漫的獨特理解。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當我們在夜空下尋找牽牛織女星時,當我們每一次吟誦起那些關于星河與月夜,關于團聚與離別的詩歌時,都是在延續(xù)一份穿越千年的文化記憶與浪漫情懷。
古代的七夕節(jié),曾發(fā)生過哪些故事?詩人們怎樣寫七夕,我們采訪了中國當代作家、歷史研究者馬鳴謙。
【對話】
澎湃新聞:七夕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詮釋,但是從漢代到唐、宋,大家都會強調其中象征愛情的成分,提起七夕,你的整體印象是怎樣的?
馬鳴謙:關于七夕最早的記載之一是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請于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愿?;蛟埔娞鞚h中有奕奕之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彼赃@是一個很早就被確定下來的節(jié)日。
而從古典文化和文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期里,七夕更接近一個“女性的節(jié)日”或“少女的節(jié)日”。它的女性色彩非常重,儀式也大多圍繞女性展開,比如乞巧、拜星、穿針等等,整體氛圍是柔美、含蓄的。后來隨著牛郎織女傳說的融入,才逐漸跟男女情感聯(lián)系起來。
澎湃新聞:七夕與先民關于星空的觀察與想象有關,是不是在其他文化中也能找到類似的對星空的崇拜或情感聯(lián)結的方式?
馬鳴謙:確實如此。古希臘女詩人薩福就寫過月亮與星辰的詩。其實早期人類普遍都有這種將天象與人間情感聯(lián)系起來的傾向,這是一種共通的精神表達。我們中國的先民也是如此,把星辰、自然和人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想象方式非常純粹,是把自然包容進心靈的表現(xiàn)。反觀現(xiàn)代人,住在城市里,跟自然、星空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我覺得,七夕也在某種意義上提醒我們,要重建人和自然、和宇宙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
薩福的詩
澎湃新聞:這種聯(lián)結是不是也體現(xiàn)在文學中?比如從漢代到唐代,七夕在不同時代的文學中是如何被書寫和看待的?
馬鳴謙:文學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七夕最早是民間習俗,后來進入官方敘述,比如東漢的《四民月令》就已經把它列為重要節(jié)令。從《詩經·七月》起,就能看到很多與七月相關的物候和勞動描寫。而真正成為一個文學主題,是在六朝時期,尤其是南朝宮體詩中。這些詩大多出自文人之手,寫的也多是宮廷女性如何過七夕,比如穿針乞巧、祭拜雙星等等。
年畫中的七夕
澎湃新聞:之前您出版過《少年李的煩惱》,在《唐詩洛陽記》等等關于唐代詩人和歷史的作品,在你的研究中,唐代人是怎樣看待七夕的,寫下哪些有關七夕的詩?
馬鳴謙:唐代可以說是七夕習俗和文學書寫的高峰。民間過節(jié)非常普遍,宮中也是如此。比如《開元天寶遺事》里就記載,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七夕會在華清宮共度,儀式和民間幾乎一樣——陳瓜果、擺香案、捉蜘蛛卜巧等等。家中有女兒的家庭,這一晚往往是不睡的,女性們會守夜乞巧。
唐代詩人也會在詩中寫七夕,比如杜甫在夔州寫的《牽牛織女》,就非常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民俗,這首詩很長,他寫“曝衣遍天下,曳月?lián)P微風。蛛絲小人態(tài),曲綴瓜果中。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痹敿毭鑼懥似呦r的習俗和人們的心態(tài)。杜甫還有一首《月夜》,不是寫于七夕,但是時令上大抵在七夕前后,這首詩很精彩,杜甫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p>
澎湃新聞:很多詩人都是從民俗學的角度寫七夕,在這些關于七夕的詩詞中,有哪些是比較耐人尋味、不落俗套的?
馬鳴謙:有一個人很不同,就是李商隱。李商隱的七夕詩更多地融入個人情感,甚至隱秘的戀愛體驗。中晚唐之后發(fā)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愛情逐漸成為文學中公開表達的題材,比如白居易寫的《長恨歌》、李商隱寫的無數(shù)首無題詩,都反映出當時社會風氣的某種轉變。
關于七夕的詩,李商隱有一首《曼倩辭》,他從《漢武故事》中拈來“東方朔三次偷桃被貶謫凡間”事,從張華《博物志》卷八中拈來“東方朔從殿南廂朱鳥窗中窺西王母”事,又從《漢武帝內傳》中拈來“上元夫人自稱阿環(huán)”事,寫出了這首詩:“十八年來墮世間,瑤池歸夢碧桃閑。如何漢殿穿針夜,又向窗中覷阿環(huán)?!?/p>
這首詩體現(xiàn)著典型的李商隱的風格——用典極深,尤其擅長糅合道教意象和神話傳說,這也是他常常被后人過度解讀的原因。但我認為更應當回到他個人的生命經驗中去理解。他早年做過道士,對道教符號非常熟悉,寫法上也偏好隱喻和朦朧,但這不代表他沒有真實的情感生活。恰恰相反,很多詩表面是寫星月、寫仙話,背后很可能是在寫他自己的感情經歷。比如有些詩用東方朔偷窺西王母的典故,其實更像在寫少年暗戀時偷看心儀女子的情景。
馬鳴謙《少年李的煩惱》
澎湃新聞:回到當下,現(xiàn)在社會中對愛情的態(tài)度似乎變得比較謹慎,甚至有些回避。商家想借七夕推廣浪漫經濟,但又怕過于強調愛情會引發(fā)抵觸,您怎么看當代人對于七夕的這種矛盾心態(tài)?
馬鳴謙:這個問題確實很復雜。一方面,愛情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但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情感表達上似乎更加謹慎、更加“內向”,甚至有些回避親密關系。這可能和成長環(huán)境有關——很多家庭對孩子的保護過度,害怕他們受傷,結果反而限制了他們情感能力的發(fā)展。
但我覺得,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對情感的認同和表達。愛情不是必須要以“結果”為導向的,它本身就是人生非常珍貴的一種體驗。七夕作為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它的意義在于提醒我們:情感表達是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結是值得珍惜的。
澎湃新聞:那您覺得有沒有什么方式可以讓七夕更好地被當代人接受?
馬鳴謙:可能還是要從文化和傳播入手。比如河南衛(wèi)視之前做的《七夕奇妙游》系列,就把傳統(tǒng)元素和現(xiàn)代視覺結合起來,不說教、不刻意,但讓人感受到美和情感。媒體也可以策劃一些輕量級、參與感強的活動,比如情書征集、詩歌比賽等,讓年輕人自愿參與進來。另外,文字表達還是很重要的。寫情書、抄詩、甚至發(fā)一條真誠的消息,都是很好的情感實踐。李商隱那些詩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他把真實的情感注入了文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