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蚊子吸走黑眼圈”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fā)大量討論。
微博截圖
熱搜下,網(wǎng)友提到,被蚊子叮了之后,黑眼圈真的淡化了很多。還有網(wǎng)友分析起效機制,說好像是因為里面都是淤血。
微博截圖
那么,蚊子真的有這么厲害嗎?去黑眼圈,用蚊子真的可行嗎?
先說答案:蚊子對黑眼圈沒有任何治療效果,相反,它可以引起皮膚炎癥,甚至有傳播病毒的風險,用蚊子吸黑眼圈,會得不償失。
黑眼圈,不是因為有淤血
所謂的黑眼圈,其實并不是淤血導致的。醫(yī)學上通常把黑眼圈歸為 4 大類,它們由不同的原因產(chǎn)生的,且應(yīng)對措施各不相同。
表 1. 黑眼圈的類型和應(yīng)對思路
總之,黑眼圈類型很多,沒有統(tǒng)一的治療方案,蚊子叮咬純屬無稽之談。真有治療需求的話,關(guān)鍵在于精準的分型和基于證據(jù)的、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因此,有需要的話,建議通過正規(guī)途徑就醫(yī),找皮膚/醫(yī)美醫(yī)生幫忙。
蚊子并不吸淤血
所謂的淤血,是在皮下凝固的血液,類似于磕傷、摔傷后皮膚的一團淤青。
蚊子對淤血并不感興趣,它的食物來源不是淤血,而是鮮血。
要知道的是,吸血的是雌蚊,為了繁殖下一代,它們會通過一系列精密的操作來吸食人血:
1. 在吸血之前,蚊子首先通過多種途徑來找到和定位人體。它們能感知到數(shù)十米外人類呼出的 CO? 氣流;皮膚上的細菌分解汗液產(chǎn)生的化學物質(zhì)(例如乳酸和氨)也有強烈的吸引力。
另外,蚊子還可以利用熱感應(yīng)能力感知皮膚溫度,并在視覺輔助下降落到宿主身上。
2. 降落到皮膚上后,它們會將口針束刺入皮膚后,并靈活地穿梭于組織間尋找毛細血管。
3. 在穿刺的同時,蚊子還會向傷口注入唾液。唾液中含有抗凝血劑,可以防止血液在吸食過程中凝固,堵塞它的“吸管”(上唇)。
另外還有血管舒張劑,用來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
由此可見,要是已經(jīng)凝固的淤血,蚊子根本就吸不進去。
蚊子叮咬會引起皮膚反應(yīng)
大多數(shù)人被蚊子叮咬后,都會有皮膚反應(yīng),一點都不安全。
這是因為,它們釋放的唾液蛋白對人類免疫系統(tǒng)來說是外來物質(zhì),很容易就引發(fā)人體的免疫反應(yīng),導致皮膚出現(xiàn)紅腫和瘙癢。嚴重的話,還會有發(fā)硬、水皰、破潰和滲液等情況。
蚊子叮咬 來源:參考文獻[8]
由于眼周的是疏松的皮膚結(jié)締組織,皮膚反應(yīng)往往更明顯,腫脹會更嚴重,更容易出現(xiàn)劇烈過敏反應(yīng)。
微博有網(wǎng)友就提到很典型的一個案例,他提到自己的一個朋友為了消黑眼圈,真信了“讓蚊子咬兩口”的說法,晚上故意沒關(guān)紗窗等著蚊子來,結(jié)果第二天眼周腫成核桃,黑眼圈沒消就算了,還多了 3 個紅包,連眼線都畫不了……
蚊子有可能傳播疾病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基孔肯雅熱”,就是蚊子傳播的疾病。蚊子叮咬感染者后,基孔肯雅病毒會在蚊子體內(nèi)繁殖,蚊子再叮咬健康人時就會傳播這種病毒。
其實,蚊子的害處不止于此,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蚊媒傳染病”。畢竟,蚊子是多種病原體的宿主,包括登革病毒、瘧原蟲、寨卡病毒、絲蟲等。當這只帶著病原體的蚊子再去叮咬下一個健康人時,唾液中的病原體就會隨之進入新宿主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疾病傳播。所以,被它們叮咬后的人,就可能成了病原體的“接盤俠”。
多種蚊媒傳染病 整理自參考資料
好在,蚊媒傳染病主要在特定的疫區(qū)流行,尤其是熱帶和部分亞熱帶地區(qū)。在我國常見的流行區(qū)域就是廣東地區(qū)。
綜上,我們對蚊子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要多遠,滾多遠,不要對它們有任何期待,更不要指望網(wǎng)上流傳的“治療黑眼圈”的效果。面對這類熱搜,我們就當笑話看看,切記不要以身試險。
參考文獻
[1] Dark circles under yes.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symptoms/23128-dark-circles-under-eyes
[2] 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 https://dermnetnz.org/topics/dark-circles-under-the-eyes
[3] McBride CS, Baier F, Omondi AB, et al. Evolution of mosquito preference for humans linked to an odorant receptor. Nature. 2014;515(7526):222-227.
[4] RF Chapman, Gerrit Boer.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Insect Feeding. 1995. Springer.
[5] CDC. Mosquitoes. https://www.cdc.gov/mosquitoes/index.html
[6] 人民網(wǎng). 廣東佛山全力阻擊基孔肯雅熱. https://paper.people.com.cn/
[7] Zhang Y, Wang M, Huang M, Zhao J. Innovative 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 mosquito-borne disease control amidst climate change. Front Microbiol. 2024;15:1488106.
[8]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
[9]https://en.wikipedia.org/
策劃制作
作者丨唐教清 皮膚科主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
審核 | 徐敏 天津醫(yī)科大學代謝病醫(yī)院(天津醫(y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