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農(nóng)村老人到了六七十歲,該搬個小馬扎在墻根曬太陽、跟老伙計嘮嘮嗑,踏踏實實享清福了?可你見過天還沒亮就摸黑爬起來沖奶粉,腰桿疼得直不起來,還得強撐著抱孫子哄睡的農(nóng)村大爺大媽嗎?
這不是啥稀罕事兒,我們村口李大爺?shù)娜兆?,就是好多農(nóng)村老人的縮影。天剛蒙蒙亮,他就拄著棍兒起來了 —— 不是要去遛彎,是得給三歲的孫子沖奶粉。灶臺上的鍋還沒熱,孫子就哭著要找奶奶,李大爺趕緊哄著,順手把昨天洗好的尿布疊整齊。等老伴兒從地里摘完菜回來,老兩口又得分工:一個送孫子去村里的幼兒園,一個在家喂雞、翻曬玉米。
這場景在農(nóng)村太常見了。你隨便問個帶娃的老人,十個有九個會說 “累”,但沒人會說 “不樂意”。不是他們天生愛忙活,是沒辦法 —— 兒子兒媳在外地打工,一年就回一次家,要是老兩口不幫著帶娃,娃要么沒人管,要么得跟著爸媽去城里擠出租屋,上學(xué)還得托關(guān)系。
就說李大爺家,兒子以前也想在家附近找活干,可村里就那幾個小工廠,一個月掙兩千多塊,不夠給娃買奶粉和尿不濕,更別說以后上學(xué)、看病的錢。沒辦法,只能跟媳婦去南方的電子廠,一個月加起來能掙八千多,除去房租和生活費,能剩五千寄回家。
老人這邊呢,看著是在家?guī)?,其實比年輕時候種地還累。李大爺今年六十八,腰上有老毛病,抱孫子抱一會兒就直不起腰,可孫子一哭,還得硬扛著。老伴兒有高血壓,每天得吃降壓藥,卻還得天天去地里忙活 —— 家里那二畝地,種點小麥和蔬菜,能省點買菜錢。有時候?qū)O子半夜發(fā)燒,老兩口慌得不行,村里的衛(wèi)生所晚上沒人,只能打著手電筒往鎮(zhèn)上跑,一路上還得擔(dān)心孫子燒得更厲害。
兒子兒媳也不是不想娃,每天晚上下班都要跟家里視頻,看著屏幕里的兒子喊 “爸爸”“媽媽”,媳婦經(jīng)常偷偷哭。有一次兒媳想把娃接到城里,去打聽了幼兒園,最便宜的一個月也得三千多,加上房租和生活費,兩口子掙的錢剛夠花,根本存不下錢。最后只能打消念頭,跟老人說 “再辛苦兩年,等娃上小學(xué)了再說”。
其實誰都知道,這 “再辛苦兩年” 可能就是好幾年。農(nóng)村的年輕人,不是不想在家陪老人和孩子,是實在混不出樣子。要是在家能掙到錢,誰愿意背井離鄉(xiāng),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老人也不是不想享清福,可看著兒子兒媳難,看著孫子沒人管,只能把 “享清福” 的念頭壓下去,接著帶娃、干活。
有時候村里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會說 “現(xiàn)在的娃金貴,比我們那時候難帶”,可說著說著就會嘆氣 —— 不是嫌娃難帶,是心疼兒子兒媳在外打拼的苦,也心疼自己這把年紀還不能歇著。說到底,都是為了娃,為了這個家能過好點。
沒人想過這種 “老人帶娃、父母打工” 的日子,可現(xiàn)實就是這樣:子女混得好,能把一家老小接到身邊,誰也不用受這份分離的苦;混得不好,只能把無奈扛在肩上,老人接著受累,年輕人接著在外奔波。這不是誰的錯,就是農(nóng)村人過日子的實在難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