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杭州《錢學森故居》,仿佛能透過那些泛黃的照片、手稿和舊物,觸摸到這位“中國航天之父”波瀾壯闊的一生。作為海歸杰出代表,錢學森的身上凝聚著一代知識分子“報效祖國”的赤子情懷與“攻堅克難”的科學精神。
一、故居座落在杭州小營巷
錢學森故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馬市街方谷園2號。故居旁邊是中共杭州小組紀念館,從方谷園向北穿過銀槍班巷,還有被稱為“江南紅巷”的小營巷,毛主席視察小營巷紀念館就坐落在小營巷56號,如今錢學森故居被授予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浙江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二、江南風格庭院
故居為木結(jié)構(gòu),占地1.3畝,是一座江南風格的三進院落,由兩個天井相連,還有一個后花園,整體布局緊湊,富有層次感。建筑主色調(diào)為老紅色,白墻黑瓦,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一樓正廳匾額上掛著“克勤克儉”四個大字,是錢家的家訓,二樓錢學森的書房中,筆墨紙硯的擺放盡顯江南書香門第的獨特氣韻。
三、少年壯志
故居第二進房屋的展陳主題圍繞錢學森“杭州之子、求學經(jīng)歷”展開。錢學森中學時期,民族存亡問題令其與同學們深感揪心,大家努力學習只為振興中華。那時他信奉實業(yè)救國思想,受孫中山“交通為實業(yè)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理念的影響,報考了交通大學鐵道機械工程專業(yè),想借鐵路建設改變中國的貧弱狀況。于杭州筧橋“中央飛機制造廠”的實習經(jīng)歷,使錢學森首次接觸真實飛機,加之其平日廣泛涉獵航空航天書籍,他很快將求學方向調(diào)整至航空航天領域,并成功考取公費留美資格,立志在這一前沿方向深入鉆研,其年少便懷有的遠大抱負于此清晰展現(xiàn)。
四、錢氏家訓的熏陶
踏入故居,首先能看到傳承千年的錢氏家訓。其由吳越王錢镠開創(chuàng),涵蓋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篇章,含“克己愛民、尚儉戒奢、忠孝傳家”等內(nèi)容。其中“子孫雖愚,詩書須讀”的觀念,令錢家始終重視教育,為錢學森樹立價值準則,指明奮斗方向。
五、堅定的歸國赤子
1955年,在異國他鄉(xiāng)被扣留5年的錢學森,終于沖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當時的中國,航天事業(yè)幾乎一片空白,他毅然放棄國外優(yōu)渥的科研條件,帶著“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的信念,從零開始搭建中國航天的骨架。這種“祖國需要,我就回來”的抉擇,成為無數(shù)海歸學子的精神坐標。
六、卓越的科學巨匠
回國后,他主導了中國第一顆導彈、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研制,為“兩彈一星”工程奠定核心基礎。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用最短時間實現(xiàn)了航天領域的跨越式發(fā)展,從無到有建立起完整的導彈、航天研究體系,用實力打破了國外的技術(shù)壟斷。他的科研理念——“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簡單問題精細化”,至今仍影響著中國的科研界。
七、深遠的精神遺產(chǎn)
故居是錢學森1911年出生并度過童年時光的地方,見證了他從小接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家庭教育,為其后來的科學探索精神奠定了基礎。錢學森不僅是科學領域的開拓者,更用一生詮釋了“家國同頻”的意義。他曾說“我的事業(yè)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這種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命運的情懷,讓“錢學森精神”成為跨越時代的感召。如今,在故居中靜靜陳列的他的書房、工作筆記,無聲地訴說著:真正的杰出,從來都與祖國的需要緊密相連。
從杭州故居的方寸之間,能看到的不僅是一位科學家的生平,更是一代海歸精英用知識與熱血書寫的“報國答卷”。
作者簡介
岑國榮,浙江省僑界中外文化藝術(shù)交流協(xié)會會長。工作經(jīng)歷:曾經(jīng)擔任浙江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省審計廳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廳長,省僑聯(lián)黨組書記,省委巡視組組長,省政協(xié)委員,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民族宗教華僑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圖文:岑國榮
編輯:一尺冰、澳洲老羊、Vart、Iirs、南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