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因涉貪落馬的公職人員中,有一部分是90后的年輕干部。
比如,安徽不動產(chǎn)登記中心95后出納,三年吞掉6932萬;浙江一鄉(xiāng)鎮(zhèn)90后財務,僅一年半挪用2750余萬。
賭、賞、貸、貪,一批90后公務員接連翻車。
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和數(shù)字,不禁讓人發(fā)問:這一代年輕干部,為何會在職業(yè)生涯剛起步時就偏離正軌?
究其原因,我想有好多方面——誘惑太多,經(jīng)驗太淺,節(jié)制太弱。
一、數(shù)字背后:巨額公款如何被輕易蠶食?
安徽滁州不動產(chǎn)登記中心的張某,是一名95后,平時坐在收款窗口,崗位普通,年紀尚輕。然而從入職開始,他竟在三年多時間里,陸續(xù)將單位近7000萬元資金轉入自己賬戶。目前,該案已進入司法程序,震驚當?shù)亍?/p>
浙江一名鄉(xiāng)鎮(zhèn)財務陳某,也是90后。在不到兩年時間里,他先后上百次挪用公款,總額超過2750萬元。這些錢最終流進了網(wǎng)絡賭博平臺。他原本想“翻本”,卻越陷越深。
江蘇的印某,挪用174萬元公款,主要用于打賞網(wǎng)絡主播和充值手游。在他看來,“送禮物”“抽卡”帶來的即時快感,遠比崗位責任更真實。
據(jù)《中國黨政干部論壇》一項針對46起年輕干部腐敗案例的研究顯示,其中有60%屬于“自體型腐敗”。也就是說,他們并非利用職權為他人謀利,而是直接把手伸向公款。更令人警醒的是,這些案件的潛伏期平均只有3.7年,有人剛入職一個月就開始作案。
他們的手段也高度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篡改收款二維碼、利用系統(tǒng)漏洞套現(xiàn)、偽造電子憑證……技術的便利,反倒成了犯罪的工具。
二、動機扭曲:不只是為錢,更為“快感”和“認同”
這些年輕人作案的動機,與傳統(tǒng)貪污有明顯不同。他們當中,有人挪用幾十萬只為了買游戲皮膚,有人侵吞數(shù)百萬只為在直播間刷“特效禮物”,還有人因賭球欠債,把最后一注押在公款上,最終血本無歸。
研究顯示,部分年輕干部中存在一些危險觀念:“錢來得越快,才越有成就感”“我職位低,不會被查到”“不賭怎么翻身,不貸怎么活命”。他們并非為家庭積累財富,也不是為子女鋪路,更多是出于虛榮心、沖動消費和短期快感。
這種被稱為“生活型腐敗”的行為,更像是一種心態(tài)的失控。一旦陷入,就很難回頭。
三、背后原因:缺乏歷練與節(jié)制教育
我們必須正視的是,這批年輕干部多數(shù)是從“校門”直接邁入“機關門”,一路順風順水,缺乏基層鍛煉和社會磨礪。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嚴格的權力節(jié)制教育,也缺少紀法意識的震撼教育。
再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盛行即時滿足文化——壓力大就賭博,內(nèi)心空虛就打賞,逐漸形成扭曲的價值觀。身邊若有不良“小圈子”,更會出現(xiàn)“別人貪我不貪,反而被排擠”的現(xiàn)象。
甚至有人對體制的穩(wěn)定性過度信任,認為“最多就是開除,先賺一波再說”。這種僥幸心理,讓許多人一錯再錯。
四、組織回應:嚴管與教育并重,清退只是開始
紀檢系統(tǒng)近年來不斷釋放明確信號:年輕不是貪腐的“保護色”,反而是重點監(jiān)督的對象。從江西、四川,到江蘇、安徽,多地陸續(xù)通報90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有人主動投案,也有人頂風作案。
中央紀委明確提出,要對年輕干部實現(xiàn)紀法培訓全覆蓋,尤其強化重要崗位人員的監(jiān)管。多地已出臺崗位風險防控細則,嚴管窗口單位、財務崗位等高風險領域。
清退問題人員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建立長效的問責與規(guī)范機制。組織可以給年輕人機會,但絕不會縱容一再犯錯。
清廉,是每一位公務員最基本的底線,也是年輕人長遠發(fā)展的最大底氣。職位可以再起步,但信任一旦失去,就再難找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