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國演義》把關羽,寫成千軍萬馬中,橫刀立馬的英雄,但翻開《三國志》,會發(fā)現(xiàn),關羽真正的死,遠沒有那么體面。
大敵當前,卻被隊友背后捅刀,關羽最后的結局到底有多憋屈?
襄樊之戰(zhàn)的高潮與危機
219年,關羽帶兵北伐,目標是魏國重鎮(zhèn)——樊城。
這次出兵,劉備剛剛拿下益州,后方穩(wěn)定。關羽趁曹操主力在西線忙著應付漢中,抓住機會發(fā)起猛攻。
剛開始戰(zhàn)果驚人。于禁帶著七支援軍趕來,結果趕上秋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下令開閘放水,直接淹了魏軍。
于禁被迫投降,副將龐德拒降,被當場斬殺。
這場“水淹七軍”讓曹操朝堂震動,一度討論是否遷都避鋒,洛陽是不是還能守都成了問題。
但關羽進攻樊城的布局存在問題。
他人手本就不多,還得分兵駐扎圍頭、水軍調(diào)度駐在漢水,后勤糧草落在四冢。
這樣一來,一旦一處被攻破,整條戰(zhàn)線都吃緊。
曹仁死守樊城,城里局勢確實緊張,但援軍很快上路。
徐晃是這波增援的主力。他先是佯攻圍頭,引誘關羽注意力,隨后迅速調(diào)兵突襲四冢。四冢一失,糧道斷了,問題就大了。
關羽反應不慢,帶了五千人回援。但徐晃準備充分,早在四冢布下伏兵。關羽兵馬剛進,伏兵齊出,打了個正著。
傅方、胡修兩名部將當場陣亡,后勤線完全斷裂。
樊城壓力頓減,曹操看準時機,著手策劃更大的反擊,關鍵一步是聯(lián)合東吳。
這時候司馬懿給曹操出了個主意:與其硬剛,不如拉孫權入局,兩面夾擊關羽。曹操爽快答應,還給出誘人條件,答應割讓江南部分封地作為交換。
這一招要命,等于是讓東吳從背后掏關羽的老窩。
關羽一門心思圍攻樊城,完全沒想到老東家背后已經(jīng)有人在布局。
東吳偷襲與荊州失守
孫權不是突然起意。早些年他曾想與劉備聯(lián)姻,讓自己的女兒嫁給關羽兒子。結果關羽直接回絕,讓孫權面子掛不住。這筆賬一直記著。
這回聽說曹操要聯(lián)手對付關羽,孫權動了心。
呂蒙提出“白衣渡江”的奇招,先麻痹敵人再一口吞下荊州。
孫權采納后,呂蒙立刻開始部署,一步步實施計謀。
呂蒙先假裝生病,退出軍務,把陸遜推上前臺。
陸遜當時年輕,沒多少戰(zhàn)績,關羽對他根本沒當回事。
陸遜假戲真做,外表一副文弱書生模樣,暗地里卻把前線情況摸得一清二楚。
荊州守將糜芳和士仁,一個鎮(zhèn)守江陵,一個把守公安,都是劉備舊部,但和關羽關系緊張,平時不太被重用,關羽出征前對他們更是冷言厲色。
這倆人心里都打鼓,總覺得出點差錯會被治罪。
呂蒙趁陸遜穩(wěn)住荊州局勢后,突然出兵。
白衣渡江、出其不意,東吳軍隊兵不血刃拿下江陵、公安。糜芳、士仁根本沒抵抗,主動投降。
關羽這邊還在前線苦戰(zhàn),后方就成了東吳的地盤。他還沒來得及撤,就接到江陵失守、妻兒被俘的消息,整支軍隊瞬間軍心動搖。
沒有補給,沒有退路,整個荊州防線一夜崩盤。
這一戰(zhàn)改變了整個局勢。魏軍從正面壓,吳軍從背后咬。關羽陷入前后夾擊,幾乎成了一個孤軍被圍在敵腹之中。
他原本想借廖化向劉封、孟達求援,但這兩人按兵不動,眼睜睜看著關羽陷入絕境。
關羽最引以為傲的荊州,被自己人拱手送出。
不是打不過,而是從一開始就沒想到會被人“背刺”。
關羽的撤退與被擒
樊城打不下來,荊州又丟了,關羽徹底陷入孤立。
這時候的他,已經(jīng)不是那個“威震華夏”的關云長了。兵敗如山倒,身邊將士開始逃散。
水軍潰散,陸路退路被斷,士氣低落,一線部隊不斷有人自亂陣腳。
他原本想著退回荊州,至少還能守江陵,但得知江陵、公安全被東吳占了,自己的家人也已被俘,才徹底明白局勢崩了。
糧草沒了,后方?jīng)]了,援軍更別指望。他最后一招,是派廖化向劉封和孟達求援。
可惜這兩人,之前就和他關系不好。關羽性格直,脾氣重,說話從不留情,平時把孟達看成庸才,對劉封也是處處打壓。
現(xiàn)在人走茶涼,兩人收到消息后干脆裝聾作啞,一點沒動。
廖化空跑一趟,關羽的希望等于徹底熄了。
他只剩一條退路:麥城。麥城是個不大的城鎮(zhèn),地處要道,算是個臨時據(jù)點。關羽帶著殘兵退到這里,想做最后一搏。
但局勢比他預想的還糟。孫權這邊沒有放松,一早就布下天羅地網(wǎng)。
潘璋是前鋒大將,手下還有一員猛將叫馬忠,兩人帶兵埋伏在關羽西逃的必經(jīng)之地。
關羽想從麥城突圍,走的是臨沮這條路。剛到地方就中了埋伏。
潘璋主力圍剿,馬忠兵馬切斷退路。關羽和兒子關平奮力拼殺,最后寡不敵眾,被馬忠一舉擒下。
關羽至此戰(zhàn)死未遂,敗局徹底定下。
他當年橫刀立馬,如今敗走荒郊,被活捉斬首,連兵器都未曾保住。
關平一同被俘,父子二人被押往江東。關羽的死,不是敗在戰(zhàn)場,而是敗在后方、敗在人心、敗在局勢。這才是最讓人憋屈的地方。
孫權的處決與身后安葬
孫權收到關羽父子的首級后,沒有馬上動手,而是猶豫過一陣。
按說,能活捉關羽,絕對是個大功。殺了,能震懾敵人;不殺,也許能利用,但孫權心里明白,關羽這人驕傲到骨子里,要勸降,根本不可能。
當時關羽被俘后,確實有勸降的環(huán)節(jié)。
東吳派人試探,但關羽態(tài)度極硬,不愿低頭、不愿投降、不愿妥協(xié)。
這讓孫權徹底斷了念想。再留,也沒意義。再加上關羽影響太大,若不及時處理,恐生后患。最終孫權拍板:斬。
關羽父子被斬首,首級被裝入木匣,送往許都。
這也是策略的一部分。孫權既然與曹操聯(lián)手,自然要交差。把首級送過去,是宣告戰(zhàn)功,也是表忠誠。
但曹操收到關羽首級后,反而沒高興。他早年和關羽有點交情,關羽敗走華容道放他一馬,這事他記得很清楚。
所以這次收到關羽首級,他命人厚葬。按照諸侯之禮,在洛陽為關羽立墓建冢,史稱“關林”。
與此同時,孫權也在當陽為關羽身體安葬,稱“關陵”。頭葬北方,身留南地,一人二冢,千年對望。
而劉備得知關羽死訊后,在成都痛哭不已,還特意在武侯祠旁邊建衣冠冢,為關羽設祭。
三方分別為同一人立墓,古今罕見。洛陽關林、當陽關陵、成都衣冠冢,至今都保留。
可無論哪一個墓,再隆重,也掩不住他最后戰(zhàn)敗被擒的事實。
《三國演義》把關羽寫得像神,敗走麥城之后“怒目而死”、顯圣托夢、風雷大作,真實歷史中,他只是個失敗的將軍,在兩線夾擊中孤立無援,最后死在老對頭的刀下。
這場失敗,沒有神力、沒有奇跡,只有清算、背叛和一步步走錯的局。
參考資料:
1. 陳壽.《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三民書局,2010年版。
2. 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84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