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突然“甩鍋”,聲稱俄烏沖突的罪魁禍首是印度。已經(jīng)忍無可忍的莫迪,在訪華前,要故意惡心一下特朗普?
就在美國對印度揮舞“50%關稅大刀”的同時,特朗普的貿易和制造業(yè)政策高級顧問彼得·納瓦羅,居然在彭博電視臺的節(jié)目中,公開將俄烏沖突的“鍋”甩給了印度。
他指責印度購買俄羅斯打折原油,稱這筆資金直接支持了俄羅斯的戰(zhàn)爭機器,還聲稱美國納稅人為莫迪的戰(zhàn)爭買單,被印度坑慘了。
此外,美國財長貝森特也批評印度在談判中“吊著美國”。
納瓦羅這位"反華斗士"突然變臉,把炮口對準了印度,直接喊出"莫迪的戰(zhàn)爭"這種話。想想看,這位在反華議題上幾乎是美國第一把交椅的人物,突然對印度發(fā)飆,這里面能沒貓膩嗎?
我記得他以前對中國的指控可謂五花八門,從"竊取技術"到"安全威脅",可從沒說過什么"習的戰(zhàn)爭"。但現(xiàn)在,他卻給印度貼上了"俄烏沖突操盤手"的標簽。這轉變也太突然了!
為什么是印度?要理解納瓦羅為何突然調轉槍口,就必須回看他那段并不光彩的“戰(zhàn)績”。作為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政策的主要設計師,納瓦羅的組合拳最終并未實現(xiàn)其戰(zhàn)略目標。那邊廂,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尖端領域高歌猛進。這邊廂,美國消費者卻要為高昂的關稅買單,通脹的陰影遲遲無法散去。
對華遏制戰(zhàn)略的破產(chǎn),讓特朗普政府顏面掃地,急需一個靶子來轉移國內矛盾,重塑其強硬形象。繼續(xù)對中國加壓,不僅不現(xiàn)實,反噬作用也越來越強。此時,印度便進入了鷹派的視野。
在華盛頓看來,印度簡直是一個“完美”的替罪羊。它的體量足夠大,可以被塑造成一個影響全球局勢的重要角色,但又不像中國那樣擁有全方位的反制能力。美國方面相信,通過貿易和技術手段,可以輕易地“打痛”印度,而付出的代價相對可控。
于是,一套全新的輿論敘事被精心構建起來。印度在沖突爆發(fā)后,瘋狂購入俄羅斯的折扣原油,這一行為被納瓦羅貼上了“為克里姆林宮戰(zhàn)爭機器輸血”的標簽。緊接著,“戰(zhàn)爭財”的道德指控也隨之而來,指責印度扮演著“克里姆林宮的洗衣店”角色,低價買入俄油,煉化后再高價轉售給歐美市場。
這套說辭在美國國內極具煽動性。納瓦羅對著媒體宣稱,美國納稅人正在為印度的投機行為買單,被印度“坑慘了”。這種巧妙的敘事,成功地將美國民眾因長期援助烏克蘭而產(chǎn)生的厭倦與憤怒,精準地引向了印度。在納瓦羅等人的邏輯里,印度作為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重要伙伴,卻在關鍵時刻與俄羅斯“勾肩搭背”,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饒恕的背叛。
面對華盛頓排山倒海般的壓力,新德里方面卻顯得異常強硬。印度外長蘇杰生直接回懟:“如果你覺得我們的油有問題,那你就別買?!?/strong>這份底氣,來源于印度一套精密到骨子里的國家利益計算。他們正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進行一場能源、軍事和經(jīng)濟的“三線套利”。
首先是能源生命線。作為一個石油超過八成依賴進口的國家,俄羅斯提供的折扣原油,是新德里根本無法拒絕的誘惑。
沖突之后,印度從俄羅斯的石油進口量,從戰(zhàn)前不足總量的1%,一路飆升至驚人的37%。每天173萬到200萬桶的進口量,意味著每年能為國家節(jié)省下約170億美元的巨額開支,這對于維持印度龐大經(jīng)濟體的穩(wěn)定至關重要。
其次是軍事自主的基石。印度的武器庫里,至今仍有36%的裝備刻著俄羅斯制造的烙印。從S-400防空系統(tǒng)這樣的核心裝備,到各類戰(zhàn)斗機和坦克,與俄羅斯的軍事聯(lián)系是印度國防的根基。與俄交惡,等于自斷臂膀,這是任何一位印度領導人都無法承受的后果。
更重要的是,印度并不僅僅是消費俄油。它已經(jīng)將這種能源套利發(fā)展成一種成熟的產(chǎn)業(yè)模式。低價的俄羅斯原油在印度的煉油廠里走一遭,搖身一變成了高附加值的汽油、柴油等精煉產(chǎn)品,然后堂而皇之地出口到歐洲和美國。
印度正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和政治位置,扮演著“全球能源中間商”的角色,這既是經(jīng)濟行為,更是地緣政治的籌碼。蘇杰生那句“我們的油穩(wěn)住了你們的油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機會主義”還體現(xiàn)在外交上。印度一方面與美國大搞聯(lián)合軍演,另一方面又邀請普京到訪商討本幣結算。它既不完全倒向西方,也不與東方陣營深度捆綁,其目的只有一個:避免成為任何一方的棋子,努力在多極化的世界里,成為一名手握關鍵籌碼的“棋手”。
8月27日,特朗普政府的耐心似乎耗盡了。一紙令下,將對價值482億美元的印度商品加征關稅,使總稅率達到駭人的50%。藥品、紡織品、珠寶、汽車零件等印度優(yōu)勢出口項目,皆在打擊范圍之內。然而,這根看似威力無窮的關稅大棒,不僅沒能讓印度屈服,反而意外地成為了全球秩序重塑的強大催化劑。
首當其沖受到反噬的,是美國自己。關稅清單里的藥品,占據(jù)了美國仿制藥市場四成的份額。這意味著美國人的藥價將應聲上漲。大量日用品價格的攀升,無疑將為本已嚴峻的通脹問題火上澆油。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那些響應“去中國化”號召,剛剛把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的美國企業(yè),現(xiàn)在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美國的極限施壓,非但沒有孤立印度,反而鞏固了其在“全球南方”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在新興國家合作機制的峰會上,印度牽頭推進本幣結算,這一倡議得到了包括沙特、阿聯(lián)酋等產(chǎn)油大國在內的超過60個國家的積極響應或密切關注。這股浪潮,形成了對美元霸權體系的一次集體挑戰(zhàn)。
而在印度國內,莫迪政府則巧妙地將外部壓力轉化為了內部團結的動力??偫砟瞎_承諾保護農民利益,央行行長也出面保證經(jīng)濟穩(wěn)定。一場對抗美國霸凌的社會共識迅速形成,“買印度貨”的口號響徹全國。這場貿易戰(zhàn),被成功塑造成了一場維護國家主權的“衛(wèi)國行動”,反而鞏固了莫迪的執(zhí)政根基。
地緣政治的天平也在悄然變化。美國的步步緊逼,客觀上將印度進一步推向了由中俄主導的多邊合作框架。盡管中印之間存在分歧,但高達1380億美元的年貿易額,為印度對抗美國壓力提供了重要的經(jīng)濟后盾。同時,美國扶持巴基斯坦頁巖油項目的舉動,更被視為一種地緣敲打,加深了印度的不信任感。
“莫迪的戰(zhàn)爭”這個標簽,最終可能無法牢固地貼在印度身上,但它卻像一面鏡子,清晰地照出了一個正在失靈的單邊霸權邏輯。在一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里,揮舞關稅大棒的老套路,已經(jīng)無法馴服像印度這樣擁有獨立意志和龐大體量的新興力量。
美國的懲罰,非但沒有撲滅印度的“戰(zhàn)略投機”之火,反而激發(fā)了其成為世界獨立一極的決心。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場本意在于維護舊秩序的行動,卻無意中為那個更多元、更復雜,也可能更不穩(wěn)定的全球新秩序的到來,踩下了一腳油門。游戲規(guī)則,真的變了。
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wǎng)《白宮顧問納瓦羅:俄烏沖突就是“莫迪的戰(zhàn)爭”,印度讓所有美國人蒙受損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663108295864760&wfr=spider&for=p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