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來福兒,昆蟲圖鑒,東北螽斯圖說,科普中國。
女子在蒙古發(fā)現(xiàn)異形蝗蟲?
2025年8月23日,河北女子“@來福兒”去內蒙古玩了,此時去內蒙古真的是非常合適!5月到9月是草原最綠、氣候最宜人的時候,早幾個月去可能還有點熱,現(xiàn)在剛好天氣涼爽,而且貌似很多民族活動!我以后有條件也非常想去!
就算都去同一個地方,但是不同人總會創(chuàng)造不同的旅游記憶,博主的旅游記憶則很特殊,她意外抓到了一只很奇怪的“蝗蟲”,她開玩笑的表示:“我在草原發(fā)現(xiàn)了高蛋白異形生物,適合油炸!”其實就是隨手拍的記錄視頻,但沒想到引發(fā)了小范圍的關注。
視頻中博主重點展示了這只蟲子的各處細節(jié),非常方便我們進行識別。
其實可以明顯看出來這并不是蝗蟲,而是某種螽斯,它們都是昆蟲綱下的直翅目,但屬不同亞目,可以理解成生物學上的“表親”。一般來說,螽斯會更威武些。
你瞧視頻里這家伙,非常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屁股連接著一根非常長的彎刺,就像是一把彎刀,這其實是產(chǎn)卵器,并非用于攻擊或防御用,主要使命是繁衍后代。很多螽斯的雌性都是會將這個堅硬的產(chǎn)卵器給插入植物的莖稈或地面的縫隙中,然后在內部產(chǎn)下一排排的卵。
算上這個產(chǎn)卵器,這家伙的體長居然跟成年人手掌寬度一般!它的體色是淺棕褐色的,帶有很多深色斑點,腹部的斑點甚至像是在給它“描邊”,有種涂裝模型的感覺。其前胸背板異常發(fā)達,向后延伸并向上高高隆起,形成一個獨特的“棘頸”狀盔甲結構,邊緣還細齒,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頭部較小,配有一對極長的絲狀觸角;當然其還擁有強健有力的后足,顯然是具有較強的跳躍能力的。
百分百是螽斯,但具體是哪種螽斯,評論區(qū)的意見不太相同了。
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家伙并不稀奇,就是北方碩螽(Deracantha onos),別名笨棘頸螽(其實這個才是正式學名)、黃脊螽斯,民間俗稱為:旱官官、油罐兒、大叫驢、山驢駒子、山叫驢等等。是分布非常廣泛的一個物種,基本上評論區(qū)里北方的網(wǎng)友都是這么認為的。
不過也有很少的網(wǎng)友提出了別的觀點,他們認為是蒙古碩螽斯(Deracantha mongolica),是僅分布于內蒙古和蒙古的大型螽斯。我截圖沒有截全,這種蒙古碩螽斯的民間俗稱也叫:油罐兒、油罐子和山叫驢。
到底是哪種螽斯?
笨棘頸螽和蒙古碩螽斯看起來是真的太像了!如果不仔細對比,它們在大部分人眼中就“大蝗蟲”或者“大螽斯”罷了,它們的配色和外形那種威武的感覺,以及肥嘟嘟的肚子,幾乎都是一個樣嘛!哪有什么區(qū)別?
說實話我看得也是非常非常懵逼,我用肉眼看是看得眼花也只發(fā)現(xiàn)細微差別,但又害怕是雌性雄性的外形差異,網(wǎng)上公開的資料也沒有明確將兩種螽斯進行對比,所以下面的差異只是我個人探索出來的,不保真,大家可以看看我對比得靠譜不靠譜,后面我會說我的結論。
它們雖然都是大型螽斯,但蒙古棘頸螽斯體型會更小些,雄性最大體長約為40毫米,雌性略小;而笨棘頸螽的雄性體長可達50毫米!視頻中的手是博主的手,女性的手比較小,寬度差不多是6~9厘米,博主抓螽斯的時候手是窩著的,所有就顯得這只螽斯體長跟她手差不多寬。根據(jù)窩著的力度不同,寬度也不同,而笨棘頸螽和蒙古碩螽斯體型差異并不大,還得算上產(chǎn)卵器,所以體長不能拿來識別。
有產(chǎn)卵器就是雌性的。笨棘頸螽呈黃褐色,胸部背板為鮮明的黃色,蒙古棘頸螽則為黃色或褐色,頸部和腹部帶有深色條紋;翅膀上,笨棘頸螽翅膀短小透明,蒙古棘頸螽雌雄前翅均具發(fā)音器,但翅膀退化,后翅缺失;產(chǎn)卵器形狀不同,笨棘頸螽的產(chǎn)卵器粗短呈鐮刀形,蒙古棘頸螽的產(chǎn)卵瓣則呈劍狀。
嘰里呱啦一堆,其實就產(chǎn)卵器最明確了,視頻里這只的產(chǎn)卵器是更像是鐮刀形,所以是笨棘頸螽的可能性大點。
我去看了蒙古棘頸螽的模式標本的圖片,就下面這圖,確實其產(chǎn)卵器似乎更粗,像是劍,博主展示的那只的產(chǎn)卵器更細更彎曲,你剛好上下圖對比看一下。
本來想從分布地去區(qū)分的,但是笨棘頸螽分布于北京、河北北部、內蒙古、甘肅一帶,蒙古棘頸螽則局限于內蒙古及蒙古,它們的分布地在博主去的內蒙古剛好的重疊的,所以這點又不太能區(qū)分了。
雖然對比出來覺得是笨棘頸螽,但我心里很沒底,好在2天后,博主又抓到了一只,這次展示得更清楚了。蒙古棘頸螽的尾須端部呈平直截斷狀,但笨棘頸螽不會那么平,所以就這么看,確實應該更可能是笨棘頸螽。
重申!只是我個人的推測,我是超級業(yè)余愛好者,大家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跟網(wǎng)友們討論
不管到底是哪種螽斯,從它們的外號就能知道它們一個非常神奇的特征,就是肚子里很多油,甚至能當成潤滑油用的程度。這個特征不止一個網(wǎng)友提到了,甚至博主自己去詢問了當?shù)啬撩窈?,牧民也表示確實肚子里都是油。
這是因為它們倆都很喜歡吃荒漠草原上富含油分的蒿類、藜科等植物,于是體內就會把多余能量轉化為淡黃色脂肪儲存在腹腔,形成一層厚厚的“油囊”,本質上是它們當成儲備能量用的。而人們很早便發(fā)現(xiàn)這種油幾乎無味、黏度高、凝固點低,冬天不凝、夏天不臭,抹在車輪軸、氈帳拉鏈、皮繩上潤滑效果比牛油還好!
于是就經(jīng)常捉來活蟲一擠就能當“活油壺”用,這個說法有很多民間支持。
一開始博主的配文就是懷疑這種昆蟲是能吃的,很多網(wǎng)友從這個角度來討論,但說法卻不太相同,有說之所以笨棘頸螽叫“山驢子”,就是因為大家覺得它吃起來堪比驢肉!油炸起來非常香,幾乎是一些分布地老百姓的常見美食。
但也有人說有毒,吃了會尿血!這么想的人還一直私信博主有沒有吃,吃了咋樣了?搞得博主不厭其煩,所以在8月26日又發(fā)了視頻并配文說:“私信我的“好奇達人”們,你們還我一片凈土吧, 這東西叫“山草驢”,有毒沒毒咱也不知道,吃了是便mi還是拉xue還是不知道,畢竟長得這么磕磣我也不敢吃。從來沒想過一百多個人私信我一條大肉蟲子!”
我去查了一下,雖然沒有找到圖片,但是確實很多人都表示他們是真的會吃!直接把成蟲連油帶肉下鍋干煸,出鍋前撒鹽,據(jù)說外酥內嫩、有一股淡淡的蒿草香。其實應該就跟炸蝗蟲一個意思吧?只是肉多點,我感覺不稀奇。
有朋友剛好吃過嗎?我吃過的昆蟲也就是蝗蟲和蠶蛹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