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深秋,湖北通城黃袍山腳下的夜珠窩村,夜色沉沉。村里有個普通農(nóng)婦,大家都叫她“黃菊媽”。她是那種典型的熱心人,不光把自己家里照顧得井井有條,還總愛幫左鄰右舍,誰家有個難題,她總是跑在前頭。
她跟一般的村婦不一樣。自打紅軍進駐這片地方,她就看出了不同——這些人不搶不掠,還幫村民挑水、劈柴,跟以前見過的軍隊完全是兩回事。于是從1930年開始,她硬是送了五個孩子去參軍,最小的女兒才16歲。你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送走一個孩子已經(jīng)夠心疼了,更別提五個。
就在一個夜晚,命運突然敲門。黃菊媽聽見熟悉的暗號,開門一看,是一位急需藏身的同志。可還沒等她安頓好,外頭就傳來了沉重的腳步聲——敵人搜查來了。
要換做一般人,可能早就慌了,可黃菊媽一點沒亂。她隨手把那位同志藏好,還用舊衣服遮住。敵人持槍闖進院子,咄咄逼人。就在這關(guān)鍵時刻,她突然想起,毛主席和自己二兒子吳朝炳的長相有些相似——高個子,清瘦,眉眼之間有幾分相像。于是她反手一指,把目光引向剛進門的吳朝炳,說:“人就在這兒!”
那一刻,兒子什么都明白了。他咬牙站出來,承認自己就是他們要找的人。第二天清晨,山谷里響起槍聲……
這并不是黃菊媽一家唯一的犧牲。大兒子在戰(zhàn)場上陣亡,三兒子在長征途中為了掩護傷員犧牲,兩位女兒也先后倒在了任務(wù)途中。五個孩子,沒有一個活過25歲。
可即便如此,她也從未后悔。身份暴露后,她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手被打殘,卻依然咬緊牙關(guān)沒吐出半句秘密。后來鄉(xiāng)親們湊錢救出她,她就用殘疾的手替游擊隊做鞋,傳遞消息。
時間來到1959年國慶前夕,一封來自北京的請柬送到了夜珠窩。幾十年前那個被稱作“菊媽”的農(nóng)婦,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毛主席親自握著她那雙布滿老繭的手,稱贊她培養(yǎng)的孩子們都是好樣的。有人說,當主席看著黃菊媽時,眼神里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或許是因為想起了那個當年和自己神態(tài)相似,卻替自己去死的青年。
晚年的黃菊媽,堂屋里掛著五個子女的照片。別人問起,她常說一句話:“他們的犧牲值得?!闭掌锏拿婵子肋h年輕,背景是井岡山、大渡河、延安……這些名字如今成了歷史書上的篇章,可在她心里,那是鮮活的記憶。
走進黃袍山革命紀念館,依舊能看到她用過的紡車,還有子女們的立功證書。那件補丁摞補丁的藍布衫上,別著一枚已經(jīng)發(fā)黑的紅軍徽章——那是她最小的女兒留下的遺物,她一生視若珍寶。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都會問:到底是什么,讓一個母親承受失去五個孩子的痛苦,還能說出“值得”兩個字?
答案,其實她早就說過——“沒有大家,哪來小家?!?/p>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可放到那個年代,背后是血與淚。黃菊媽的選擇,折射了無數(shù)普通家庭的犧牲和擔當。也正是這些普通人,用血肉撐起了革命的道路。
今天我們再去回望,不是為了歌頌苦難,而是要懂得:我們現(xiàn)在習以為常的安穩(wěn)和幸福,是有人替我們扛過了最難的歲月。
有時候我會想,現(xiàn)在的年輕人如果遇到困境,還能不能像黃菊媽那樣堅定?當然,我們不需要像她那樣去上戰(zhàn)場,但至少可以學會在生活里多一點責任感,多一點堅持,少一些“遇事就擺爛”。
歷史并沒有離我們很遠。走過黃袍山的小路,你或許會覺得腳下的石板都在低語,那是那個年代留下的聲音。它提醒我們:別忘記曾經(jīng)有人,為了讓我們擁有今天的日子,把一切都獻了出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